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蘇州在清代的前期,曾經是全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城市,何以為證?《姑蘇繁華圖》是也。

《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古代社會,媒介手段有限,詩詞往往太過於文過飾非,文辭通常語焉不詳,唯有繪畫,相對有生動形象具體而微的描摹,讓我們的理解能夠比較真切。

這是1759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四年第二次南巡後,48歲的蘇州吳縣人宮廷畫家徐揚,有感於清朝“治化昌明,超軼三代,幅員之廣,生齒之繁,亙古未有”,創作了主旋律題材《盛世滋生圖》,俗稱《姑蘇繁華圖》。

《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畫卷長1241釐米,高39釐米,自靈巖山起,一路木瀆、太湖、姑蘇城、閶門、山塘街等等等等的一直到虎丘,其間有城池、廨署、山川,以及漁樵、耕織、商賈、市廛等,人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來來往往達12000多,河中船帆如雲,官船、貨船、客船、畫舫、木簰竹筏的約近400條,街道上市招高揚商店林立有260來家。按照清代佚名《韻鶴軒雜著•戲館賦》上的說法就是:“士之事賢友仁者必於蘇,商賈之糴賤販貴者必於蘇,百工雜技之流其售奇鬻異者必於蘇。”

《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我們單說米事。

圖中米行糧店的共16家,和稻米糧食密切相關的酒業4家,酒店飯館小吃等飲食副食業共31家。

《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明代後期開始,隨著工商業的興起,以蘇州為中心的糧食所產已逐漸減少;入清後,糧田比例更是下降,人口迅速增加,釀酒醋醬的發展,也讓用糧大量耗費,江南糧食供應日不敷出的情形日益嚴重。因為蘇州還是浙東乃至福建沿海的糧食轉輸中心,有相當部分要被轉運到那些缺糧區。

在雍正、乾隆年間,江南要通過長江輸入長江上中游的米糧,通過運河輸入華北地區的豆麥雜糧,通過海道輸入東北地區的豆麥、豆餅等,都在蘇州轉口,數量多達每年2600多萬石。

《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蘇州的糧食市場,主要集中在因張繼的《楓橋夜泊》而名聞遐邇的楓橋和齊門一帶。楓橋因為運河經過,是明代以來江南最大的米糧轉輸中心,人稱“大多湖廣之米輳集於蘇郡之楓橋,而楓橋之米間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

更早時候的康熙年間,當地洞庭西山米商出於競爭需要,還特意在這楓橋鎮上設立會館,讓米船直接開進會館,低價出售米糧。乾、嘉之際,楓橋一帶米行多達200餘家,蘇州城中鬥斛也以楓橋米行的鬥斛為表準,可見其規模及其影響。

與此同時,通過海道的關東大豆由太倉劉家港正源源不斷地轉輸蘇州並再到江南各處,江南輸入大豆的用途一是榨油二是豆腐百葉素幾的豆製品,豆餅豆渣用於肥壅稻田和棉田桑田,很有機,很生態。

每年輸入與此的數百萬至一千萬石大豆,讓國際著名的日本歷史學家足立啟二認為大豆、豆餅已經超過稻米糧食和鹽一躍成為清代中期第一位的商品。

記錄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時蘇州店鋪的《江南省蘇州府街道開店總目》,共有25家,其中第11店為“長路糧食”的源發店,米行豆行糧行的遍佈蘇州城中各處。

《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乾隆年間,米業還在胥門外水仙廟設立了公所。每天大清老早,米業行有頭有臉有名有姓的大佬都會到茶館議價交易,一是統一價格穩定市場,二是協商事端規範行為,通常也叫茶會。而他們聚集的茶館也相對固定,婁門、齊門在迎春坊,葑門在望汛橋,閶門在白姆橋及鐵嶺關。

遺憾的事兒有兩個。

一是,《姑蘇繁華圖》的藏主不是蘇州,而是遼寧。《姑蘇繁華圖》原藏於清宮,末代皇帝溥儀將一批字畫文物以賞賜弟弟溥傑的名義偷運出宮時包括了《姑蘇繁華圖》。日本投降後,《姑蘇繁華圖》流落民間,被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收回,由遼寧省博物館收藏。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從遼寧借了4件文物,《姑蘇繁華圖》也在其中。25年後,重新回到遼博,珍藏至今。

二是,徐揚在《姑蘇繁華圖》雖然沒有涉及楓橋,但將蘇州米豆業的重要性描繪了出來,蘇州的商業繁華由此可見一斑,蘇州的米事米情也由此可見一斑。這是一個歷史事實的描繪。乾隆和康熙都曾六下江南,但是乾隆每次必到蘇州,逗留的時間也長,《姑蘇繁華圖》就收藏在他的御書房。

《姑蘇繁華圖》中的盛世米業|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