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研學之旅報導(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關於西安的故事講不完,今天我們隨著小記者研學路線和日期講一講:

穿漢服、習漢禮,學剪紙、扎中國結,同時也學習一下漢朝歷史,參觀漢陽陵。去一趟凝聚中國歷史的關中民俗博物館,聽完華陰老腔,讓上臺體驗了一回,大呼過癮。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第六站:漢陽陵博物館

“文景之治”為中國歷史寫下輝煌的一筆,景帝劉啟的陵墓漢陽陵是個什麼樣子呢?

28日上午32名小記者與2名家長一同參觀漢陽陵。漢陽陵和其皇后王氏陵墓相望,同在一個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如今已開發的漢陽陵只是陵園的一小部分,2001年6月25日,漢陽陵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座全國最先進的地下陵園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這裡陶俑相比秦兵馬俑要秀氣的多,秦兵馬俑都是按照1:1的比例製作,而漢陽陵博物館陶俑則小得多。戰車、印章、銅錢、生產工具,豬、牛、羊模樣的陶俑,讓小記者們開了眼界。

漢陽陵博物館裡面都是貨真價實的文物,小朋友感慨,如果能帶走一件多好。漢陽陵外的購物店內,有很多製作精緻的小陶俑,小朋友對這些千奇百怪的陶俑和飾品愛不釋手,30多人湧入整個購物店瘋狂購物。不信,你看照片,購物店到處都是“我們”的人。

第七站:穿漢服 習漢禮

28日下午,在陝西傳統文化交流中心,小記者穿上漢服,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漢朝禮儀。懂得感恩的孩子們身著漢服朝著雲南的方向三鞠躬,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穿上漢服,小朋友似乎變了一個模樣,在西安,很多人都已經開始學著穿漢服上下班。漢服分男款和女款。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那麼漢服是如何來的呢?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後期,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代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男女服飾在漢代經過部分改動,形成獨具特色的漢服。

第八站: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29日上午,小朋友走進位於長安區的關中民俗博物院,小朋友就如劉姥姥走進大觀園。在這裡,小記者們聽華陰老腔並親自體驗,老藝人還教小孩唱華陰老腔。這裡面有秦朝,漢朝,隋唐時代大臣的官邸,每件木雕和石雕都是國寶級的。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在體驗了華陰老腔之後,小記者們被邀請上臺學習華陰老腔,首先老師教學生念詞,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板凳都是木頭”,等待小朋友讀順了以後,老師開始教學生唱曲。緊接著,老師教同學們砸板凳,陳韜宇等幾位同學都上去進行體驗。

“咿呀”一聲吼,木頭重重地砸在凳子上,鏗鏘有力,臺下觀眾精彩的掌聲,就是對這種古老的藝術的褒獎。

博物院內每個院落都有著濃厚的歷史,民俗博物院的建築全部為明、清風格。已經徵集收藏的各類展品達萬餘件,這裡有石碑、栓馬石、名人字畫、木雕,還有磚雕、玉雕以及鐵鑄類、紡織品類、陶瓷類等豐富藏品。這裡的文物有從周、秦、漢、唐代的,還有明、 清時期,要有盡有。此外,陝西關中民間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產、交通工具都在這裡呈現。每走到一處,小朋友都拿出手機拍照,記錄下文物的美好樣子。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第九站:學習剪紙和扎中國結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以及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老師放著視頻,手把手教學生剪紙,小記者們的剪紙造型各式各樣。學習剪紙的活動,讓小記者們對剪紙藝術濃厚興趣,很多同學都表示,回去之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剪紙。

看似簡單的中國結奧妙很多,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中國結的編制。以後回到老家,過年的時候就可以動手編一箇中國結掛在自家門上,有小記者興奮地說。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校對:林開琴

西安研學之旅報道(二)觀漢陵 穿漢服 學剪紙 扎中國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