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中篇:烏克蘭之無果的自由之路

上篇文章說到俄羅斯與烏克蘭從同源到花開兩枝,今天繼續講烏克蘭的自由之路。


02 烏克蘭:無果的自由之路

進入14世紀,加里西亞-沃林公國被新興的東歐強國——立陶宛與波蘭吞併,這片飽受戰亂的土地成為了兩國東部的邊疆。

“烏克蘭”(Ukraine)這一詞語的含義也在此一新的歷史轉變中漸漸清晰起來,“烏克蘭”在斯拉夫語中的含義本就指邊界或偏遠地方。

在16世紀波蘭國會的記錄中,波蘭人將波多利亞(Podolia)稱為“波多利亞烏克蘭”(Podolian Ukraina),意指波多利亞邊界的土地,從此烏克蘭作為歐洲東部邊區的概念被固定下來,並最終轉化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名稱。

從1340至1648年,烏克蘭便處在波蘭和立陶宛兩大強國的聯合統治下,不是被他倆瓜分,就是被他倆爭奪撕扯。波蘭王國對境內的烏克蘭人剝削十分殘酷,1569年,依據《盧布林協議》,波蘭和立陶宛實現合併,建立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在與立陶宛實現聯合後,波蘭貴族對烏克蘭的蒐括更是無所顧忌。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中篇:烏克蘭之無果的自由之路

▲1619年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的最大疆域

垂涎烏克蘭肥沃土壤的波蘭貴族與地主們紛紛在烏克蘭建立大莊園,烏克蘭農民被禁止開墾荒地,大批農民破產淪為農奴。波蘭王國還限制城鎮中烏克蘭人的數量,徵收針對烏克蘭人的懲罰性稅款,由於波蘭人信奉天主教,波蘭王國還宣佈烏克蘭東正教會隸屬於羅馬教皇,對不服從的烏克蘭人實行宗教迫害。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從17世紀開始,不堪重負的烏克蘭人就不斷起義,其中哥薩克的反抗成為了起義的領導力量。

所謂“哥薩克”(Cossack)源於土耳其語,意思是“自由人”,從15世紀末開始,哥薩克逐漸成為了那些為躲避波蘭地主的剝削,遷徙至第聶伯河下游烏克蘭南部大草原的群體的總稱,這些統治者眼中的“法外之徒”,如同上了水泊梁山的好漢,在廣闊的天地裡縱橫馳騁,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和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中篇:烏克蘭之無果的自由之路

▲列賓名畫《扎波羅日哥薩克人寫信給奧斯曼土耳其蘇丹》

1648年,哥薩克在傑出首領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 1595-1657)的領導下發動起義,並於次年成功佔領了基輔,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哥薩克國家。

但很快波蘭人便捲土重來,1651年6月,波蘭國王親率十五萬大軍與哥薩克會戰,立陶宛方面則乘著哥薩克與波蘭對陣的當口,出兵襲佔了基輔,哥薩克頓時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之中。

為了增強自身力量,哥薩克迫切需要一個盟友。赫梅利尼茨基幾番權衡利弊,將目光投向了莫斯科的沙皇。

1654年,俄、烏簽署《佩列亞斯拉夫協議》(Treaty of Pereyaslav)。哥薩克和烏克蘭人民承認沙皇的最高權力,臣服於俄羅斯,沙皇則對烏克蘭有提供保護的義務。與此同時,烏克蘭仍享有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權利,其在行政、財政以及教會事務上的自主權獲得保留。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中篇:烏克蘭之無果的自由之路

▲烏克蘭5格里夫納紙幣

赫梅利尼茨基的頭像被印在烏克蘭5格里夫納紙幣上。哥薩克對烏克蘭的影響深入骨髓,烏克蘭的國歌中唱到:“為了自由,讓我們獻出自己的靈魂和肉體,同胞們,讓我們證明自己是真正的哥薩克。”

《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的簽署成為了整個東歐歷史的轉折點,從此俄羅斯正式取代波蘭確立了其在東歐的主宰地位。至今依然有烏克蘭人指責赫梅利尼茨基的決定等於是把獨立的烏克蘭雙手奉送給了俄羅斯。

但是應該看到,烏克蘭人當時願意接受《佩列亞斯拉夫協議》,也正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地把自己看做俄羅斯的臣民,哥薩克與俄羅斯結盟的初衷是為了日後能擺脫波蘭殖民,建立獨立的國家,重振往昔基輔羅斯的榮耀。

在莫斯科沙皇的眼裡,這不過是個實現領土擴張的機會,就在簽署協議後不久,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Tsar Aleksey Mikhailovich, 1645-1676在位)便等不及地把沙皇的頭銜從“全俄羅斯沙皇”(Tsar of All Rus')改成了“全體大、小俄羅斯的沙皇”(Tsar of All Great and Little Rus'),沙俄對於烏克蘭土地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這樣的聯盟,能維持下去才叫見鬼了。之後的幾年中,雙方爭執齟齬不斷,關係一步步惡化。1658年,在赫梅利尼茨基去世後繼任哥薩克首領的維霍夫斯基(Ivan Vyhovsky)把俄羅斯撇在一邊,決定與原來的敵人波蘭握手言和,雙方簽署《加佳奇協定》(Treaty of Hadiach),規定烏克蘭成為與波蘭、立陶宛平等的第三方,以羅斯大公國的名義與波蘭、立陶宛合組聯合王國。

