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方言是不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語言?

國事評論員


這個問題很有深度,它牽扯到漢語語言學、方言學、音韻學等幾方面,要求對古漢語發展史比較瞭解,且有一定“小學”基礎,蕎庵雖然學歷史,但在這些方面連入門都不算,奈何偏喜湊熱鬧,故不揣淺陋,略述管見。

首先需要解釋一下"方言”和“官話”的區別,方言是各地方的口頭語,因為每一地方對同一事物的稱呼不盡相同,有些發音和書面語是不同的。早在春秋戰國之際,為了交流方便,就有所謂官話——雅言。雅言是以中原地區的方言作為大家都認可的書面語,比如我國最早的一部辭典——《爾雅》。鄭張尚芳在《上古音系》裡說孔子說的是齊魯方言,但是他周遊列國收徒講學時他的弟子們肯定都能聽懂他說的話,這裡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方言和官話本是屬於一個大的語音系統,其發音雖可能稍有不同,但不至於聽不懂,就比如北方人到南方地區,剛開始可能真聽不明白,但時間長了或者說話的人放慢語速,大部分還是可以慢慢聽懂的。這個其實也很好明白,因為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他們自古就一直在交流溝通,即使有些可能遷徙到偏遠的南方或其他山區地帶,但語音系統是一脈相承的。又語言也是在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包括髮音、構詞,比如西漢揚雄時就寫了一本《方言》,書裡記載了同一種事物在不同地區的稱謂,因為當時沒有音注,我們對裡面的語音讀法知之甚少,不過有後來大儒和近代學者研究並加上注音,我們從這也可一窺當時的方言和官話的差別。

當然,上古音韻到了魏晉南北朝,就是中古時期,由於發生了士族南遷,大批北方人往南方遷徙,長期作為官話的中原雅言或者也可稱中原方言、中原話隨著這批人進入南方地區,並逐漸與當地土著語言混合,不過認真追溯起來,還要從秦始皇征服南越後留守了大批軍士說起,那時候中原話就開始影響當地的土著語音並混合形成粵語的雛形。建立北朝政權的多是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在進入中原的時候肯定也帶進來他們當時的土著語言並與中原官話融合,不過,從文化層次和他們受中原文化薰染的歷史事實來看,應仍是以中原官話為主體。但是,也正是在魏晉時期,在書面語的書寫和表達上與各地區口頭語產生了很多分化,不像秦漢以前就全國來說,雖有各地方言,但書面語和各地口頭語的分化並不是很明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韻學,大批的文士開始研究音韻,其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統一各地方言,使方言和中原官話在讀音上儘量保持一致,一如我們現在普及普通話的情勢。隋朝一統,為了全國語言交流方便,有必要將將已分化的南北方言統一,那麼到底哪裡講的話為正統,發音最接近前代的中原官話呢或者具有權威性呢?陸法言的《切韻》為古音學研究之經典著作,就產生於此時。

至於題主所說的粵語,其發展歷程我上面已經所述,嚴格來講,粵語並不是唐朝官方語言,但是粵語裡保存了大量上古漢語,包括其發音,當時的粵語和中原漢語仍是有一定差別的,唐朝的官話我想與粵語也應有差別,但差別不會象今天普通話這麼大,我指的主要是在音韻上。為什麼粵語與普通話差別這麼大?主要是粵語的音韻經唐宋,特別是靖康之難後已基本定型。而元朝及明清所用的音韻以北方話,主要是東北地區流行的方言作官話,包括到現在我們所講的普通話,你可以看到與粵語差別是比較大的。說白了就是長期作為官話的中原地區其漢晉遺風已不復當年,長期主導中國文化話語權的文士多已南遷,尤其以宋亡之後為甚。

再說閩南語,閩南語的形成主要發端於“八王之亂”後的大批北人南遷入閩,跟粵語的形成歷程想似。如果要扯到春秋戰國吳國來說,我認為吳國當時說的方言不是閩南語,應是一種古老的土著語言,至於其書寫形式,我想既然闔閭能夠在史書上大書一筆,其書面語應仍是參照中原的雅言來書寫。

最後,談到各地方言,比如粵語和閩南語、客家話等,因為這些方言保留有古漢語的成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意義,所以需要我們去學習認識和保護。若還有什麼問題,題主也可參閱李如龍《漢語方言學》,可一起交流探討。以上只是我個人一點淺見,歡迎共同學習。


蕎庵觀世界


各地方言是歷史各個朝代的方言,怎麼可能粵語成了唐朝方言?你的意思是唐朝經濟文化中心跑到了自古山高皇帝遠的嶺南百越之地?唐朝定都了嶺南百越之地?

唐朝被貶謫發配的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唐代崔沆被貶循州(惠州)司馬,不懂惠州方言,“時循人稀可與言者”,唯與鄭隱友好。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唐代張籍 “蠻聲喧夜市,海色浸潮臺”。

不知道你的鍵盤是怎麼把唐朝官方語言裹挾到山高皇帝遠的嶺南百越的?是掩飾自卑麼?結果成了貽笑大方的笑話。


用戶57047268014


首先說一下中國各個朝代吧,從春秋戰國開始,有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和東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其次說官方語言,根據瀏覽文獻,清代以前官方語言都是自然形成的,一般是以都城附近或者統治階級語言為主。

第三說一說現在的方言,根據社科院編著的《中國的語言》,目前國內的方言大概有129種,這129種還不完全,僅少數民族語言就55種,漢族方言比較常見的有北方官話,以中原地區為主;西南官話,重慶、四川方言是典型代表;吳語,浙江話為主,還有福建的閩北語,閩南語,廣東的粵語等。

最後講一下各個朝代的官話。春秋戰國各國的官話基本上以各國都城語言為主要基礎改進的通行語言,比如秦國是咸陽話,齊國臨淄話等等,但是年代久遠,他們和現在的當地方言還有很大區別。

秦朝定都咸陽,基本上是以咸陽話為基礎的陝西官話。

西漢定都長安,基本承襲了秦朝語音。

東漢定都洛陽,採用的中原地區的語言,稱為洛語。

魏定都洛陽,採用洛語;蜀國定都成都,官方語言是西南官話,主要是以四川方言為基礎;吳國定都建康也就是南京地區,官話也主要是南京地區的方言。

西晉定都洛陽,採用洛語;東晉定都南京,官話是南京地區方言。

南北朝:北朝基本上是洛陽地區,採取的語言以北方官話為主,未漢化少數民族政權以民族語言為官話,漢化的採用北方官話;南朝都定都南京,官話基本以南京地區方言為主。

唐朝定都長安,陝西官話為主;隋朝定都長安,以陝西官話為主。

五代十國:基本少數民族政權,以少數民族地區語言和北方官話為主。

北宋定都河南開封,官話是河南地區的北方官話,基本以河南方言為主。

南宋定都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官話應該是以河南方言和浙江方言的結合。

元朝:元朝建立錢的蒙古國以蒙古語為主,建立後定都北京,主要以北京話為主,夾雜著蒙古語。

明朝初期定都南京,後期在北京,但是明朝的官話南京方言成分較重,是南京方言和北京方言的結合體。

清朝定都北京,官方語言和現代漢語最為接近,是夾雜滿文的北方官話。

綜上所述,中國各地方言數量遠大於中國朝代的數量,而且很多朝代的官話都有沿襲和發展,不可能一一對應中國現代各地的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