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文 | 九九消寒

紀錄片的春天來了,而紀錄片電影的春天卻像2018年的3月一樣,在本該回暖的春之門檻上驟然降了一場不合時宜的小雪。

和去年的《二十二》一樣,今年的兩部代表性紀錄片電影《最後的棒棒》(以下簡稱《棒棒》)、《大三兒》也將上映日期選在了8月中旬。但在市場表現上,這兩部電影卻和《二十二》有著天壤之別。

據貓眼票房統計,《棒棒》上映6天,票房僅75.7萬,《大三兒》上映3天,票房僅51.2萬(預測票房也看不到希望),而《二十二》的總票房是1.7億——殘忍的對比。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二十二》之前是《岡仁波齊》(2017.6),票房1億,再往前回溯,是動物類紀錄片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2016.8)票房6664.7萬,《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12)票房647萬……

從這組數據來看,2017年似乎是紀錄片電影奮力一衝所能達到的最高峰。可惜,巔峰之景誠然美不勝收,卻站不下那麼多人——從業者水平的參差、市場儲備的不完善致使這股衝勁後繼乏力。

這也是為什麼創造豆瓣口碑神話的《棒棒》會在電影市場一落千丈。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為什麼輸了?

評分9.7,好於99%的紀錄片,這是劇版《棒棒》的豆瓣成績;評分6.4,好於1%的紀錄片,這是影版的成績。這個成績給所有期待《棒棒》的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落差。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縱覽豆瓣評價,電影《棒棒》的失利原因基本可以總結為一點:失真。明顯的擺拍、刻意的煽情、做作的旁白,讓劇版《棒棒》可貴的真實在電影裡被嚴重壓縮、折損、變異。殊不知紀錄片愛好者,或對《棒棒》情有獨鍾的觀眾,最在意的正是它的真實。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無論是劇版還是影版紀錄片,在製作過程中不干涉,不評價,不框之以意識形態,剋制個人抒發,是導演應該謹守的準則。奇怪的是導演何苦在劇版裡將這些做到了極致,到了電影裡卻彷彿失憶。

鸚鵡君唯一能想到的解釋是,何苦導演對紀錄片電影市場的理解更偏向商業,但他對商業電影的理解和把控能力又偏於業餘,對紀錄片的商業之路更是一頭霧水,乃至邯鄲學步,導致作品不倫不類。這是《棒棒》的可惜之處。

再說《大三兒》,這部沒有劇版背書的紀錄片電影表現比《棒棒》稍好,但也屬於慘字號一欄。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大三兒》豆瓣評分7.6,評價普遍較高,導演佟晟嘉比何苦更專業也更剋制,但這部電影的題材類型過於個人化的表達(導演坦言如果大三兒葉雲不是他的朋友他不會去拍,全片充滿了與主角過分私人性的親近),讓這部電影的目標受眾從題材受眾進一步縮小到了願意接受個人化表達的人群,這是《大三兒》未能打開市場的一大原因。

此外,《棒棒》和《大三兒》的共同敗點是營銷的乏力,當然,這主要受限於營銷成本的不足。另一方面,兩部電影的主題社會覆蓋面過窄,未能和口碑(如果有的話)擰成一股繩形成長效支撐,也是它們的失利之處。

紀錄片電影商業之路尚遠,做好成本控制是關鍵

今年6月,廣電總局發佈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實施‘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的通知”,要求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全年在19:30-22:30時段播出國產紀錄片總量不得低於7小時,為紀錄片架起了一條專門的輸出渠道。

與此同時,各大視頻網站也加快了在紀錄片產業的佈局。比如騰訊視頻最近兩年在紀錄片方面不斷加大投入,通過加深與BBC、國家地理頻道、NHK、ITV等在紀錄片領域的合作,不遺餘力地打造自己的紀錄片品牌。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國內的紀錄片市場的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溫暖期,但正如開頭所說,劇版和影版紀錄片在前進之路上存在明顯的前後腿差異。電影市場的風險係數向來要大於電視劇市場。

因此,在入局紀錄片電影市場之前,要做的研究和準備絕不比傳統電影少。

說回《棒棒》和《大三兒》,兩部電影所犯的錯誤其實是多數紀錄片電影都會犯的,如真實性缺失、過於個人、受眾基數過小、營銷僅僅聊勝於無等等。

諸如導演對紀錄片的把控能力等專業上的問題是可以通過能力訓練、後期打磨解決的,而一部紀錄片電影走進院線,走上商業之路,不僅要把關內容質量,更需要將風險控制問題前置,充分考慮市場環境,如受眾基數等。

可以肯定的是,《二十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呼應了埋在全民心中的歷史記憶和愛國情懷,它的主題賦予了其一呼百應的潛力。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岡仁波齊》對於信仰的探討向來具有普世價值,而近十年來,西藏、朝聖、信仰等話題在國內早已不再小眾。影片本著普世的主題,只要質量過關,市場覆蓋率必然是可觀的。這一類影片或可適量增加投入,做大做精,充分挖掘市場潛力。

而對於另一類偏於小眾的題材,就需要謹慎估計其市場容量,做好成本控制,以應對市場遇冷等不測情況。

電影市場永遠需要更加豐富的題材來填充,創新有時恰好是機遇,受眾基數小從來不是電影的原罪。但對於目前尚不成熟的紀錄片市場來說,唯有保證穩妥才是保護創作積極性、蓄積有生力量的最好辦法。

《最後的棒棒》《大三兒》慘敗,曾經票房過億,如今難破百萬!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