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公益止步於「遇事捐款」,這個組織把公益帶到「身邊」

近期,《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8)》發佈,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社會組織總量突破了80萬個。

民間公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原因是,近幾年不論從政府引導還是民間認知,都把公益事業提升到一個極高的層面。助老,助殘,助困,環保,知識普及…….源於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經過資源整合後分散的力量開始聚集在一起。

民間公益作為公益事業的有力補充,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與高數量形成反差的是,這些民間公益組織的生存窘境,資金不足,人才缺乏,專業性不夠。孤軍奮戰是很艱難的事情,應當受到社會力量的更多關注。

不讓公益止步於“遇事捐款”,這個組織把公益帶到“身邊”

上海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就為民間公益組織提供了“溫室”,開放溫馨的辦公環境,豐富的社區資源,專業的項目指導,現在已經有30個公益組織在這裡“健康成長”。為了做公益的“初心”,很多人甚至拿出自家的財產,全身心的投入到一個個幾乎沒有回報的項目之中,這個組織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有著怎樣的故事?

做公益,專業性和“初心”一樣重要

據資料顯示,老西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重點工作,就是通過公益項目扶持一批有特色和發展潛力的社會組織,並把優質的公益項目帶進社區,提升社區居民參與公益的意願。

近幾年,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都開始關注公益,對於公益的理解不再侷限於“遠在天邊”的官方籌款、商業大佬捐款;而是從“近在眼前”的社區出發,從捐文具,捐衣服這樣的小行動開始,投身於公益。而投身公益的人員結構也更加年輕化,高知化。

不讓公益止步於“遇事捐款”,這個組織把公益帶到“身邊”

老西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任周文秀對此深有感觸。

周文秀介紹說,其實來到老西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都很優秀,這些組織的創始人不乏斯坦福等名校畢業生,或者是醫療,教育,環保等領域的資深從業者。他們基於自身的從業經驗和專業知識,關注到了很多現實中“未被髮掘”的社會問題,公益心加上專業能力,公益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據瞭解,小敏就是這樣一位出自“名門”的工作人員。服務中心“急救培訓”項目創始人小敏是美國心臟協會(AHA)基礎生命醫學的急救培訓導師,屬於醫療行業的資深從業者。

小敏認為國內的搶救率還很低。據數據顯示,在美國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是15%,而在中國不足1%。國內的搶救成功率低下是因為具備急救能力的人不多,具備搶救能力的大多是醫務工作者,而醫務工作者往往不可能第一時間趕到搶救現場。

不讓公益止步於“遇事捐款”,這個組織把公益帶到“身邊”

小敏表示,只有民眾也掌握了急救的技能,才能提高急症病人的存活率,自己也因此萌發了創辦“急救培訓”項目的想法。

小敏也感嘆,構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急救醫療的必要性,在普及的過程中民眾的積極性和接受度很低;項目的宣傳,開展需要大量資金,沒有辦公的地方,找不到開展活動的場所……

周文秀說,很多類似小敏這樣好的項目因為資金問題“半路折腰”。老西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是一個成長型的平臺,社會組織在這裡抱團取暖,除了公益性,平臺還提供了專業化的服務。

據報道,半年前,老西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成為了這個項目的孵化平臺,解決了辦公位和開展活動場所的問題,還資助了一些急救儀器,設備,為項目的開展緩解了資金方面的一些壓力。

不讓公益止步於“遇事捐款”,這個組織把公益帶到“身邊”

一個公益項目從建立到發揮社會價值,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民間組織比較“年輕”,缺乏經驗,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很多是有多年經驗的公益人,集合大家的智慧為這些組織提供指導,出謀獻策。從組織註冊填寫表格,公益項目的開發,項目計劃書的撰寫,財務預算的制定,項目宣傳,到項目最終走進社區。

周文秀認為,做公益就像做事業,中間有很多流程,背後需要一整個專業的團隊才能運作,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人才。社會組織需要更多的項目經理的加入,當中層人員越來越壯大,每個中層人員能夠帶領一個團隊,公益的輻射面才會變廣。

把做公益變的像呼吸一樣簡單

每一個公益活動的舉辦,都需要志願者的參與;公益項目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民眾的深度參與。

在美國,做公益是貫穿日常生活的全民行為,每年的慈善捐款來自企業和機構的僅佔15%,85%是民眾個人捐的;學生對於做義工等公益活動的參與度,是名牌大學錄取的重要考核標準。

事實上,目前國內對於公益的參與度並不算高,很多人還停留在“遇事捐款”的階段。

不讓公益止步於“遇事捐款”,這個組織把公益帶到“身邊”

周文秀說,讓民眾積極的參與到公益中來最重要的是信任,信任的積累正是由一個個公益活動的舉辦產生的。老西門社會組織中心的公益活動都是從走進社區開始的,讓社區居民覺得公益離他們很近,做公益很簡單,是一件日常的事情。

周文秀介紹,隨著經驗的積累,把公益活動模塊化,公益就會變的簡單。比如正在籌辦的為青海孩子捐贈冬衣的活動,跟物業、居委會對接,找場地,招募志願者,捐贈衣服、運費,參與打包,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參與,公益就在身邊。

周文秀舉了這樣一個案例,在一次青海捐贈活動中,工作人員現場拍了很多照片記錄下來。當捐贈者親眼看到自己捐贈的衣服穿到青海孩子衣衫襤褸的身上,切實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和感動,這樣做無疑會讓捐贈者對公益組織更加信任,會更積極的參與到其他的項目,甚至會帶動身邊的人參與。

不讓公益止步於“遇事捐款”,這個組織把公益帶到“身邊”

周文秀說,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讓公益活動的開展更加精準。通過對一些社區居民,街道或者是鄉鎮需求的整合,設計好項目,找一些社會組織一起來做。也有很多參與過活動的人自發找上門,希望能夠幫助到自己的家鄉。

周文秀感慨,正是因為大家的積極參與,團隊的協作,項目越來越多,除了助老,助殘,助困這些傳統的公益項目,還涉及環保,健康飲食,心理,急救消防的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老西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這些公益項目,讓眾多身處困境的民間組織生存下來,把公益帶到社區居民的身邊。

實際上,國內有不少像老西門這樣依靠社區的力量支持民間公益的組織,可是做公益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單靠社區和組織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更多志願者的加入,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共同參與,公益之路才能走的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