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是同一個祖先嗎?中篇

三、播遷

李氏是同一個祖先嗎?中篇

李利貞的11世孫是李耳(不可考)。李耳生於苦縣厲鄉曲仁裡。這說明李氏自商末形成後長期居住在鹿邑。後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不斷向外遷徙,先秦時期已有遷入今山西、陝西、河北、四川等地者。李耳的裔孫李曇,有4子,因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為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房。後來,隴西房分為39房,趙郡房分為東、南、西3組,繁衍昌盛,人丁興旺,都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即《史記·老子列傳》中所云:老子後裔李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太傅,因家於齊焉”。還有徙居江南及西南地區者,分佈於江西、四川等地,到東漢、三國時,李氏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向西北已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雲南等地。

隴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氏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氏除分佈於上述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被視為最尊貴的士族;但在唐以前,李氏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佈於部分地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近300年,李氏作為“國姓”,顯貴之至,因而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僅就唐宗室而言,高祖李淵有22子,分為15房,太宗李世民有14子,高宗李治有8子,中宗李顯有4子,睿宗李旦有6子,玄宗李隆基有23子,肅宗李亨有14子,代宗李豫有20子,德宗李適有11子,順宗李誦有22子,憲宗李純有2O子,穆宗李恆有5子,敬宗李湛有5子,文宗李昂有2子,武宗李炎有5子,宣宗李忱有11子,懿宗李漼有8子,僖宗李儇有2子,昭宗李曄有17子,宗室共41房;另有宗室宰相12人,隴西李氏宰相10人,趙郡李氏宰相17人,又分出許多支脈。此外,凡唐初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以及後來有功於唐朝的一些人,均被賜從唐朝國姓李氏。被賜為李氏的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氏及少數民族的鮮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也為李姓擴充了人口。

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在唐代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有河南李氏於唐高宗總章年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是為李氏入福建最早者;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中原鼎沸,衣冠南走”,又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至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氏有自長安轉道開封再遷往福建者,也有自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他們在莆田、晉江等地定居,後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佈於廣東的五華、揭陽、潮州、惠來、梅州等地及廣西的一些地方。此外,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時,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遷,有許多李姓人隨之遷徙到江南,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

明代,李氏已基本上遍佈大陸各省。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臺灣海峽,到臺灣島上求發展。入臺最早者叫李魁奇,他隨鄭芝龍守寨於笨港。1662年2月至168O年,鄭成功、鄭經父子治臺時期,有許多李姓人追隨鄭氏父子,在收復臺灣的戰鬥及開發臺灣的事業中有優異成績的就有李胤、李景、李茂、李錫、李昂、李思忠、李富、李瑞、李芳、李升、李忠、李受等多人;還有李茂春、李達、李滄等人入臺。清政府領有臺灣後,閩、粵李氏移民絡繹不絕於臺海道上,發展至今,李氏已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擁有人口數佔臺灣省總人口的4%強。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臺灣李氏曾被迫改用玉理、巖理、理光、中裡、金裡、裡見等日本姓,直至1945年臺灣光復後才全部恢復為李氏。

李氏向海外發展,早於向臺灣移民,除由於特殊歷史原因在唐至五代形成的越南李氏和朝鮮李氏外,最早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這些人熟悉水性,善於駕船,到達琉球國(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島),後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其中有李榮、李傑、李敬、李進、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珎、李葉等人曾受琉球國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清代以來,尤其是鴉片戰爭後,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李姓青壯年,有不少人通過香港、澳門、廈門、汕頭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歷盡艱難曲折,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去謀生。此後,又有許多李姓人遠涉重洋,到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各國求發展。

中華李姓在中華姓氏大家庭中是數一數二的姓氏。所謂“數一數二”,就是從人口的總量來講,公安部公佈的排序為“王一李二”,而中國科學院公佈的數字為“李一王二”,李姓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38%,約為9200多萬,加上海外華人中李姓的數量,總量則突破1個億。如以權威辭書中統計,李姓名人數量共2251人,佔歷代名人總量的4.95%,在各姓中排第二;李姓文學家佔歷代文學家總數的5.3%,在各姓中排第二;李姓的美術家佔歷代美術家總數的4.73%,在各姓中排第三,作為人口總量與文化影響均堪稱之最的李姓家族,都應該在客觀評價其在中國歷史貢獻中地位的基礎之上,依託這樣的優勢,在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的新的歷史時期,承載起應有的歷史使命和重任。

四、李氏起源

李氏是同一個祖先嗎?中篇

關於李氏起源,資料甚為豐富。李氏得姓前的世系祖源並無確切的文字記載,現有的資料都是根據傳說記錄的,故此眾說紛紜,特別是李氏為大唐國姓後,繁衍興旺,成為當時的望族。李唐皇族有著西北少數民族的血統,入主中原後,為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太宗李世民組織編撰《氏族志》,以御定志書來確定和抬高李氏的名族門第。但唐後不少典籍關於李氏起源則多有不同說法,宋史學家鄭想在其著作《通志•氏族略》中說:“李氏,涼武昭王有國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著,子孫必眾。然譜牒之議紛紛不知何始。”

李氏之姓見譜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祝融八姓,《晉語四》中黃帝之後十二姓,及《左傳》所載西周之二十姓,均未有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結起來有五種:

(一)顓頊後裔,始祖皋陶

顓頊帝高陽氏之後,其血緣先祖為皋陶,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貞,老子李聃是其十一世孫。

