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

據說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閻王便會打開地獄之門,放出眾鬼,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地門。我們已故的祖先可以藉機回家團聚,但其他孤魂野鬼也紛紛出動,遊蕩人間,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為了讓陰陽兩界的人鬼都平安,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在七月祭祀歷代宗親,以及普渡亡魂的習俗。尤其是七月十五這天(今年為8月25日),是“鬼節”的正日,民間往往會舉行獻祭先祖、普渡眾鬼、在路旁給孤魂燒冥紙、放河燈、敬“好兄弟”等活動。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正是由於農曆七月與鬼、與陰間有關,所以俗信通常認為這個月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宜嫁娶,也不宜搬家

鬼節,又稱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中元節這個名稱,大概來源於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為“三官大帝”之一地官的聖誕日。地官的神職是“赦罪”和消除“冤愆”,故每逢這一天,太乙救苦天尊廣開宏恩,大赦地獄,由地官負責赦罪解愆,鬼門大開而慧法普施。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在各地道教宮觀內,這一天通常白天要做“中元地官”的祈福迎祥道場,晚上則要搭臺獻供,高功法師踏罡步鬥,焚表化疏,掐訣唸咒,誦經為廣大亡魂超度。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而在佛教中,農曆七月十五則為“盂蘭盆節”,又為“佛歡喜日”、“

僧自恣日”。漢傳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在這一天舉行佛事超度歷代祖先,稱為盂蘭盆會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據經中講,佛陀大弟子目犍連的母親因生前造惡業,墜入地獄,目犍連不忍其母受倒懸之苦,問法於佛,佛告訴目犍連,應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可令其母乃至七世父母脫離苦難。後世由此演變為

盂蘭盆供盂蘭盆節。通過打齋供僧,以此功德迴向,祈願現世父母消災延壽、七世父母脫離惡道。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不過,七月十五對佛教而言,還有著更加豐富的意涵。這一天還是佛教的“僧自恣日”、“佛歡喜日”。

這一節日源於佛陀在世時,制定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僧眾們的安居日。在此期間,僧眾不得外出行化,須聚集一處,收攝身心,嚴持戒律,同修互策,名為“結夏安居”。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而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即

七月十五,僧眾要舉行“自恣法”——於大眾中,自我檢討身口意三業,請其他僧眾舉示過犯,以憶罪發露悔過,回覆清淨。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因見僧眾通過安居精進修行圓滿,發露懺悔,轉迷成悟,以至修成聖果,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因此,七月十五對佛教而言,儘管仍跟“鬼”有關,在古代也多以薦亡度鬼為盂蘭盆會的主要行事之一,但由於《佛說盂蘭盆經》主要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僧眾多做善事,並提倡孝道,且七月十五還是“佛歡喜日”,故佛教有觀點認為,農曆七月是僧俗信眾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報恩月”、“孝道月”,是“吉祥月”,而非“不吉月”

農曆七月,究竟是“鬼月”,還是“吉祥月”?

相較而言,佛教的觀點顯然要更“正能量”一些。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要淡化農曆七月、七月十五的“鬼文化”色彩,變革延續上千年的“鬼節民俗傳統,甚至將之改為“感恩節”?

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