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祕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秘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太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迄今發現的文獻來看,它最早見於《莊子》;而它最著名的表述,則出自《易傳·繫辭》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秘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在這裡,太極作為宇宙的本原,通過陰陽(兩儀)的運動變化,最終演化出了萬物。後世人們又將之推衍為太極觀念,遂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核心範疇。歷代哲學家關於宇宙生成和宇宙本體的高層次的思想,幾乎都是通過對太極的詮釋發揮表述出來的。

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秘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然而,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繫辭》,卻給了人們一個大大的“意外”:通行本《繫辭》中的“太極”一詞,在帛書《繫辭》中竟寫作“大恆”!於是“太極生兩儀”,就變成了“大恆生兩儀”!

這一消失了兩千多年的特殊概念的出現,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們的極大困惑。“太極”怎麼就變成了“大恆”呢?它們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學者們對此展開了研究,提出了很多說法,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秘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1.帛書《繫辭》是將“太極”誤抄為了“大恆”。之所以出現這一筆誤,是由於“極”、“恆”二字篆文字形相近,抄寫者在將篆文轉抄為隸書時造成了誤寫。

2.認為“大恆”應該不是筆誤,而是“太極”的異文(所謂異文,指同一書籍的不同版本或不同書籍,記載同一事物而字句互異,包括通假字和異體字,都稱異文),它們的意思完全相同。

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秘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3.認為“太極”原為“太恆”,後因避漢文帝劉恆的諱,故改為“太極”。但有學者指出此說不成立,因為儒家的經傳文,不存在避諱問題。例如《易經》“恆卦”的“恆”字,就不能寫成“極”字。而且漢文帝以後的典籍和著述,也沒有改“恆”為“極”的例子。

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秘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4.認為

“大恆”概念是“太極”概念的前身,“太極”是從“大恆”演變而來的,且它們都源於《老子》

儘管《老子》書中並未出現“大恆”概念,但卻時常使用“”、“”二字來形容宇宙的本原——“”的性質:用“大”指在空間上的無限延伸,“恆”指在時間上的無限綿延,因此“大恆”就是指在時空上的無限性。帛書《繫辭》乃將這兩個字合了起來使用。

一個塵封了兩千多年的神秘概念:“大恆”怎麼變成了“太極”?

然而,“大恆”畢竟是老子用來表現的性質的,並非一個代表實體的概念;為了更加明確地表示宇宙本原的實體性,所以通行本《繫辭》就將“大恆”改為了“太極”。

“太極”的“”字可能來源於天、地、人“三才”為“三極”的說法。帛書《繫辭》中已有此說法。而老子又有“域中有四大”之說,所謂“四大”即指道大、天大、地大、人大。既然天、地、人稱作“三極”,那麼產生天、地、人的“”必在三極之上、之先,故稱為“太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