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幼兒園裡的跳蚤市場

前日,為慶祝六.一兒童節,兒子所在的幼兒園舉辦了一場“跳蚤市場”,旨在培養孩子們的溝通能力和啟蒙孩子的理財意識。

由於場地有限,每班只有十個攤位名額,按班級微信群裡家長報名的先後順序而確定下十位“小攤主”,允許家長陪同“練攤”。小攤主所售物品主要為自己看過的書籍、不再喜歡的玩具、零食等,也有少數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攤主”進了一些“貨”,這些全新的“貨”大多是一些價格低廉的小物件,如小布娃娃,女孩子用的頭花、髮夾等。

兒子幼兒園裡的跳蚤市場

沒被選中為“攤主”的大多數孩子自然充當“顧客”的角色,我家小子也扮演“顧客”的角色。老師給家長提前有交代,要給孩子十元以內的零錢,好讓他們能夠買自己喜歡的物品。有了老師這句話“撐腰”,我家小子頭天晚上就理直氣壯地從我們手裡要去十元錢,六張紙幣,四個硬幣,他小心翼翼地裝在自己的小錢包裡,生怕弄丟,睡覺時就擱在枕邊,提防對象是上小學的姐姐。

兒子幼兒園裡的跳蚤市場

跳蚤市場那天,兒子剛起床,首先檢查了他的錢包,看看少錢了沒有。十元的零錢,竟數了三遍,看著他那股認真勁,我忍俊不禁。在家裡,他心不在焉地扒了幾口飯,就嚷著讓我快送他去上幼兒園,擱平時,他非要磨蹭半天不可。

由於“顧客”小朋友的家長是不能入園參加活動的,我通過班級微信群和我家孩子口述,瞭解到部分情況,略記一二。

1.跳蚤市場上,某幼兒看中了一種糖果,問攤主多少錢一支?答曰:一元一支。他嫌貴,小嘴一呶,走了。可能是很想吃那種糖,轉了一會兒,又來到那糖果攤檔前,再問同樣的問題,又得到同樣的答案,他再一次忍住沒買。此娃終究未能抵住糖果的誘惑,第三次來到攤前,仍問“糖多少錢一支?”小攤主的媽媽一看,心裡就樂了,她知道此娃是第三次來,決定逗逗他,答“十元一支”。此娃便將手裡的十元紙幣交出,拿著糖,美滋滋地邊吃邊離開了。他完全忘了,前兩次報價都是一元一支的,竟然沒對第三次報價產生任何異議,一元一支嫌貴,十元一支反倒不嫌貴了,果斷大方地出手買下。小攤主的媽媽連忙追過去,將錢還給他,說糖是送給他的,不要錢。可以想象,此娃當時的心境會是什麼情況。

兒子幼兒園裡的跳蚤市場

2.我家小子,平時常和姐姐爭東爭西。父母給姐姐買件文具,他就要父母給他買件玩具,從不肯讓。這次,他看班裡有幾個女生都在某個攤位前買頭花,頭花很好,才一元一個(事後從家長微信群獲悉:頭花是家長兩元進得貨,賣一元,意在鍛鍊孩子),就想到給姐姐。“給姐姐也買一個吧,可我是男生,哪有男生買頭花的?”,他動了動小腦瓜,想出一個辦法:他拿出一個硬幣,請班裡的一個女生幫買。看來姐弟倆平時雖“磨牙拌嘴,磕磕絆絆”,但畢竟手足情深。

兒子幼兒園裡的跳蚤市場

兒子幼兒園裡的跳蚤市場

校方舉辦此次“跳蚤市場”,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促進了孩子間的交流,希望未來此類的活動多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