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利潤跌至熔斷以來最差!到「否極泰來」時刻了嗎?

券商利潤跌至熔斷以來最差!到“否極泰來”時刻了嗎?

一個通俗的類比是,當小偷都餓死了,JC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所以,券商當前的慘狀,換個角度看,是否可以是市場否極泰來的前兆?

數據顯示,在過完“最慘上半年”後,上市券商們又過了一個更加“慘兮兮”的8月——熔斷以來最慘的1個月!

8月一二級市場越發慘淡,券商業績紛紛承壓。截至9月7日,上市券商8月成績單已出爐28家,業績增長方面幾乎全軍覆沒,營收總額83.68億元較7月腰斬(下降49.74%),單月淨利18.93億元降至1月以來新低,環比爆降71.14%。

有同比數據的24家上市券商共計實現營收75.50億元,淨利17.31億元,同比降幅分別達41.84%、66.78%——而牛市中的2015年6月僅23家上市券商就實現了243.26億元淨利。

如今28家上市券商的盈利數據不及當時的十分之一!

而在總體慘淡的業績中,龍頭券商業績集中效應再次趨強,部分中小券商再次“拖後腿”。淨利前十排位券商以19.18億元(環比下滑65.36%)淨利總額超過淨利總額,佔據101.32%份額,7月數據分別為55.37億元和84.42%。


券商利潤跌至熔斷以來最差!到“否極泰來”時刻了嗎?


但換句話說也就是,除了前十大券商略有盈利外,剩下90%的券商8月份都是虧損的!

1

即便不在乎韭菜,但看到親兒子慘狀,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即便是其中作為業績冠軍的中信證券,8月營收11.19億元,環比下降43.76%,成為8月唯一營收過10億券商,實現淨利2.94億元較7月大降62.81%,同比降幅也超過50%(52.97%)。

券商業績暴跌,當然是基於8月份股債兩市收跌疊加一級市場發行處於低位所致。

公開數據顯示,8月AB股日均成交額為2849億元,環比、同比分別下降-19.1%、-44.2%;日均兩融餘額8719億元,環比、同比下滑-3.1%、-5.3%。

雖然債市表現略好於去年同期(8月利率較7月有所走高,中證全債指數-0.1%,去年同期-0.2%),上證綜指、滬深300、創業板指數分別下降5.3%、5.2%、8.1%,去年同期數據則為+2.7%、+2.3%、+6.5%。

而我們關注的是,伴隨著8月券商業績暴跌同時,多家券商“降薪+裁員“”的傳聞也在網絡上發酵。比如8月上旬,某知名券商研究所裁員的消息就在網絡上迅速傳開。根據網傳版本,該研究所將對各研究領域現有編制進行統計和合理規劃;若未按時提交,板塊核定人數將以三人計算。雖然研究所官方很快否認了裁員降薪的消息。但行業寒冬卻實實在在來臨。

此外還有:某上市券商的首席投資官因自營鉅虧不再續聘;某券商分管經紀業務的老總跳槽到了銀行……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最新權威數據披露。截至9月初,券商從業人員總數減少397人,降幅0.1%。

證券公司作為中國A股市場建立、存在的基石,作為A股最核心的交易中介平臺(券商經紀)、實體融資最關鍵的操作對象(投行)、股市“最先進”的機構(自營盤)資金、履行投資者教育“最有力”的平臺(風控最嚴),同時也是作為監管機構存在必要性的關鍵理由(你懂),其當前的慘狀無論對股民還是監管層,特別是當前政策最重頭的為實體經濟融資的目標,都是重大的打擊。

如果僅從這一點來看,恐怕監管層對當前的行情也是非常憂心的。自然不會無動於衷,包括滬倫通的加快推進、創業板ETF 持續獲得申購、北上資金繼續流入、對外開放程度加深等因素,可以預料接下來還會不斷有新的維穩政策出臺來強化政策底預期。

2

社保、外資、保險、大股東等已現增持跡象

事實上,雖然進入9月以來,股市依然疲弱——上週上證綜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2.83%,5.09%——但除了官方輿論不斷進行信心引導,表達維穩市場穩定的態度和政策決心外。另外,從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市場信號——

比如社保、外資、保險、大股東回購等跡象來看,儘管“市場底”尚不明朗但“政策底”早已經明朗,而且在見“政策底”後,部分大資金對“市場底”的預判似乎越來越近了。

其一是,A股公司掀起回購潮,規模已經創出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截至9月5日,今年來,有超過880家公司發佈了股份回購計劃公告,回購總金額上限為765.18億元,較去年全年的擬回購金額101.56億元增長6.5倍,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且上市公司主動大手筆回購也頻頻出現。

券商利潤跌至熔斷以來最差!到“否極泰來”時刻了嗎?


