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在鄭州有個家

我今年27歲,有一個相戀4年半的男朋友。

我倆無房,已婚。

我只是想在鄭州有個家

2013年冬天第一次去姐姐在北環思達·大戶人家的家時,我還沒畢業。

三口之家,2007年前後買的房子,上下80平方的小複式,被姐姐打理得特別溫馨。

廚房裡鍋碗瓢盆擦得鋥亮,小陽臺上放滿了大白菜白蘿蔔、還有面粉、大米和雜糧,以及串起來的紅辣椒、大大小小樸實的鹹菜罈子......於是乎餐桌上的菜色也總是很豐富,有著濃濃的家的味道。

樓下只有廚房、小餐廳和一間次臥,主臥、客廳和洗手間都在樓上,拐著彎的有點陡的樓梯一度讓我很擔心大寶會不小心磕到,但其實一次也沒有過,她在這裡出生長大,每一個臺階都再熟悉不過。

我只是想在鄭州有個家

晚上吃完飯,大哥會負責洗碗,姐姐帶著我和大寶上樓玩,相較於樓下的空間,客廳很大,還有一個裝滿了玩具的陽臺。我和姐姐就在寬大的沙發上看電視、閒聊,大寶拉出她的家當隆重地挨個給我介紹。大哥收拾完廚房會過來陪我們一起玩,要求大寶展示新學會的舞蹈動作,下腰、橫叉、豎叉、翻跟頭......“哇、太棒了”,小傢伙總能逗得我們不停鼓掌,開懷地笑。

那時,我自然而然地以為,等我畢業以後、等我結婚之後也一定會擁有這樣的生活,擁有一個溫暖的小窩。但是現實卻啪啪打臉。


2015年,我畢業了。繼續著和男友兩個月見一面的異地戀。和大學室友在學校邊上租了個小小的一居室,不足20平的空間,純房租1500,三個女生,兩張床,一個小小的過道廚房和衛生間。沒有理想中的沙發和電視,沒有餐桌和陽臺。甚至沒有太多碰面的時間,分處兩個公司,我們三個人總是交錯著加班,我半夜12點回來,她們已進入夢鄉,她們加班至凌晨,第二天起床時才能打個招呼。

日復一日,我們領著不足三千的薪水,壓縮著所有生活空間。而在鄭州,大部分畢業生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簡單又難捱的最初時光。就在那樣的日子裡,有工作數年的同事相勸,“如果你決定五年內都在鄭州發展的話,最好抓緊買個小房子。”當時我狂點頭,姐姐你說得真對!

可是,我沒有錢。

畢業半年都攢不到一萬塊,買房豈止是遙遠,簡直是遙不可及。


2016年,鄭州房產市場飛速崛起,男友從外地回到鄭州,我們開始討論要不要買房,在房天下、好房網、新浪樂居、安居客、真二網......看了好多二手房源、打過很多樓盤電話、和很多房產中介促膝暢談。

我只是想在鄭州有個家

但在漫長的討論和猶豫過程中,房價從2015年底一路飆升到2016年10月調控政策出臺落地。我們最終也沒能買成房子,並且相較於房價的漲速變得更沒有錢。反而是在這期間搬了三次“家”。從農業路南陽路附近小區、一路搬到金水東路107輔道的賈崗社區。環境變了、房租變了,不變的是依然沒有溫馨的客廳、寬大的沙發和一臺正兒八經的電視機,更別提稀缺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住處附近是熊兒河和七里河南路,環境綠化做得很不錯,再往東是龍子湖大學城,晚飯後去大學操場上跑兩圈是很不錯的選擇,出門坐公交車一路向西30分鐘能見到最好的朋友......

但是生活卻變得愈發只有工作、工作、工作和睡覺。他常常出差,於是我的生活就只剩工作和加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完整的閉環。

似乎偌大的熱鬧的城市,因為總有一天要走,便對她有著一種不由自主的疏離。

我常常想,像姐姐那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溫馨的小家,還有多遠?

27歲,留給我們的努力的時間又還有多少?

在鄭州不買房,或者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任何其他城市不買房,對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因為沒有家,所以這個城市是屬於我們的嗎?

會時常有這樣的懷疑。

對,像一個過客一樣的懷疑自己。

我只是想在鄭州有個家


然後一邊懷疑,一邊又奮不顧身的努力。

短期來看,努力似乎仍未見成效。

但至少一步一個臺階慢慢向上向前走,也許會有那麼一天,可以走到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房子門前。

敲敲門,低聲說:“嗨,鄭州,我不是過客,是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