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苏州在清代的前期,曾经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何以为证?《姑苏繁华图》是也。

《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古代社会,媒介手段有限,诗词往往太过于文过饰非,文辞通常语焉不详,唯有绘画,相对有生动形象具体而微的描摹,让我们的理解能够比较真切。

这是1759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四年第二次南巡后,48岁的苏州吴县人宫廷画家徐扬,有感于清朝“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创作了主旋律题材《盛世滋生图》,俗称《姑苏繁华图》。

《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画卷长1241厘米,高39厘米,自灵岩山起,一路木渎、太湖、姑苏城、阊门、山塘街等等等等的一直到虎丘,其间有城池、廨署、山川,以及渔樵、耕织、商贾、市廛等,人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来来往往达12000多,河中船帆如云,官船、货船、客船、画舫、木簰竹筏的约近400条,街道上市招高扬商店林立有260来家。按照清代佚名《韵鹤轩杂著•戏馆赋》上的说法就是:“士之事贤友仁者必于苏,商贾之籴贱贩贵者必于苏,百工杂技之流其售奇鬻异者必于苏。”

《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我们单说米事。

图中米行粮店的共16家,和稻米粮食密切相关的酒业4家,酒店饭馆小吃等饮食副食业共31家。

《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明代后期开始,随着工商业的兴起,以苏州为中心的粮食所产已逐渐减少;入清后,粮田比例更是下降,人口迅速增加,酿酒醋酱的发展,也让用粮大量耗费,江南粮食供应日不敷出的情形日益严重。因为苏州还是浙东乃至福建沿海的粮食转输中心,有相当部分要被转运到那些缺粮区。

在雍正、乾隆年间,江南要通过长江输入长江上中游的米粮,通过运河输入华北地区的豆麦杂粮,通过海道输入东北地区的豆麦、豆饼等,都在苏州转口,数量多达每年2600多万石。

《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苏州的粮食市场,主要集中在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名闻遐迩的枫桥和齐门一带。枫桥因为运河经过,是明代以来江南最大的米粮转输中心,人称“大多湖广之米辏集于苏郡之枫桥,而枫桥之米间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

更早时候的康熙年间,当地洞庭西山米商出于竞争需要,还特意在这枫桥镇上设立会馆,让米船直接开进会馆,低价出售米粮。乾、嘉之际,枫桥一带米行多达200余家,苏州城中斗斛也以枫桥米行的斗斛为表准,可见其规模及其影响。

与此同时,通过海道的关东大豆由太仓刘家港正源源不断地转输苏州并再到江南各处,江南输入大豆的用途一是榨油二是豆腐百叶素几的豆制品,豆饼豆渣用于肥壅稻田和棉田桑田,很有机,很生态。

每年输入与此的数百万至一千万石大豆,让国际著名的日本历史学家足立启二认为大豆、豆饼已经超过稻米粮食和盐一跃成为清代中期第一位的商品。

记录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时苏州店铺的《江南省苏州府街道开店总目》,共有25家,其中第11店为“长路粮食”的源发店,米行豆行粮行的遍布苏州城中各处。

《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乾隆年间,米业还在胥门外水仙庙设立了公所。每天大清老早,米业行有头有脸有名有姓的大佬都会到茶馆议价交易,一是统一价格稳定市场,二是协商事端规范行为,通常也叫茶会。而他们聚集的茶馆也相对固定,娄门、齐门在迎春坊,葑门在望汛桥,阊门在白姆桥及铁岭关。

遗憾的事儿有两个。

一是,《姑苏繁华图》的藏主不是苏州,而是辽宁。《姑苏繁华图》原藏于清宫,末代皇帝溥仪将一批字画文物以赏赐弟弟溥杰的名义偷运出宫时包括了《姑苏繁华图》。日本投降后,《姑苏繁华图》流落民间,被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收回,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从辽宁借了4件文物,《姑苏繁华图》也在其中。25年后,重新回到辽博,珍藏至今。

二是,徐扬在《姑苏繁华图》虽然没有涉及枫桥,但将苏州米豆业的重要性描绘了出来,苏州的商业繁华由此可见一斑,苏州的米事米情也由此可见一斑。这是一个历史事实的描绘。乾隆和康熙都曾六下江南,但是乾隆每次必到苏州,逗留的时间也长,《姑苏繁华图》就收藏在他的御书房。

《姑苏繁华图》中的盛世米业|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