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這句“廣告詞”曾因一部同名城市形象短片不脛而走,停留在許許多多人的記憶裡,成為他們出行的衝動與憧憬。而支撐這句“廣告詞”的內涵,則是被人們普遍認可、名揚天下的“成都四美”:美食,美景,美酒,美女。如今,天府綠道,正在為那句“廣告詞”注入新的內涵,成為成都的“第五美”。

一條小道穿過綠地、公園、景區、溼地、村落……由點及線,再由線到面,織就一張密網,鏈接起城鄉間的生態、產業、文化和生活,更寄託著城市綠色發展與人們美好生活的期許。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綠道建設近年在國內城市掀起熱潮——2010年,廣州市率先響應廣東省關於綠道建設的規劃,開始城市綠道網的建設;隨後,深圳提出建設三級綠道網絡理念,上海計劃“十三五”期間建設1000公里綠道,武漢、杭州、南京等城市也紛紛開始大規模的城市綠道建設。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2017年4月12日,天府新區鹿溪河生態區。攝影 張直

2016年,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優化城市綠地佈局,構建綠道系統,住建部還組織編制出臺了《綠道規劃設計導則》。建綠道,成為各大城市在生態發展實踐中的熱詞。

然而,伴隨著綠道建設的大規模上馬,中國式綠道建設的諸多“痛點”也逐步顯現。住建部在《綠道規劃設計導則》中指出,我國綠道建設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綠道在生態環保、社會與文化、旅遊與經濟等方面的綜合功能還有待完善提升,綠道空間分佈還有待拓展,與居民日常生活聯繫不夠緊密、可達性及配套服務設施還有待改進等等。更有專家指出,作為大投入的公共服務產品,在政府投資建設之外,如何形成綠道自身的“生命力”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成都在啟動建設世界上最長的綠道——天府綠道近一年後,近日從綠道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三大層次提出了綠道建設的全新思路,試圖破解中國式綠道的上述“痛點”。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2018年6月14日,鹿溪智谷植被茂密。攝影 張直

從自行車道到綠色動力

全世界的綠道建設,幾乎都以生態功能為基本出發點。

美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綠道理念並付諸實踐的國家,也是目前建設綠道最多的國家。其在綠道的評價上,一方面是考慮自然資源、環境質量和美學價值等內在價值,另一方面則關注其人類使用、可達性、市場需求與土地利用等外在價值。相較於公園溼地而言,由於綠道的連接線型特徵,所以土地成本較低、土地佔用較少並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也成為眾多大城市紛紛依託綠道建立“環境走廊”的重要原因。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翡翠項鍊——波士頓公園綠道系統”,被視為史上第一條真正意義的綠道。

但是,國內的“綠道”往往僅僅是被僅作為城市綠化和慢行設施而建。“ECOLAND”易蘭規劃設計院副總裁唐豔紅曾這樣表達她對於綠道的理解——首先,綠道不只是一個線狀公園。它是一種更生態的概念,指城市中呈帶狀的綠色開放空間串聯起需要保護的生態敏感綠地,並形成一個系統。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嚮明分析說,國內綠道建設對其休閒功能的需求體現得更為突出,由於城市內缺乏慢行空間,於是國內在進行綠道規劃建設時“自然而然”地就向自行車道這一功能有所傾斜。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2018年6月16日,錦城綠道桂溪生態公園目前已部分開放。太極表演團等也在裡面教授市民們打太極鍛鍊身體。圖為:桂溪生態公園裡學習太極的市民。攝影 陶軻

但實際上,綠道建設更是一個長期的、生態修復的發展進程,並非簡單地等同於綠色出行的林蔭自行車道,而是人與自然共存的綠色開敞空間,更是城市實現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助推器。

地處川西平原的成都一直就擁有良好的自然稟賦,這也是中國首批農家樂起源於此的原因。綠道的雛形在這裡的三聖鄉、農科村已然能找到,2011年啟動建設的環城生態區也繞城市形成了成形的綠道。但除了這些,綠道還應該怎麼建?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正式提出建設世界上最長綠道的宏偉目標。在稍後出臺的《成都市天府綠道規劃建設方案》中,不僅提出了全域規劃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四級綠道體系,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綠道建設“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的規劃理念。“可進入、可參與”,要解決的,正是綠道可達性不足、與居民生活聯繫不夠緊密的問題。而四級綠道體系的打造,則是要將綠道變線成網,解決綠道空間分佈不足、連接性較差的問題。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在溫江綠道望雪山。攝影 田相和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闡述對綠道生態價值時說,要把綠道建設作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城市實踐,深入挖掘其價值,讓綠道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永續發展的源動力。