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唐代李延壽的《北史•序傳》:“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北宋的《新唐書•宗室世系》中詳載:李氏出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命官為理氏。至紂時,有理徵,字德聖,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逃難於伊侯之墟,生子利貞,遂改理為李氏。

《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等典籍記載:理徵妻與子李利貞在離陳國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任陳國大夫。昌祖生子彤德,其曾孫名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名李乾,字元果,任西周御史大夫,乾妻益壽氏之女嬰敷,生子李耳,字聃,任周之藏室史,是李貞利之十一代孫。由此可見,李利貞是李姓得姓始祖。

(二)指李為姓,源於李樹圖騰

雖然《北史•傳序》和《新唐書•宗室世系》對李氏起源注述清晰,但因李唐之故,後人難免起疑,唐後不少史學家認為隴西之李與李唐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認為李與李唐之李同族系“任扲枉撰,媚時之說”,並說,唐李本李暠之後,乃西涼,非中國人,與皋陶之理風馬牛不相及。現代大儒學家陳寅恪先生也考證唐李宗室不是隴西李氏,因為老子李耳是《新唐書》以前正史中所記載的李姓第一人。《史記》為李耳立傳,但對李耳的祖輩竟隻字未提,所以,不少史學家以為李耳是李姓得姓始祖。

以老子創李姓以木子李為姓亦有二種說法:

其一:《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記老子出生時,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說:“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現今民間亦有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於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遂呼:“我的老兒子。”因名老子。老子一誕生就手指李樹,自以為姓。此係民間和道教神化傳說。

其二:是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並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裡,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

圖騰作為崇拜對象,主要的不在於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於它所體現的血緣關係。圖騰崇拜的意義就在於確認氏族成員在血緣上的統一性。人與圖騰有什麼關係?有三種認識:一、圖騰是自己的血緣親屬,他們用父親祖父母等親屬稱呼來稱呼圖騰,並以圖騰名稱作為群體名稱;二、圖騰是群體的祖先,認為群體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三、圖騰是群體的保護神。這是人類的思維有了一定發展,瞭解到人類與獸類之間有很大差異後,他們不再認為圖騰可以生人。但圖騰祖先的觀念根深蒂固,於是產生了圖騰保護神的觀念。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繫。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

高丈餘。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處於原始狀態的人們感激於李子的食用作用而做為一個氏族崇拜的對象。

以上兩種說法,其一說老子在胎八十一年,一誕生便指李樹為姓,顯然是不可信的,多系道教神化老子之所為,但如李母以李樹為圖騰,因此生子以李為姓,倒是有其道理的。

(三)出自姬姓,源於虎之圖騰。

此種說法認為,李氏的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商朝時期,有姬周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稱巴子國。老子李耳為其後,生地陳楚地區,且李耳即楚語“老虎”。《方言•八》中說“虎……江淮南楚謂之李耳。”李耳是楚地民間對老虎的俗稱,應為“狸兒”,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所以小名“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楊雄《方言》:“虎,江淮南楚之周謂李耳。”以此而推,可能老子小名狸兒,音轉李耳。

(四)源於老姓

認為老子本姓老,李姓源於老姓。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聃的老,即是他的姓氏,因為當時稱‘子’的,如孔子、墨子、曾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在姓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所以老子本姓老。著名學者高亨又對此有更進一步的考證,他認為“先秦舊典中《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姓稱孔子、墨子。而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說明老子原姓老矣”。並證實古有老姓,說《左傳》有宋司馬老佐,魯有司徒老邪的記載。《世本》:“顓頊子老童。”《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並說明由老變李是因為古韻‘老’‘李’同屬幽郭。二郭音近,是同音假借。這種說法得到了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不少大學者的認同。

(五)賜姓及改姓李氏

自老子之後,李姓一族名人輩出,不少它姓亦附李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曾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族亦有複姓叱李者,漢代後,改為單姓李氏。

特別是大唐王朝以來,李姓一族如日中天。大唐盛世對功勳氏族大規模賜姓,是李氏一族迅速發展至今成為世界第一大姓氏的主要原因。《路史》及《唐書》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

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朱邪氏等皆因功勳而被賜國姓李氏。大唐王朝之大規模的賜姓,不但賜予功勳名臣,為封疆擴土,李氏大唐還封了不少少數氏族異族之領袖人物為李氏。武威之李本安氏,雞田之李本河田部邙跌氏;突厥、沙陀之李起用,李存勖系朱邪氏;奚族之李可度、李日越、李歸國、李延安及著名奚族首領亦是因賜李而襲李氏;渤海茹常亦因戰功賜李氏更名嘉莊,其子李懷之,位至大唐三公;靺鞨之李多祚、李謹行均系賜姓李氏;党項李氏本姓拓跋,唐太宗賜之姓李。大唐盛世時西域不少王國也被賜之李姓。這些少數民族和國王一旦得賜李氏,即為國姓,不再受漢人之譏了。賜它族以李姓是大唐王朝作為招撫少數民族首領安邊封疆的一項最有力的措施,從這個意義上講,李唐王朝的賜姓為我們多民族的團結融合作出了巨大貢獻。突厥、沙陀之李存勖在唐後建立了割據政權,身為異族的他卻奉唐高宗、太宗、懿宗、昭宗與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為七廟,自稱唐李之傳人,可見當時人們以李為姓之榮耀心理。

終唐一代,共賜封了16個異姓及十餘個民族的異姓為李氏,大量的賜姓使唐朝時期的李姓人空前增長,《中國少數民族名人辭典》中僅唐一朝就收有李氏125人。這與李唐王朝之盛世,各民族人心所向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