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是產品思維還是品牌思維?

買房是產品思維還是品牌思維?

近些年來,我們熟悉的一些外來消費品牌,以個性化、定位精準的營銷模式,加速佈局中國市場,比如優衣庫、Zara、星巴克等,成為其細分領域的佼佼者。這並非偶然,背後是他們對自己產品、品牌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們對消費者心理的準確把握。

消費者行為裡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叫做“購買動機”,也就是客戶的需求、價值主張,很多時候,你看到消費者在購買一件衣服,但其實他並不是只買衣服本身,而是在購買與衣服相關的感受、情緒和心理收益。

所以,好的廠商就懂得發掘商品或品牌背後的消費者購買動機和需要,並圍繞著這個動機和需要來施加手段,制定出與之相符合的產品策略和營銷策略,進一步刺激客戶的購買動機,然後逐漸明確經營成功的“關鍵要素”,並由此確定自己的商業方向,這是每一種商業模式、甚至是每一家企業走向成功的核心法則。

李寧,作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領跑者,李寧的服裝品質並不輸給那些國際大牌,而且價格也只有國際大牌的一半,可以說是性比價比較高的商品了,然而在日趨多樣的消費市場競爭中,認同李寧品牌的人群正在逐漸老去,這批人群還是70年代的人居多,因為在那個年代的人心中,“李寧”這兩個字是非常厚重的。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重返國際體育大家庭的。中國人最先讓自己揚眉吐氣的就是體操、女排、兵兵球等少數運動項目。1982年,南斯拉夫世界盃體操賽,李寧一個人獨得6枚金牌,童非獲得一枚金牌。

1984年,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中國隊獲得15枚金牌,李寧在發揮不太理想的情況下,獨得三枚金牌。所以,2008年奧運會,由李寧來點火炬,他是少數有資格的中國運動員。總之,李寧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目中,分量是其它任何品牌無法比擬的。

但在今天的市場,00後作為新一代的消費主力軍,在他們心裡更認可的是像耐克、Adidas這樣的品牌,對於90後,“李寧”這兩個字,和安踏這些品牌比較,安踏的影響力甚至還大一些,我曾經做過測試,在我的研究生班,因為說到安踏,學生們會馬上聯想到一位NBA巨星。

李寧之所以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火起來,是因為他沒有順勢融入客戶情境、瞭解客戶需求,套用7-11的創始人鈴木敏文的話,就是你不要老想著自己店裡有什麼,而是要去看客戶的購物籃子裡面選了什麼。

比如說,消費者動機,有顯性動機和隱性動機之分。對於我個人來說,顯性動機就是李寧產品的性價比非常好。所以,對於比較注重實惠的消費群體,買李寧的商品是非常划算的。當然,李寧公司的研究能力也不錯,所以產品質量也不錯。根據我對李寧公司的瞭解,我是非常願意購買李寧的產品的,因為性價比高。

但是,我的隱性動機卻阻止了我的購買行為。穿過李寧服裝的用戶應該有注意到,李寧的絕大多數商品的商標,都是按照逆色的思路設計的,太凸顯。特別是休閒服裝和戶外運動裝,穿起來,褲子上一大塊商標,穿起來太引人注目,總是感覺不夠得體。當然還有一點,就是李寧品牌的價值,和那些國際大牌比起來,還是差一點的。人嘛,虛榮心總是有一點的。所以,如果商標的顏色太跳,穿出去的範圍總是受限制。

逆色是什麼意思呢?一般商品在商標的顏色選擇上,有順色和順色之選。順色,就是商標的Logo和服裝的顏色接近,不夠醒目;而逆色則要讓商標的顏色與服裝的顏色反差非常大,要跳出來。顯然,逆色對於品牌宣傳特別有幫助。

所以至少在我這裡,李寧沒有推出能夠滿足我隱性動機的產品,如果它能藏起Logo,讓產品的適用性更廣,我依然會支持李寧。多說一句話,做品牌,很多時候,懂得藏拙和藏鋒,都是一種成熟和時尚。

接下來,我們再深度剖析一個案例,看一下風靡中國市場的優衣庫是怎麼從抓住客戶需求的角度,來建立起它的商業王國的。

作為日本零售業第一名優衣庫。我將藉助於這個案例,幫大家建立一個等式:價值主張 = 關鍵要素。價值主張,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客戶要什麼。

優衣庫的創始人,叫柳井正。曾經在永旺集團的超市工作過,所以,他一直在想能不能讓人們像在超市買其它東西那樣來買衣服。1984年,他開了第一家優衣庫門店,只賣兩種價位的商品:價格分別為1900日元和1000日元。優衣庫的第一步,市場反響很好。開業當天,儘管陰雨綿綿,但早晨六點顧客就已經排起長龍。這給了柳井正以極大的信心。