從簡單的“自行車道”到城市綠色發展的源動力,對綠道生態價值的認識飛躍,決定了綠道建設的效果。

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點贊成都天府新區規劃建設,點贊錦江水治理。錦江水治理,正是與錦江綠道建設一體推進。一年治汙,兩年築景,三年成勢,隨著錦江綠道一期建成78公里,一個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綠環正在形成。而在天府新區,綠道線上的興隆湖一帶,優越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珍稀鳥類,其中不乏黑天鵝、青頭潛鴨等珍稀品種。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2018年6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興隆湖綠道。攝影 王效

從“消耗品”到“聚寶盆”

曾有城市分析自身綠道建設“遠遠落後”的原因時,歸結為“由於地方經濟底子薄、財政十分困難、專項資金缺口大”。政府投資不足,構成了城市在綠道實踐中的一項普遍問題和侷限。而即便政府大手筆投資,許多也未能避免後續管理維護缺失、工程虎頭蛇尾等僵局。

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給這種困境點明瞭出路。但是,“綠水青山”如何轉化為“金山銀山”?綠道如何從耗費財力的“消耗品”變為城市發展中嶄新的 “聚寶盆”?

美國城市也曾為綠道“以生態功能還是休閒功能”作為更主要價值有過爭論,但從一開始,美國的綠道就被視為一項重大經濟產業進行規劃。曼哈頓濱水遊憩道將一個廢棄的濱水地區變成遊憩性綠道,併為步行、自行車、輪滑以及其他非機動交通所使用,成為人氣最高的城市空間。新加坡也將公園與綠地的休閒、遊憩與保育功能結合,讓綠道成為享譽世界的品牌。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2018年06月13日都江堰市柳街鎮黃家大院。圖為遊客騎行在黃家大院附近的綠道上。攝影 王紅強

成都在2017年全面啟動綠道建設時,就將其與新經濟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緊密結合,提出要讓綠道成為多功能疊加的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並強調要以商業化邏輯推進綠道的規劃設計、投資建設、產業孵化、管理運營。在產業的整個鏈條中,無論是“投資模式”還是“消費模式”,都被賦予了極大創新。

位於成都崇州集賢鄉山泉村徐家渡林盤的“凡樸生活”生態圈,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網紅”。而這個項目的成功打造,便源於成都市對徐家渡林盤的文創業態引流。針對徐家渡林盤改造後“產業單一、治理乏力、活力不足”等痛點,當地引進了“凡樸生活”創客團隊,致力將林盤打造為“國際範、原鄉味、可持續”的生活社區。如今,凡樸生態圈裡,不僅有輕食餐廳、荒島書吧、木屋、樹屋,還有膠囊旅舍,穀倉酒吧等;村子裡,還有自然學校、成立了鄉青社。創客團隊還與國際社會(社工)組織合作,引入42個國家116名國際義工參與建設運營,打造集鄉土教育、農事體驗、文化交流為一體的、頗具國際範兒的特色旅遊目的地。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凡樸生活。攝影 劉海韻

這個端午,從南通組團前來成都進行“綠道”三日遊的遊客孫淼,“崇州榿木河溼地綠道—道明竹藝村—凡樸農場”、“錦城綠道—桂溪生態公園—白鷺灣溼地公園”、“明月村—大溪谷旅遊度假區”這三條綠道線路排滿了她的行程。而她最大的感觸,是“設計者的智慧”,將再造的景觀挖掘和賦予更多內涵,打造成新的旅遊名片,“這可不就是新的旅遊消費增長點麼!”

