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國生娃幾多愁?

你不僅過不了七夕,還要交單身稅

生娃,生娃……最近的輿論場,快被這個話題給佔領了。

為國生娃幾多愁?

8月14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刊發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儘量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可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

文章發出後澎湃新聞、新浪新聞、觀察者網等大V在各類新聞客戶端率先轉發;8月16日,微博用戶@連淮徐鹽第一次轉載到微博裡,在@頭條新聞@孟祥遠@鳳凰網財經@東方網財經等微博大V推動下,隨即引起了廣泛熱議。

為國生娃幾多愁?

文章提到的“設立生育基金制度”更是引來了一片抨擊之聲,通過沃德社會氣象臺(www.wordemotion.com)網絡情報實時監測與智能分析大數據平臺的實時監測顯示,文章起初並沒有引起大範圍討論,因為8月16日眾多微博大V的轉載,才使得相關討論瞬間走上高峰,一度達到24411條,其中主要討論陣地微博的影響覆蓋人次更是高達39243.43萬人次。

為國生娃幾多愁?

↑實時數據統計↑

為國生娃幾多愁?

↑關注態勢分析↑

“鼓勵生育”引發負面情緒

實際上,關於“鼓勵生育”的話題已經向來已久,只是因為這篇充滿爭議的文章而被大家再次熱議。

6月25日遼寧省發佈《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鼓勵生育政策。

6月29日,陝西省統計局發佈《陝西省2017年人口發展報告》,建議適時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出臺鼓勵生育措施。

7月22日,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引起大眾的關注。

8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再一次引發大眾熱議,大眾紛紛調侃“為國生娃”。

從沒哪個時期,國家對老百姓的夫妻生活如此關心過。政府從提出鼓勵生育口號到發佈一系列鼓勵生育的具體政策,迅速引發輿論強烈反應。近30天內,關於“生娃”的相關信息足足高達854332條,其中微博相關討論影響覆蓋人次更是高達80451.43萬人次

為國生娃幾多愁?

↑實時數據統計↑

為國生娃幾多愁?

↑關注態勢分析↑

對相關網絡討論進行情緒分析來看,高興情緒佔比48.72%、憤怒情緒佔比15.91%、悲傷情緒佔比14.41%、厭惡情緒佔比10.51%、恐懼情緒佔比

10.45%

為國生娃幾多愁?

結合網絡評價來看,高興情緒雖然佔比較高,但大多數是在調侃,真正的積極評價並不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負面情緒佔比高達51.28%,主要以憤怒和悲傷為主。

是什麼造成了網友對“鼓勵生育口號或政策”沒有信心甚至是牴觸呢?綜合各方討論主要有以下兩點:

1. 不想生,奈我何?

各方鼓勵生娃,一個很現實的背景是,生育率下降和老齡化的危險疊加,導致人口結構發生了很難逆轉的改變。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人口數據顯示,育齡婦女不斷減少,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2016年下降0.52%。與此同時,65週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佔總人口的11.4%,進入了聯合國定義的“老齡化”狀態。

注意,生育率低迷,還是在計生政策連續放開的背景下——

2011年,雙獨二胎政策推出,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2013年,單獨二胎開放;2015年,全面二胎推行。

但從生育數據來看,年輕人就是不想生。各種鼓勵生育的聲音,換來的也多是輿情反彈。

為國生娃幾多愁?

我不想生,你奈我何?

原因其實很簡單,觀念變了,新生代的年輕人更願意放飛自我,而非被子女給牢牢捆綁。一個孩子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甚至丁克觀念都開始流行。他們不再需要養兒防老,社會化養老產業的成熟化,取代了子女的養老功能。

過去生兒育女,屬於家族大事,生育被綁定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功能。在性別歧視嚴重的地方,一些女性甚至被當作生育機器,毫無自主選擇的餘地。

為國生娃幾多愁?

隨後的計生政策,嚴控人口,呼籲“少生優生”,這些年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扭轉。當然,更重要的是物質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對自由和品質生活的追求,壓倒了傳宗接代的工具思維。

越來越多獨立青年女性,在經濟自主後,有了跟催生的婆婆說不的底氣。

2. 生的起,養不起!

當然對廣大年輕人來說,除了觀念的變化,還有個很現實的難題,生不起!就算生的起,也未必養得起!

為國生娃幾多愁?

去年央視《消費主張》節目,曾經對生二胎的成本,有過一次簡單梳理。一個北京家庭產婦,從孕前檢查、孕期採購到剖腹產,再到孩子出生後的月嫂開銷,最少得4萬元!如果要住進優質的產科醫院,享受更人性化的生育服務,價格還要往翻倍。

而且,這還只是生育這一環節,孩子0到2.5歲時,才是最燒錢的階段。保姆、奶粉、尿不溼、早教用品等等,每一項都是不菲開銷。接受央視採訪的那個北京家庭,7年的二孩養育支出達到了驚人的260萬!

這個標準未必有代表性,不過對奉行“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中國家長而言,很少還會選擇窮養放養的模式。支付能力低的家庭,也會傾盡全力,讓孩子少吃苦受罪,為他們挑選優質昂貴的國際小學,報補習班、夏令營,或者出國留學。

為國生娃幾多愁?

此前有一篇《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幼兒園》的文章很火。階層鄙視鏈的蔓延,幼兒園都無法倖免,其背後是家長的普遍焦慮。為了讓孩子有更高的起點,和上游階層的孩子做同學,提升社交圈層的層次,家長們會拼命買一套學區房。

但即便如此,基於財富的區隔和歧視鏈,還是明顯的存在。與這種區隔對應的是,階層上升通道的嚴重堵塞。

哪怕收入殷實的中產們,拿完首付,再背上三十年的還貸壓力,不會有太多財力和精力生育二胎,一場大病也足以將他們打回原形。所以,這幾年中產焦慮成了時髦的話題,未必是他們矯情,而是生活成本,尤其是子女的養育成本,隨時可能讓他們階層下墜。

至於金字塔底端最廣大的底層群體,看著階層板結化的現實,以及優質教育資源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他們在生孩子之前,恐怕也會思量再三,對生孩子產生畏難情緒。畢竟,高考是為數不多的晉升通道,而這個通道的起跑線,早已慢慢遠離了窮人。

今天的年輕人,已經錯過了福利分房、單位管生老病死的年代。當年遍地的託兒所,已經全都消失不見,獨生家庭的上班族,照看子女都成了巨大難題。

女性雖然獨立,但市場經濟是殘忍的,對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的職場歧視,依然遍地都在,不僅催生出“恐生族”,還催生出了“恐婚族”。

這年代誰都是理性經濟人。隨著傳宗接代的社會功能減弱,年輕人在懷孕之前,會有一個理性的算計,生還是不生,不再是一個政策許可的問題了,而是一個很私人的經濟學難題。

所以,哪怕人口學者講了一大堆道理,但這些基於社會經濟的宏大理論,與年輕人有著天然的隔膜。對年輕人來說,生孩子真正成了一件私事,他們要考慮的,未必是為國生娃,而是生孩子這件事,是否會以犧牲生活品質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