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海 城市變遷快速崛起

2018-09-10 10:3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莊苗苗

瓯海 城市变迁快速崛起

歷史無聲,歲月有痕。回眸40年,呼應改革開放的大趨勢,甌海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由鄉村到城鎮、由城鎮到城郊、由城郊到城區的大步邁進,甌海成為溫州大都市區的核心城區,在城市建設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變都市

“轉型”藍圖奠基礎

1981年,甌海建制鎮只有3個,1991年建制鎮發展到16個,全縣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鎮,8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稅收出在城鎮。自1992年撤縣設區以來,在溫州3個城區中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甌海,遭遇了“城市化的煩惱”:大多數區域處於西部山區,農村面在3個城區中最廣,城市化水平也相對較低,農村經濟、縣域經濟的觀念根深蒂固。

2001年8月,國務院批准溫州市區行政區劃調整,這次區劃調整對甌海的影響非常大,甌海面積從917平方公里急縮到614.5平方公里,人口從58.62萬驟減至37.84萬。面積和人口都減少了三分之一,財政收入更是減少了40%。面對現實,甌海人把自己擺上中心城區發展的主戰場的位置,全力打好城區經濟發展主動仗。

經過一次次的思想爭鳴和思路完善,2006年,區委區政府描繪出了實施“都市城區”發展戰略的“線路圖”:實現從農村向城市轉型、農業向工貿業轉型、鄉鎮向街道轉型、村居向社區轉型、農民向市民轉型。戰略思維的轉型,帶來了具體“戰術”的轉變。圍繞溫州大都市區發展這一總目標,甌海一連串體現“轉型”的規劃呼之而出。產業發展上,走“優二強三”“三產興區”“服務業興區”的新路子,以站前商務金融區和潘橋物流中心建設為契機,打造溫州商貿物流基地、休閒旅遊“窗口”。在城區發展上,以金溫鐵路、甬臺溫鐵路、甌海大道等交通大動脈建設為契機,構建“中心區半小時交通圈”,加快建設行政中心區,讓甌海名副其實地成為溫州城市的交通樞紐區、生態功能區、旅遊休閒區、商貿集聚區和展示形象區。

“一城四區”

促甌海新城快速崛起

“三年打基礎、五年成雛形、十年建新城”,2007年,區委根據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提出了打造“一城四區”的宏偉目標。

2008年,甌海全面實施打造“一城四區”的發展戰略,完成了以城市中心區、婁橋工業園區、溫州鐵路南站站前區三大片區為中心,整合提升行政、文化、金融、商務、居住等功能,健全新城綜合服務體系。至此,以甌海城市中心區和溫州鐵路南站站前區為龍頭、面積30平方公里的新城框架,逐步與景山、新橋、梧田、南白象等周邊街道有機結合,形成面積約50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的溫州城市次中心。

與此同時,甌海依託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全力打造科技輕工區、現代商貿區、都市休閒區和新興文教區。在總體規劃的引導下,甌海堅持立足於建設都市區的定位,主動融入和全面接軌大溫州,不斷優化城區功能,相繼建成道路、供水、電力、水利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城鄉一體化步伐隨之加快,呈現出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城鄉互動的良好發展態勢。

“兩軸三帶”

開啟城市發展新徵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既體現了時代發展的節奏和脈搏,也為甌海今後跨越發展指明瞭方向。高樓林立、道路交錯、出門見綠、高端商貿聚集……甌海借十九大東風,大力推進城市建設,著力打造現代宜居之城。

去年,甌海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500億元、增長8.9%,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位再進2位;財政總收入59.2億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3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為了讓百姓共享改革的成果,甌海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實施“兩軸三帶”城市發展新戰略,把全區作為“一盤棋”統籌發展。“兩軸”即東西方向以甌海大道為主軸,串聯高鐵新城、中心區、梧白新城三大組團,打造溫州商旅經濟大走廊;南北方向以溫瑞大道為主軸,串聯梧白新城、高教新區兩大組團和三垟溼地、肯恩小鎮等,打造溫州智創經濟大走廊。“三帶”則包括環山運動休閒帶、塘河文化品質生活帶、S1線時尚商貿帶。“兩軸三帶”為甌海實施“科教新區、山水甌海”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時代孕育新機遇,新徵程當有新作為。通過傾力打造“科教”“高鐵”“產業”“健康”“生態”“五張牌”,一個創新、活力、美麗、幸福的甌海正在朝著既定的目前徐徐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