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調整後,網友曬工資表稱「到手工資反而少了」?!真相是

8月31日,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正式獲得通過,個稅起徵點提至5000元。

但是,近日在朋友圈廣泛流傳著一張降稅前後到手工資對比表,降稅後到手工資反而比降稅前少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張對比表的計算方法正確嗎?

個稅調整後,網友曬工資表稱“到手工資反而少了”?!真相是

一些人之所以被傳言影響,與社保費徵繳方式改革對社保繳費基數造成的影響和繳費剛性化有關。

社保繳費國家有明確規定,各地也有明確的標準。一般來說,是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資收入為繳費基數。職工工資收入高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00%的,以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00%為繳費基數;職工工資收入低於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60%的,以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職工工資在60% ~300%之間的,按實申報。

個稅調整後,網友曬工資表稱“到手工資反而少了”?!真相是

有些人為什麼會繳費少?鑽空子按照低標準繳納

長期以來,我國的社保繳費基數與地方社會平均工資掛鉤,在社保機構每年確定繳費基數後,由企業自行選擇繳存基數、自行向社保經辦機構申報和繳存。現實中,社保費的繳存實際上並沒有與個人收入一一對應,一些企業為了少承擔社保費用,一方面選擇最低或較低的繳費基數。

當然,個稅法的政策利好與社保費的繳存被人為“掛鉤”,也與一些中小企業認為社保費率較高有一定關係。費率越高,企業承擔的實際繳存額就越大,因此有些中小企業把為員工繳社保視為負擔,往往傾向於“能省則省”“偷工減料”。

為什麼社保繳費能被鑽空子呢?根源在於大多數地區稅收和社保繳費屬於兩個獨立體系。

目前我國社保繳費主要採取兩種徵繳模式:一種是“社保徵收模式”,即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徵收社保費;另一種是“稅務徵收模式”。

其中,“稅務徵收模式”又可以分為兩種:“稅務代徵模式”,即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核定繳費數額,由稅務部門負責徵收;“稅務全責徵收”,即稅務部門負責包括繳費數額核定、徵收在內的全部徵繳環節。

在業內專家看來,社保與稅收分開徵收的模式,也帶來了社保繳費上出現違規欠繳、逃繳等情況。

個稅調整後,網友曬工資表稱“到手工資反而少了”?!真相是

多交社保對誰有利?今天多交1元,退休後多領近2元

從工資條上來看,足額繳納社保意味著每個月從個人收入中扣除的錢會更多,個人每個月拿到手的錢會更少。但是,這筆賬並不能簡單地這麼算。

以基本養老金為例,養老金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退休後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其中,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本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個稅調整後,網友曬工資表稱“到手工資反而少了”?!真相是

從公式上不難看出,基本養老金多繳多得的原則體現得較為明顯。

同樣是5000元工資,在本市職工上年月平均工資3000元的情況下,按照個人工資增長率5%,職工平均工資增長3%的增長幅度,甲乙二人同時從25歲開始工作並繳納養老保險,直至在60歲退休。其中,甲按照5000元全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乙按照最低標準1800元(3000×60%)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在兩人工作的35年時間裡,甲比乙每年多繳納3072元,35年共多繳納107520元,但是,在退休之後,甲比乙每年多領養老金27746元,這意味著甲在退休之後不到4年的時間就能將此前比乙多繳納的錢全部領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