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关于西安的故事讲不完,今天我们随着小记者研学路线和日期讲一讲:

穿汉服、习汉礼,学剪纸、扎中国结,同时也学习一下汉朝历史,参观汉阳陵。去一趟凝聚中国历史的关中民俗博物馆,听完华阴老腔,让上台体验了一回,大呼过瘾。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第六站:汉阳陵博物馆

“文景之治”为中国历史写下辉煌的一笔,景帝刘启的陵墓汉阳陵是个什么样子呢?

28日上午32名小记者与2名家长一同参观汉阳陵。汉阳陵和其皇后王氏陵墓相望,同在一个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如今已开发的汉阳陵只是陵园的一小部分,2001年6月25日,汉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全国最先进的地下陵园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这里陶俑相比秦兵马俑要秀气的多,秦兵马俑都是按照1:1的比例制作,而汉阳陵博物馆陶俑则小得多。战车、印章、铜钱、生产工具,猪、牛、羊模样的陶俑,让小记者们开了眼界。

汉阳陵博物馆里面都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小朋友感慨,如果能带走一件多好。汉阳陵外的购物店内,有很多制作精致的小陶俑,小朋友对这些千奇百怪的陶俑和饰品爱不释手,30多人涌入整个购物店疯狂购物。不信,你看照片,购物店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第七站:穿汉服 习汉礼

28日下午,在陕西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小记者穿上汉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汉朝礼仪。懂得感恩的孩子们身着汉服朝着云南的方向三鞠躬,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穿上汉服,小朋友似乎变了一个模样,在西安,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学着穿汉服上下班。汉服分男款和女款。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那么汉服是如何来的呢?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代之初,大体沿袭了秦制。男女服饰在汉代经过部分改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服。

第八站: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29日上午,小朋友走进位于长安区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小朋友就如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在这里,小记者们听华阴老腔并亲自体验,老艺人还教小孩唱华阴老腔。这里面有秦朝,汉朝,隋唐时代大臣的官邸,每件木雕和石雕都是国宝级的。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在体验了华阴老腔之后,小记者们被邀请上台学习华阴老腔,首先老师教学生念词,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板凳都是木头”,等待小朋友读顺了以后,老师开始教学生唱曲。紧接着,老师教同学们砸板凳,陈韬宇等几位同学都上去进行体验。

“咿呀”一声吼,木头重重地砸在凳子上,铿锵有力,台下观众精彩的掌声,就是对这种古老的艺术的褒奖。

博物院内每个院落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民俗博物院的建筑全部为明、清风格。已经征集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这里有石碑、栓马石、名人字画、木雕,还有砖雕、玉雕以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这里的文物有从周、秦、汉、唐代的,还有明、 清时期,要有尽有。此外,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都在这里呈现。每走到一处,小朋友都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文物的美好样子。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第九站:学习剪纸和扎中国结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以及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老师放着视频,手把手教学生剪纸,小记者们的剪纸造型各式各样。学习剪纸的活动,让小记者们对剪纸艺术浓厚兴趣,很多同学都表示,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剪纸。

看似简单的中国结奥妙很多,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中国结的编制。以后回到老家,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动手编一个中国结挂在自家门上,有小记者兴奋地说。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校对:林开琴

西安研学之旅报道(二)观汉陵 穿汉服 学剪纸 扎中国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