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应带着对未来的“希望”上路

早年曾有一道高考作文题,是“看图作文”,给出的图是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一个小孩,仰着头伸着手,头的一侧偏上是一只手提着的几个铜钱。漫画的题目最令人深思,叫《从小学习经济学》。不难看出,这幅漫画要讽刺的,就是家长或老师一味拿金钱来刺激孩子学习、做事的现象,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只看到眼前的希望,缺乏对“未来”的希望,是很难成为建设人才的。

在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差生转化”上,也存在一些理念上的分歧。闲聊中,有的认为“金钱悬赏”很好,说给学生承好诺,考上多少给1元,多少又给2元,开始效果还不错,但后来似乎就“失效”了;也有人说,他从来不给学生任何“金钱”承诺,对成绩好的或进步大的发张奖状,平时多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孩子们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持之以恒地抓,结果不错,孩子们的学习劲头越来越高,“差生”的转化也相当明显。

由这样的一些“教育理念”,不禁对当前的“脱贫攻坚”也产生了些许的想法。特别是媒体曝光的一些“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的现象,让基层干部们感到十分委屈。这其实要反思我们的扶贫方式,是不是拿着政府的扶贫资金去当“救济”的扶贫模式误导了群众。倘若如此,那就只能让百姓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让基层干部很被动,“给钱就听你的,没钱免谈!”仔细想来,这与那种给学生搞“金钱悬赏”的行为是何等的相似!

学生“考得好就给钱”的激励机制之所以只在短期有效,是因为老师给的那点钱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转眼就会失去吸引力,与其“刻苦学习”去挣那点“毛票”,不如就“节约”点时间玩耍。如果群众也具有了这样的理念,大家都指望着政府的“拨款”,当钱到手后不是考虑如何创业,而是直接消费,甚至还抱怨政府给得太少,基本生活都还“不够”。究其原因,就像学生那样,如果老师给的钱能让他“挥霍”一阵,可能多管几天用,但也毕竟不会“长效”;扶贫也一样,如果一下子给他许多钱,让他成为“富翁”,也只能多管几天罢了,最终依然“返贫”,政府的满腔热情就打水漂了。

再看那位能够成功地将学生被动的“要我学”意识转化为“我要学”的老师,是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正确的学习目的会让人生变得精彩,有了“未来”作目标,学习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脱贫攻坚,如果要实现真正的“脱贫”,有时候精神层面比单纯的物质给予更重要。就拿以前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来说,其物质“资本”几乎为零,但精神“资本”相当富有,于是便有了不竭的动力。基于这样的理念,倘若能让贫困人员从“要我脱贫”的畸形思维中走出来,树立起“我要脱贫”的观念,再辅之以政府的扶持,才具有脱贫的动力,扶贫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因此,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制度建设要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消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当然,这就会让扶贫干部们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采用什么方法来实施“精神扶贫”,就像中小学教育中的“差生转化”一样,是一门貌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学问,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去思考、去探索。如能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与困难群众一道,带着对“未来”创业致富的希望之心,带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上路,那希望肯定就在不远的前头。(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