不過,真正讓優衣庫獲得大成功的,是90年代之後,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在這個時間之前,日本經濟連續二十多年快速成功,日本到處都是什麼LV之類的奢侈品。而從90年代開始,日本的70後開始進入職場。他們和上一代的差異很大,沒有那麼高的消費力。

柳井正發現,日本的70後希望能夠穿戴“有時尚感、耐穿,但是價格又不昂貴”的服裝。他認為,時尚、耐穿和廉價,就是這一時期年輕客戶的價值主張,也是形成客戶購買動機的主要刺激因素。於是,優衣庫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主要滿足年輕人的價值主張,在中低價位上提供品質和設計都令人滿意的服裝。

那麼,如何滿足時尚性的要求呢?它的市場打法和Zara公司的策略不同,柳井正並不是特別強調抄大牌,而是努力蒐集流行趨勢,再加上日本元素,保持自己的獨特設計。

優衣庫在東京、米蘭、巴黎和紐約設置了四家設計中心,用來研究年輕人新的生活形態和流行趨勢,先是開發出季節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再體現為不同的產品。所以,Zara的衣服,推出得快,下架得也快。看到了就要買,否則過幾天就下架了。

優衣庫則不同,推出的產品沒有那麼快,但卻可以賣很久,以及穿很久,你並不感覺會過時。什麼樣的風格才不會過時?柳井正認為,極簡設計,才是王道。每次談起優衣庫的這個理念,我總是能夠想到王爾德的一段話,大意就是:時尚是如此之醜陋,以至於我們每過20-30年,就要徹底更換一次。

所以,真正的時尚,不是多餘的設計,而是有助於烘托出人的個性和特質的簡潔設計。你也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優衣庫每年推出的服裝款式,一年也只有一兩千款,但每個人在優衣庫的店裡,都不難選到適合自己穿著的衣服款式。這就是優衣庫厲害的地方。

總之,優衣庫通過“簡潔合理”,塑造了它自己獨有的時尚觀念,滿足消費者的審美訴求。這是它滿足客戶價值主張的第一條。第二條,優衣庫發現,客戶的價值主張中,衣服的面料好,穿著舒適,也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柳井正給自己的關鍵元素定位,就包括了一個耐穿。如何做到呢?就是憑藉每年生產幾億件衣服的規模優勢,掌握紡織行業的發展動態,實現用很低的價格,買進品質優良的面料,就從源頭保證了耐穿和廉價。

第三條,優衣庫的關鍵要素來自於“低價”。這是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消費者最重要的價值主張。所以,柳井正必須要在製造環節保持低成本。於是,他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學習香港的前店後廠模式。

第四條,說來有趣,80年代的香港,給優衣庫帶來了兩樣寶貴的東西。第一樣,就是品牌。這個故事說起來就像個笑話。優衣庫的英文原來叫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就是“獨一無二的服裝庫房”,後來簡稱為UNI•CLO。1988年,柳井正在香港註冊分公司,辦事的香港職員一不小心把C寫成了Q,沒想到柳井正對這一失誤卻非常“滿意”,他決定把所有的優衣庫商店全部換上這個招牌。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優衣庫拼法的來源。

第二樣東西,就是今天依然讓柳井正引以為傲的SPA經營模式。這是“前店後廠”模式的核心,就是通過垂直整合從製造到直營零售的所有環節,來獲取最大程度的低成本。總之,柳井正通過整合生產工廠,滿足了客戶“優質產品,但價格便宜”的價值主張。

我這裡順便多說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開始在紡織服裝加工等領域為國外品牌代工,但是,我們卻並沒有創造出多少品牌企業,特別是國際水準的品牌企業。相反,我們的能力卻被像優衣庫這樣的企業利用得非常充分。它靠什麼來利用呢?就是標準。前幾年,有人從日本買馬桶蓋回國,馬桶蓋本身就是中國製造的。很多人因此不解,都是中國製造的,為什麼要從日本往回買?

我發現,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們以為的“中國製造”,就是和在中國市場上可以買到的東西,是質量相同的。這是一個認識上誤區。馬桶蓋可能完全就是在同一個企業裡面生產的,但生產標準可能完全是不同的,原材料是不同的,檢驗標準也是不同的。所以,馬桶蓋看上去很相似,但傳感器、伺服電機等等都完全不同。所以,此中國製造真不是彼中國製造。

優衣庫就是這樣。它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在中國的服裝廠里加工的。這些廠大多都是歐美精品服裝的代工廠,然後,優衣庫設立了一個“匠計劃”,它選了幾十位有30年以上紡織、染色和縫製技術的老員工,常駐中國工廠,保證低價的基礎上,還能生產出高品質的東西。

