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嘆爲觀止!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看待問題,甚至包括一些專家、學者,往往表現出一種單一的、直線性的思維方式

事實上,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果。正是這不同的結果,導致了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完善。

因此,採用多維視野、立體思維的思維方式,通常總是要優於直線的、單向的思維方式,也才能更全面、更完善的認識和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而在這方面,我國古代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可謂最早的“大宗師”。

莊子哲學具有一種永無止境地追求更為完善境界的內驅力。他的議論常常始於較低層次,然後不斷向高層次推進,直至達到一種超乎常人想象的水平,一種“超人”的視角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下面,我們就以《莊子·則陽》篇中一個生動的例子,來了解一下他這種獨特的看問題的方法:

這個故事說的是魏惠王和齊威王結怨(文中稱魏惠王為魏瑩,齊威王為田侯牟),因為兩國訂立了盟約,齊威王卻違背了盟約。魏惠王十分憤怒,想派人去刺殺齊威王【層次一】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公孫衍將軍聽了,感到很可恥,認為大國諸侯不應當像匹夫那樣報仇。他請求帶領甲兵二十萬去攻打齊國,俘虜齊王的人民,掠取他的牛馬,使齊王內心焦急而發病,最後戰領他的國家,這才是大國的風度,光明正大的做法。【層次二】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季子聽了公孫衍的議論,也感到可恥,他認為魏國不用兵打戰已經七年了,這是王業的基礎。怎能隨意破壞它,讓好不容易得來的和平局面付諸東流?公孫衍是好亂的人,所以他的意見不能聽從。【層次三】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華子聽了這些議論後,感到這些觀點都不對,他說:鼓動攻打齊國的人,是好亂之人;鼓動不要攻打齊國的人,也是好亂之人;議論攻打與不攻打來攪亂人心的人,同樣是好亂之人。”魏惠王說:“那該怎麼辦呢?”華子回答說:“君主

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層次四】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逞匹夫之勇的層次一,到主戰的層次二,再到主和的層次三,直至推進到層次四:遵循自然之道

,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似乎已達到頂點。但究竟什麼是自然之道?魏惠王有點懵,讀者也有點懵,於是莊子又推出了第五個層次:

惠子聽說了這件事,就引薦了戴晉人。戴晉人向魏惠王講了一個寓言故事:有一種爬蟲叫做蝸牛,它的左角上有一個國家,叫做觸氏,右角上也有一個國家,叫做蠻氏。兩國經常因互相爭奪土地而開戰,流血千里,伏屍數萬。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魏惠王聽了,指出這則寓言是虛構的。於是戴晉人請求把話說實,並向魏惠王問了如下問題:

戴晉人:“君王認為四方上下有窮盡嗎?”

魏惠王:“無窮盡。”

戴晉人:“從無窮盡的地方遨遊回來,回到四海九州,感覺若存若亡嗎?”

魏惠王:“是。”

戴晉人:“在四海九州中有一個魏國,在魏國中有一個大梁城,在大梁城中有一個君王。君王與觸氏蠻氏有區別嗎?”

魏惠王:“沒有分別。”

接著戴晉人就出了門,留下魏惠王獨坐在那裡,悵然若有所失!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蝸牛,在人們看來是最微賤的動物了,更何況它的兩隻觸角。但是莊子卻讓魏惠王感到了他的存在與蝸牛並無不同。魏惠王自以為難以剋制的仇怨,與蝸牛觸角上兩國自以為激烈的大戰一樣,也並無不同。

這裡,莊子使用了“轉換視角”和“大尺度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種手法,給人以無限的遐思,使人在無限的時空之中猛然驚覺,深有醒悟——既然你看蝸牛觸角上的兩個國家為屁大點事打得頭破血流,覺得很可笑;那麼以更大的視角來看,你們魏齊兩國之間的那點恩怨,不也是荒謬而可笑的嗎?

莊子看問題的方式,“此一層疊上一層”,令人歎為觀止!

對此,明代文學家楊慎評論說:“行刺不如戰攻,戰攻不如靜守,靜守而計功利,又不如並其功利之心而盡泯之,以求於大道。此一層疊上一層,莊子文法之奇,大都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