880家公司中,擬回購金額上限達到1億元的有超過200家公司,接近發佈實施股份回購計劃的公司總數的1/4。擬回購金額上限超過10億元及以上的有16家公司。比如,可以看到近日美的集團擬回購不超過40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50元/股。

可以注意到,前不久交易所半夜發佈回購政策穩定市場預期,而近日再次重申支持回購,從當前這種情況來看,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

據悉,上一次回購高潮是在2016年,285家A股公司合計耗資105.49億元回購——當時也正式一個市場信心重建的階段。

其二,近期多家主流保險機構相繼開始加倉A股,每家買入的資金規模普遍在幾十億左右,總共掏出的真金白銀超過百億元。

據瞭解,此次主流保險機構買入的標的,主要是跌至1倍PB以下的週期股,集中在地產、化工、建築等領域。從當前的市場環境來看,隨著整體情緒的走弱已經使得大批優質藍籌白馬跟風下跌。而這種下跌已經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公司的基本面情況。

從當前來看,在短期中美貿易風波消除之後,市場上優質藍籌,特別是錯殺的藍籌權重股後期仍然是資金青睞的主要對象。疊加近期全球最賺錢的橋水基金都開始投資中國市場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大力開放,優質低價藍籌今後向上修復的預期更為強烈。

其三,“養老目標基金”或將“熱銷”。

全國首批養老目標基金將於近日拉開互聯網平臺發行的序幕。從螞蟻金服方面瞭解到,支付寶上的"養老"專區已經上線,為用戶提供認購、查詢、投教等一站式養老投資服務。同時,中歐、泰達宏利旗下的兩隻養老目標基金產品也將登陸該專區,於9月10日正式啟動發售。

近年來,監管層為改變“散戶模式”,打造“機構市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此次“養老目標基金”就是一例,被視為中國的“401K”。

與此同時,社保基金正醞釀加大抄底力度,且調整對新組合試點長期考核:一年一考核變五年一考核;以利於機構“做長線”,而不被“短期走勢所綁架”。

其四,外資已比肩險資公募,成為A股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

實際上,近來,無論是國內機構還是外資,都加快了“佈局A股”的速度——

截至9月5日,今年以來北上資金淨流入規模達2226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期增長近50%,超過2017年全年淨流入規模。

截至7月底,外資持有A股流通市值,已佔全部A股流通市值約6%,與險資和公募6.7%、8.4%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拉近。

而在2007年9月底,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高達40%,掌握著A股的絕對“話語權”。“一升一降”之間,折射出A股市場格局悄然生變。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外資私募跑步入場、北上資金加快湧入,A股MSCI佔比提升,海外的增量資金有望繼續馳援A股。保險、公募和外資“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同時,也會對A股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確立產生較大影響。

此外,央行也在不斷釋放流動性寬鬆預期。比如央行9月7日開展1年期MLF操作1765億元,中標利率持平於3.3%。以對沖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

總之,結合國內產業資本加大“增持、回購”的力度、超過20家民營上市公司被國資控股,以及超過880家公司發佈股份回購計劃公告等跡象看,這都彰顯出對市場中長期預判更有前瞻性的機構態度的變化。因此,

雖然短線市場依然曲折,但中長期預判似乎並沒有更悲觀了。

3

被“老鄉別走”套路太多次,政策效應已很差

不過,政策希望市場穩的態度明確,但場內投資者是否買賬又是另一說了。

在經歷太多次“救市政策”變“老鄉別走”的套路花樣翻新後,似乎財經媒體總結的利好越多,市場走“高開低走、半日遊”的苗頭就越發明顯——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矛盾但又必然的悖論。

畢竟,A股已經雄冠全球三年多,券商的慘狀只是行業的一個縮影罷了,而且相比廣大散戶的虧損慘狀,券商目前的情況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其實已經好過絕大部分的場內尚存的交易對象了。

比如,如果考慮到,創業板上半年淨利總和不敵一家工行,你又會覺得當前A股的慘狀是必然的。

據經濟觀察報的統計,創業板73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總計561億元,中小板897家企業上半年淨利潤總和1562億元。相比之下,主板工、農、中、建四大行淨利潤均在千億以上。整個中小板淨利總和不如一家工商銀行,而整個創業板業績則不敵任何一家四大行,甚至也在中國平安之下。

所以,儘管政策維穩之心急切,但目標能否達成,仍需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