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不知名的唐詩,卻留下口傳心授的名句

我們常說國家不幸詩家幸,意思說只有個人遭遇坎坷或者家國起風波,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句子,蘇東坡其實是最好的例證,一生數度遭貶,卻仍然留下許多輝煌作品,不過今天要說的對象是一位唐朝詩人,在詩星璀璨的大唐王朝,是人實在是太多太光芒了,他也實在不夠出名,不過幸好留下了一句太過出名的話,雖然讀起來不是那麼驚豔,但幾乎每個人都說過,這位詩人就是李涉。

李涉(約806年前後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後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於少室。

一首不知名的唐詩,卻留下口傳心授的名句

在他遭遇流放期間,用他詩中的話說就是“終日昏昏醉夢間”,情緒極其消沉。然而,在“忽聞春盡強登山”與鶴林寺高僧的閒聊之中,無意中解開了苦悶的心結,化解了沉溺於世俗之憂煩,體驗了直面現實及人生的輕鬆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靈增添了些許的愉快,於是欣然題詩於寺院牆壁之上,以抒發其內心之感慨。

全詩如下:

題鶴林寺僧舍

唐代: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一首不知名的唐詩,卻留下口傳心授的名句

“終日昏昏醉夢間”,這一句是詩人對自己遭遇流放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態的真實描述。詩人從“抑”起筆,首先抒寫其消極渾噩的內心情態。 “忽聞春盡強登山”,這句是寫詩人在百無聊賴之際,渾渾噩噩之中,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離他而遠去了,於是強打精神走出戶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賞春色以排遣積鬱已久的愁苦與不快。這裡的“春盡”我們應該不僅僅理解為自然界的春天將要過去了,還應該想到人生青春歲月之有限。

一首不知名的唐詩,卻留下口傳心授的名句

“因過竹院逢僧話”,“因”,當為介詞,有“由於”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參禪悟道修行之地。詩人來這裡幹什麼?有意來的也好,無意路過也罷,總之,人還是進去了,並且與寺內的高僧談禪悟道閒聊了很久。“逢僧話”之“逢”字告訴讀者是無意之中碰到的;“話”,即與老和尚談禪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悶與不快,探討人生之喜怒哀樂。

一首不知名的唐詩,卻留下口傳心授的名句

“偷得浮生半日閒”,點睛之筆。浮生半日閒,是因為過竹院逢僧話。此句深深禪意,揭示了無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閒最難得。 作者已經對人生有所覺悟,並找出自己的答案。這首詩就是他心境的寫照,有人以為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並對之解釋,其實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並非對人生的消極應對,而是一種自然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