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生娃几多愁?

你不仅过不了七夕,还要交单身税

生娃,生娃……最近的舆论场,快被这个话题给占领了。

为国生娃几多愁?

8月14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的署名文章,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

文章发出后澎湃新闻、新浪新闻、观察者网等大V在各类新闻客户端率先转发;8月16日,微博用户@连淮徐盐第一次转载到微博里,在@头条新闻@孟祥远@凤凰网财经@东方网财经等微博大V推动下,随即引起了广泛热议。

为国生娃几多愁?

文章提到的“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更是引来了一片抨击之声,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网络情报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大数据平台的实时监测显示,文章起初并没有引起大范围讨论,因为8月16日众多微博大V的转载,才使得相关讨论瞬间走上高峰,一度达到24411条,其中主要讨论阵地微博的影响覆盖人次更是高达39243.43万人次。

为国生娃几多愁?

↑实时数据统计↑

为国生娃几多愁?

↑关注态势分析↑

“鼓励生育”引发负面情绪

实际上,关于“鼓励生育”的话题已经向来已久,只是因为这篇充满争议的文章而被大家再次热议。

6月25日辽宁省发布《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鼓励生育政策。

6月29日,陕西省统计局发布《陕西省2017年人口发展报告》,建议适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出台鼓励生育措施。

7月22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引起大众的关注。

8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再一次引发大众热议,大众纷纷调侃“为国生娃”。

从没哪个时期,国家对老百姓的夫妻生活如此关心过。政府从提出鼓励生育口号到发布一系列鼓励生育的具体政策,迅速引发舆论强烈反应。近30天内,关于“生娃”的相关信息足足高达854332条,其中微博相关讨论影响覆盖人次更是高达80451.43万人次

为国生娃几多愁?

↑实时数据统计↑

为国生娃几多愁?

↑关注态势分析↑

对相关网络讨论进行情绪分析来看,高兴情绪占比48.72%、愤怒情绪占比15.91%、悲伤情绪占比14.41%、厌恶情绪占比10.51%、恐惧情绪占比

10.45%

为国生娃几多愁?

结合网络评价来看,高兴情绪虽然占比较高,但大多数是在调侃,真正的积极评价并不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负面情绪占比高达51.28%,主要以愤怒和悲伤为主。

是什么造成了网友对“鼓励生育口号或政策”没有信心甚至是抵触呢?综合各方讨论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不想生,奈我何?

各方鼓励生娃,一个很现实的背景是,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的危险叠加,导致人口结构发生了很难逆转的改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育龄妇女不断减少,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下降0.52%。与此同时,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进入了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状态。

注意,生育率低迷,还是在计生政策连续放开的背景下——

2011年,双独二胎政策推出,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2013年,单独二胎开放;2015年,全面二胎推行。

但从生育数据来看,年轻人就是不想生。各种鼓励生育的声音,换来的也多是舆情反弹。

为国生娃几多愁?

我不想生,你奈我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观念变了,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放飞自我,而非被子女给牢牢捆绑。一个孩子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甚至丁克观念都开始流行。他们不再需要养儿防老,社会化养老产业的成熟化,取代了子女的养老功能。

过去生儿育女,属于家族大事,生育被绑定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功能。在性别歧视严重的地方,一些女性甚至被当作生育机器,毫无自主选择的余地。

为国生娃几多愁?

随后的计生政策,严控人口,呼吁“少生优生”,这些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扭转。当然,更重要的是物质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对自由和品质生活的追求,压倒了传宗接代的工具思维。

越来越多独立青年女性,在经济自主后,有了跟催生的婆婆说不的底气。

2. 生的起,养不起!

当然对广大年轻人来说,除了观念的变化,还有个很现实的难题,生不起!就算生的起,也未必养得起!

为国生娃几多愁?

去年央视《消费主张》节目,曾经对生二胎的成本,有过一次简单梳理。一个北京家庭产妇,从孕前检查、孕期采购到剖腹产,再到孩子出生后的月嫂开销,最少得4万元!如果要住进优质的产科医院,享受更人性化的生育服务,价格还要往翻倍。

而且,这还只是生育这一环节,孩子0到2.5岁时,才是最烧钱的阶段。保姆、奶粉、尿不湿、早教用品等等,每一项都是不菲开销。接受央视采访的那个北京家庭,7年的二孩养育支出达到了惊人的260万!

这个标准未必有代表性,不过对奉行“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中国家长而言,很少还会选择穷养放养的模式。支付能力低的家庭,也会倾尽全力,让孩子少吃苦受罪,为他们挑选优质昂贵的国际小学,报补习班、夏令营,或者出国留学。

为国生娃几多愁?

此前有一篇《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幼儿园》的文章很火。阶层鄙视链的蔓延,幼儿园都无法幸免,其背后是家长的普遍焦虑。为了让孩子有更高的起点,和上游阶层的孩子做同学,提升社交圈层的层次,家长们会拼命买一套学区房。

但即便如此,基于财富的区隔和歧视链,还是明显的存在。与这种区隔对应的是,阶层上升通道的严重堵塞。

哪怕收入殷实的中产们,拿完首付,再背上三十年的还贷压力,不会有太多财力和精力生育二胎,一场大病也足以将他们打回原形。所以,这几年中产焦虑成了时髦的话题,未必是他们矫情,而是生活成本,尤其是子女的养育成本,随时可能让他们阶层下坠。

至于金字塔底端最广大的底层群体,看着阶层板结化的现实,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他们在生孩子之前,恐怕也会思量再三,对生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毕竟,高考是为数不多的晋升通道,而这个通道的起跑线,早已慢慢远离了穷人。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错过了福利分房、单位管生老病死的年代。当年遍地的托儿所,已经全都消失不见,独生家庭的上班族,照看子女都成了巨大难题。

女性虽然独立,但市场经济是残忍的,对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的职场歧视,依然遍地都在,不仅催生出“恐生族”,还催生出了“恐婚族”。

这年代谁都是理性经济人。随着传宗接代的社会功能减弱,年轻人在怀孕之前,会有一个理性的算计,生还是不生,不再是一个政策许可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很私人的经济学难题。

所以,哪怕人口学者讲了一大堆道理,但这些基于社会经济的宏大理论,与年轻人有着天然的隔膜。对年轻人来说,生孩子真正成了一件私事,他们要考虑的,未必是为国生娃,而是生孩子这件事,是否会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