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關好問題之「門」

隨時關好問題之“門”

動物園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裡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高度過低。所以它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後來一直加到了一百米。一天,長頸鹿問袋鼠:“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很難說,”袋鼠道,“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這個故事初聽起來就是個普通的笑話,但細品之下,這“袋鼠出籠”確實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面對“袋鼠從籠子裡跑出來”這一問題,管理員們不加思索就認為是“籠子高度過低”,先入為主影響了決策的形成;當他們把籠子高度加到三十米、四十米時,問題仍然是問題時,不會深入調研,繼續走錯誤的路;管好袋鼠,隨時把籠子的“門”關上才是問題的核心,忽略了核心問題就會本末倒置。在我們的黨建工作、服務於民的各項工程中,也需要隨時找到並關上那道問題之“門”,才能牽住“牛鼻子”,有效地解決問題。

遇事少臆斷。“秋花不似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蘇東坡臆斷“黃花”的故事令人深思。動物園管理員們之所以一致認為問題的原因是“籠子高度過低”,是因為覺得袋鼠有從十米高度的籠子跑出去的可能。就這樣,憑著主觀臆斷就得出了結論,並付諸處理問題的行動。在我們的各項工作中,也有的同志喜歡想當然,凡事按著自己的第一感覺進行。特別是在脫貧攻堅的產業發展中,一些地方不去考慮因地制宜,而是憑領導幹部的想象,把十分不適合的產業引進來,曾鬧得沸沸揚揚的“扶貧羊”事件,大抵屬於此類問題吧!少些臆斷,多些深入,方能有的放矢。

整改不盲目。“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在工作和生活中,難免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要善於及時發現,從多角度思考。一次兩次加高籠子高度,都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卻還要沿著那個思路不斷“整改”,只能越改越錯,而對真正解決問題沒有絲毫作用。有的黨員幹部,在工作中缺乏腳踏實地的調查研究精神,凡事就一個死心眼,不懂得全面分析,不懂得追求真相,貌似執著,實則盲目。一旦陷入了這樣的泥沼,可能真的難以自拔,比一葉障目或因噎廢食更為嚴重。因此,當某一條路走不通時,就要適時打住,選擇另一條路,否則就會進入死衚衕。

解決抓核心。“舉網以綱,千目皆張。”對於漁網來說,只有抓住了“綱”這個主要的、核心的問題,那些“目”就自然張開了,關鍵是有的時候根本沒找到“綱”在哪裡?就像“袋鼠籠子”,“綱”其實是籠子的“門”,只要這“門”一關,其他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在脫貧攻堅中,就有那麼一些地方,道路泥濘不堪,經濟發展落後,但各級的幫扶措施卻是發展產業等。其實,對於這些落後的地方,“路”的問題才是真正的“綱”,“路”不通,一切的“產業”都是蒼白的,也有基層幹部感嘆:“要脫貧,先修路吧!”解決了“路”這個核心,其他幫扶才能接地氣,才能有成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在我們的工作中,由於受多種因素的約束,往往“當局者迷”,“先入為主”的念頭一旦佔了上風,就很難接受不同的意見。越是這樣,越難弄清“廬山真面”,以致在錯路的路上漸行漸遠。眼下,我們的脫貧致富奔小康正如火如荼,各個環節都不能像“袋鼠籠子”那樣,只關注臆想中的因素,而忽略了最關鍵的原來是那道“門”。黨員幹部門,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不要忘記“袋鼠出籠”的教訓,隨時關好那道問題之“門”,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