根據官方數據,端午小長假三天成都共接待遊客946.5萬人次,其中就有一半“打卡”成都天府綠道。“竹藝村”、“明月村”、“凡樸農場”、“錦城綠道”……這些剛剛在旅遊領域誕生不久的名詞,一時間讓各地遊客趨之若鶩,讓人想到了上海的迪士尼剛剛開業時的盛況。同樣是剛剛興建,同樣引來遊人大潮。這正是綠道商業價值和經濟潛力的最好證明。

如今,錦城綠道已對接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商家百餘家,構建了錦城綠道商家企業資源庫。通過簽訂框架性合作協議、商業合作計劃書等形式,錦城綠道鎖定了多個業態的大量優質商家合作,涵蓋文創、服務、配套設施運營、體育賽事等等領域。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2018年6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市民在錦城湖邊跑步。攝影 王效

從城市財政的“消耗品”,到城市經濟的“聚寶盆”,成都用市場化的邏輯,賦予了綠道生命力。

從“天賦異稟”到深度挖掘

此前,國內較為成功著名的城市綠道,包括武漢東湖綠道、珠三角綠道、杭州綠道等等。在許多人看來,這需要“天賦”。倚靠東湖西湖或珠江三角洲的風光美景,綠道建成之初已經“天賦異稟”,並非其他城市的先天條件所能及。

但這同時折射出國內綠道打造當中的另一處“內傷”,缺乏對“天賦”的挖掘。

美國綠道大多嚴格河岸海岸山脊線而建設,但與此同時,它們還需要為人們提供接近和體驗歷史文化遺產的路徑,甚至直接將自然與文化統籌兼顧。比如黑石河谷國家遺產廊道,它串聯起早期定居點、社會變革、工業發展及衰退等13個城市發展主題,成為鮮明特色。文化的光輝,在自然風光的融合下,似乎能起到1+1大於2的效果。其實,綠道的打造,何嘗不是給當地歷史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揚一次極佳的機會?而文化的弘揚,又何嘗不是綠道建設中的重要責任呢?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空中俯瞰竹裡。攝影 王勤

許多人是從一棟叫做竹裡的建築,開始知道成都竹藝村的。從空中俯瞰,那建築宛如一個精緻的竹編大草帽,扣在林林綠蔭之中。從空中俯瞰竹藝村全貌,幾乎見不到農家建築的痕跡,只見得到綠樹翠竹之間,精巧點綴其中的“竹籃”、“草帽”。

今年5月,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範例,竹藝村代表中國農村,走進了堪稱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走入村落,遵生小院、三徑書院、閒來酒館、青旅無間、竹編博物館……這一系列根據原有農家院落改造而成的功能區,不僅清新文藝,且在建築的包裝設計上,處處運用了“竹”的細節。竹籬、竹牆、竹燈、竹窗等等元素,讓所到之處的建築,各個都能與自然相融,與“竹藝”相融。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竹藝村。攝影 劉海韻

其實,這個剛剛打造完成並開放僅兩三個月的村落,曾經鮮少有人光顧。嚴格來說,竹藝村並不是一個行政村,它指的是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九、十一、十三組所在區域,包括86戶村民。這裡有許多村民家裡傳承了竹編手藝,但此前並不馳名。但通過深刻挖掘與智慧打造,竹編文化造就了竹藝村。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竹藝村。攝影 劉海韻

其實,竹藝村的成功背後,離不開其發展模式。一廬藝術總監韓冷,當代藝術家劉偉福、巴金文學院簽約作者馬嘶、“竹裡”的設計師袁烽,這些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成為第一批入駐竹藝村的新村民。他們所發揮的作用,其實就是“挖掘”,挖掘文化,挖掘創意,再融進自然裡。

在成都天府綠道的建設中,神來之筆,要數“川西林盤”。

許多人將川西林盤定義為,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它是綠道的一部分,卻又像綠道鏈條中點綴的一個個珠翠,給生態的長廊上,增添了人文的光彩。

除了竹藝村,成都還有近年來赫赫有名的明月村、戰旗村、凡樸農場等等一眾林盤村落,各自因地制宜,各自創新模式,各自成為了綠道網絡之中,閃爍著不一樣光輝的明珠。

你熟悉的成都“四美”已經變成“五美”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2018年06月13日都江堰市柳街鎮黃家大院。攝影 王紅強

而住建部曾在解讀《綠道規劃設計導則》時還提到了綠道建設的另一重意義,綠道建設可與鄉村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相結合,同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鄉村環境風貌。綠道可有效整合旅遊資源,構建聯繫城鄉的紐帶,帶動鄉村旅遊與經濟發展,有利於創造就業與增加農民收入。

在這一點上,成都無疑給出了好的示範。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王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