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聯合併」呼聲是「狼來了」?

點右側“關注”獲取最新圈內消息


每到國內電信業出現重大里程碑事件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合併”的消息就會甚囂塵上。在如今5G頻譜初步分配規劃出臺之際,又傳出電聯合並的風聲,一時間業界各方你來我往討論的不亦樂乎。無論是大勢所趨,還是競爭需要,合併與不合並總有其理由。從基層業務運營的情況看,這次電聯合並的呼聲是否又是一次“狼來了”?

“電聯合並”呼聲是“狼來了”?

當前市場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支持電聯合並的觀點中很重要的一個聲音是:當前中國移動在移動通信市場上已經明顯一家獨大,在固網市場上也正加速發力;電聯合並後對全面抗衡中國移動的立體市場攻勢,有積極明顯作用。

如果單純從市場競爭格局看,中國移動相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優勢正在不斷擴大。但是在國家“提速降費”要求不斷深化之下, 4G流量、家庭寬帶、企業專線等業務競爭日益白熱化,從末端市場的直接競爭看,當前電信市場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4G流量市場的真正危機開始凸顯。移動互聯網的放大器效應使價值週期大大縮短。並且流量迅速成為市場主流和消費者的剛需,但無論是騰訊王卡等異業融合產品,還是“流量不限量”套餐門檻的不斷刷低,都無法解決運營商的真正危機。這種危機,在業務層面表現為管道化日益明顯,而流量同質化競爭和“提速降費”的要求進一步加劇管道化;在價值鏈層面表現為應用號碼對通信號碼身份識別作用的替代日益明顯。手機號的“存在感”越發薄弱,消費者對應用號碼的依賴性逐步削弱,進而導致運營商的“號碼壁壘”作用變得可有可無。

“電聯合並”呼聲是“狼來了”?

二是家庭寬帶市場依舊被管道競爭主導。運營商以流量業務為主導的個人客戶市場,在OTT加速推動下已經迅速“淪陷”,在加速發展的家庭寬帶市場上,除了IPTV業務的簡單疊加,實際上運營商並無太多高價值層次的拓展舉措。

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對電信市場開始形成影響。中國聯通在嘗試啟動混改時,業內褒貶不一。雖然筆者依然秉持混改在相當時間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聯通的競爭地位和國內電信市場的競爭格局,但不可否認混改的影響作用在逐漸增強。

綜上,雖然電聯合並的風聲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每一次 “合併”的背景和形勢都不同。在當前環境下合併是否對市場確有意義?

合併不是救命稻草

雖然國內電信市場的影響因素複雜,不能用“強者恆強、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簡單概括,但中國移動的“大象快跑”確實讓兩家友商倍感壓力。遺憾的是,兩家通過合併扭轉競爭格局、改善競爭環境的希望恐怕難以實現。

一是合併無法解決運營商的真正危機。有人期望通過電聯合並減少不必要的過度競爭,有人期望通過電聯合並進一步增強競爭以促使消費者得益。在筆者看來,不管電聯合並與否,末端市場上該怎麼“打”還怎麼“打”,不會因為競爭方從3家減少為兩家就減少競爭力度,只會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想盡一切辦法蠶食滲透對方的市場份額。在這個過程中,依舊無法解決運營商管道化和身份識別轉換問題,只是讓其從“比特搬運工”變成“更優秀、更廉價的比特搬運工”。

“電聯合並”呼聲是“狼來了”?

二是合併不是帶來革新的前提。為了改變運營商管道化的“宿命”,業內不少人士呼籲運營商加強變革與創新(例如中國電信的戰略從“新三者”到“三化”演進),但制約創新的並非運營商的規模或綜合實力,強大如中國移動,在“重啟飛信”計劃推出後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現今連雷聲已聽不到),可見運營商革新的癥結不在實力,更與合併無關。

三是合併不是基層員工的救命稻草。一方面,即使電聯合並也無法緩解兩家員工的工作壓力,在大企業病的作用下,人均工作量的多寡並非與人數成反比;另一方面,競爭對手的減少也不意味著中國移動的基層員工可以鬆一口氣,反而可能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份額爭搶態勢。

那麼,電聯合並是否一無是處?並非如此。例如在網絡覆蓋質量方面,合併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的有效性,更有力支撐更多用戶,並提升用戶體驗。但在這方面,網業分離也許是更好的方案。由此看來,與其探討電聯合並的可能性,不如更進一步思考網業分離是否會真的到來,以及到來之後,網業分離會為運營商、市場和消費者帶來何種衝擊和影響。


通信世界全媒體已入駐各大媒體平臺,搜索關注“通信世界”獲取行業睿智觀察

《通信世界》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人民郵電出版社主辦,是中國通信產業的前瞻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