最後,我再分享一下優衣庫的終端環節,看它是如何在這裡滿足客戶的價值主張的。長期以來,優衣庫號稱為日本國民生產的“國民服裝”,據統計,每個日本人平均擁有3-4件優衣庫的商品。優衣庫鋪設店面最快的時間,是在2000年前後,它在那段時間在日本的住宅區附近開設了幾百家6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店面。

這些店面的商品以銷售基本款式為主,尺碼齊全,主要為附近的家庭服務。到2010年,優衣庫以創紀錄的租金,一舉拿下紐約第五大道666號,開設了它的全球旗艦店。從此,它更是號稱“你總是可以在優衣庫的店中找到一件合意的衣服”。

為了讓你盡情可以在店裡面挑來選去,優衣庫的員工訓練也是非常獨特的。比如,每個店面員工都必須在一分鐘之內疊好6件襯衫,然後以最快速度把它們放到應該擺放的位置。

一般來說,優衣庫的產品每一款都有不同尺寸、不同顏色,所以單一款式都有幾十種排放順序,你就可想而知這對於它的店員,是怎樣的要求了。服務的快捷,第一,減少了客戶挑選的壓力和不適感;第二,也保證了店內的整潔。這些都給了客戶很舒適的購物體驗。

以上,就是我們從設計、採購、生產製造等環節,看到優衣庫是如何把自己的關鍵要素和經營方向,置放在客戶價值主張之上的。也就是說,當優衣庫瞭解到經濟蕭條之後的日本人,他們在服裝上有著“時尚、簡潔、優質、低價”這樣的價值主張,優衣庫就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完善商業方向中的關鍵元素,以滿足客戶的需要。

有了這些之後,面對消費者,我們該怎麼進一步刺激客戶的購買動機呢?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好你的心態,培養你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遇到最蠢的銷售人員就是過於“自以為是”的銷售,他們的一個共性:就是客戶一進店,他們就把客戶當成外行來對待。

好多公司設計話術的時候,有時也會犯這個毛病。其實,客戶說不定比你還清楚。聰明的客戶轉過幾家店,對你這個行業的底細,說不定已經一清二楚。甚至,他可能還會猜出你的業績目標還沒有完成,於是,他可能會把價格殺到你只能拿到一個銷售的單子,完全無利可圖。

端正了心態,第二步,就是要讓客戶對你產生信任,讓對方減少對你的戒心,讓對方覺得你可以幫到他。我們有很多的銷售人員,特別喜歡叫哥叫姐,喜歡動不動就“咱們、咱們”的,其實,我覺得還不如直接稱呼您。

不要給人一種套近乎的感覺。其實,讓別人建立信任的唯一因素,就是讓人感到你的專業。你只需要從現有的商品性能講起就行了,話不用太多,恰到好處就是,也不要刻意隱瞞商品的缺點。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的客戶來說,他們在沒有對你建立起信任之前,是不會把自己的底牌告訴你的。而客戶沒有講出來的話,才有可能是最重要的話。而很多時候,讓客戶對你建立起信任感的,就是你告訴了他某一個商品的缺點。所以,建立你的專業感,誠實的表達,是關鍵的第二步。

當客戶開始主動和你討論產品的性能之後,你應該意識到,這是你的第三步。這時,你應該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你也許會問,怎樣融入客戶的情境,其實很簡單,在心裡把他當成哥就行了。

這時候,你不要多說,要多引導客戶去講他的需求,他講得越多,其實你越有機會。在你對客戶的需求沒有清晰的判斷之前,你不要輕易推薦任何一款產品,你可以介紹幾款產品,讓客戶的需求更加明確。在這一步中,不要喋喋不休地講述你的產品,介紹特點在哪裡,價格有多優惠。

對於客戶來說,購買動機才是一切的基礎,滿足需求是唯一的目的。所以,你講話始終要圍繞客戶的需求。如果說你的產品有一個極其突出的特點,是所有產品都不具備的。

但是,你也發現客戶的購買動機並不是在這個強勢特點的時候,你不要按照公司的話術拼命強調那個突出的特點,而是告訴客戶這個產品可以滿足他的需求,然後,在這一點取得共識的基礎上,再用那個強勢的特點去鞏固已有的談判籌碼。

因此,無論商業模式多麼令人眼花繚亂,道理永遠很簡單:融入客戶的情境、用自己的產品和客戶購需求之間,畫出一個同心圓。當你對客戶的圓填得越滿,建立買賣關係的基礎就越大,這時,客戶想跑都跑不掉。這個道理,無論是賣服裝,還是賣其它的商品,其實都一樣。

全城尋找一位買房者,安家大鄭州將為您提供在您的買房需求下,全城房價性價比最高的諮詢服務。(免費諮詢,你的滿意口碑就是我最大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