根據條約,烏克蘭將獲得空前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自主權利。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中篇:烏克蘭之無果的自由之路

▲1658年,擬議中的波蘭-立陶宛-羅斯大公聯合王國疆域

可還沒等協議落實,盛怒的沙俄便興師問罪來了。1659年春,沙皇阿列克謝派遣十萬大軍侵襲烏克蘭,併成功控制了烏克蘭東部。俄羅斯威逼赫梅利尼茨基之子尤里簽訂新的《佩列亞斯拉夫條約》。新條約將烏克蘭的自治權利剝奪殆盡,烏克蘭從此不得不唯俄國馬首是瞻。

1660年,控制烏克蘭西部的波蘭與控制了東部的俄國再度開打,直到1667年,兩國簽署協議,沿第聶伯河將烏克蘭一分為二,波蘭佔西邊,俄國割東邊,基輔被劃給俄羅斯。那些曾經“為了自由萬事皆可拋”的哥薩克,也在這場持續多年的俄波戰爭中,分裂為兩大陣營,同室操戈,烏克蘭最終難逃被大國魚肉的命運。

18世紀後半期,曾盛極一時的波蘭走向衰敗,領土被俄、普、奧三次瓜分,沙俄因此得到了烏克蘭90%的土地,烏克蘭地區至此完全納入了俄羅斯的掌握,被稱為“小俄羅斯”(Little Russia)

烏克蘭在沙俄的控制下被徹底剝奪了自治制度,即哥薩克時代的蓋特曼體制(Hetman State)。莫斯科不光要廢除烏克蘭的自治,還要徹底將其俄羅斯化。從葉卡捷琳娜女皇時期起,俄國就在烏克蘭大力推行民族同化政策,不過從之後的歷史來看,同化政策沒有取得明顯的成功。

沙俄在烏克蘭大力推行俄語教育、俄羅斯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遏制烏克蘭本土語言和文化的傳播,其目的就是叫烏克蘭人放棄自己的“鄉巴佬文化”,做一個真正的俄羅斯人。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中篇:烏克蘭之無果的自由之路

▲一幅諷刺俄羅斯“霸凌”烏克蘭的漫畫

在烏克蘭的歷史教科書裡,俄羅斯形象總是很負面,被視為破壞烏克蘭獨立的狡猾傢伙。

但俄羅斯並不這麼看,俄羅斯認為烏克蘭人就是俄羅斯人,13世紀的蒙古入侵使他們走了一些彎路而已,現在作為大哥,當然要把小弟引回正軌,好好當俄羅斯人。直到現在,許多俄羅斯人也沒有完全拋棄“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固有領土”的意識,很難尊重烏克蘭的獨立意願。

可烏克蘭的民族復興運動依然在重重逆境中於18至19世紀悄然而生,一些烏克蘭知識分子藉由歷史文獻蒐集和文學詩歌創作,率先提倡復興烏克蘭語言和文化,建立起烏克蘭民族的身份認同,謀求自治甚至獨立,到了19世紀中葉,沙俄當局不得不對蓬勃發展的烏克蘭民族運動加以壓制,1863年由俄國內政部長瓦魯耶夫頒佈禁令,不得使用烏克蘭文出版宗教和教育類書籍。

該項禁令此後不斷擴大,至1876年,沙俄禁止了所有烏克蘭文書籍的出版和進口,同時取締一切涉嫌宣傳“烏克蘭化”的組織。

總之,當時俄羅斯的官方立場便是認定所謂“烏克蘭語言”和“烏克蘭民族”都是不存在的偽概念。可是,烏克蘭人的本土意識一經點燃便不會被輕易消滅,一旦有了合適的時機,烏克蘭獨立建國的夢想就將重新上路。


俄羅斯為何總像在欺負烏克蘭?中篇:烏克蘭之無果的自由之路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領袖佩特留拉在1920年蘇聯紅軍發起基輔攻勢前與波蘭將軍利茲托夫斯基(左)交談

機會終於來了。1917年爆發的俄國革命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讓烏克蘭人再度看到了獨立的希望。1918年11月,原奧匈帝國境內的烏克蘭人率先建立“西烏克蘭民族共和國”,而在基輔,另一個政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也很快建立起來,雖然兩個政權在1919年1月於形式上宣佈統一,但面對戰後東歐波譎雲詭的局勢,烏克蘭的獨立之路依然艱難。

德國人、波蘭人、白軍、紅軍,各方勢力懷揣著各自的目的,如同走馬燈一樣在烏克蘭來來去去,但沒有一方真心希望給予烏克蘭人以自由。最終,內部紛爭不斷的烏克蘭難以對抗快速崛起的蘇俄。1922年底,烏克蘭正式成為蘇聯下屬的“加盟共和國”,又雙叒叕淪為莫斯科的地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