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統全稱是什麼?

琚超51133466


軍統是國民黨內最大的特務組織之一,其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

軍統局前身是復興社核心組織力行社的特務處,主要負責人是戴笠。戴笠是浙江江山人,黃埔六期出身。戴笠黃埔畢業後到蔣介石手下做情報工作,因辦事機敏且為蔣之浙江同鄉而受到重用,1930年代初擔任力行社特務處處長,成為蔣介石的得力助手之一。

戴笠(左一)陪同蔣介石等人視察軍統工作

抗戰爆發後,為加強情報工作,力行社特務處升格為國民政府軍委會調查統計局,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賀耀祖將軍兼任局長,原特務處處長戴笠以副局長身份主持日常工作。軍統局建立的具體時間是1938年8月。

蔣介石為什麼不直接安排戴笠為局長,反而讓別人兼任呢?主要原因是戴笠在國民黨內資歷太淺,軍銜也不高,直到抗戰末期才正式升任陸軍少將,所以局長一職由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賀耀祖兼任。此後,侍從室主任兼任軍統局長成了慣例,賀耀祖之後先後擔任此職的還有錢大鈞、林蔚等人,不過這些兼職局長都只是掛名而已,從來不過問軍統局的任何事物,一切都由戴笠說了算。

軍統局在抗戰期間發展很快,成為國民黨最大的情報機構,先後與蘇聯、英國、美國聯合成立情報聯合機構,做到資源共享,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很大貢獻。

戴笠葬禮

抗戰勝利後,軍統局負責人戴笠飛機失事而亡,軍統局隨之改組。1946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軍統局的一些公開單位併入國防部二廳,原軍統負責人之一鄭介民擔任廳長;軍統局秘密核心單位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鄭介民任局長,原軍統局主任秘書毛人鳳以副局長身份主持工作,不久鄭介民去職,毛人鳳擔任了局長。




民國年間那些事


軍統與中統類似,是一個情報機構,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BIS),1938年與中統局同一時間成立,1946年之後改為保密局,1950年解散,被蔣經國改組,正式納入國防部。

軍統的成立,是由於日本全面侵華,情報需要一個單獨的部門的來負責,滿足決策需求,給軍事戰略做參考,訓練特務前往淪陷區獲取信息,故而國民政府在整合以往情報組織的基礎之上,成立了軍統。

1931年,黃埔系青年少壯派軍官賀衷寒、戴笠、鄭介民、康澤等“十三太保”,模仿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黑衫黨”,在蔣介石的直接扶持之下,成立了復興社。

1932年,為了統一事權和提高核心隊伍凝聚力,又設立了力行社,下設一個專門進行諜報活動的特務處,這是軍統的主要前身。戴笠負責日常行政事務,沈醉,唐縱,毛人鳳等人輔佐,為之後賺夠了政治資本。

在此期間,情報與特務組織機構變動相當頻繁。1937年底, 力行社特務處,參謀本部第二廳,特工總部,1927年成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密查組”正式合併,成立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內部組織共有八處、六室、一所。1938年3月29日,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成立軍統局,從此成為一個單獨機構。抗戰期間,軍統急劇擴張規模,特工人員分佈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以及交通運輸乃至駐外使領館等各個部門,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等手段進行活動,最高峰達到了5萬多在編特工和工作人員,另外還有20多萬外圍組織人員。

軍統組織訓練嚴格,行動秘密,各地有聯絡站,而且一般上下線之間,為了安全,往往不認識。戴笠通過軍統的基層組織,把勢力觸角伸到全國,並建立起了軍統亡國和江山幫,訓練起了幾萬人的優秀特工,既為抗戰做出了貢獻,也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大患。

1938年-1946年,首任局長由陳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長。1946年戴笠飛機失事摔死之後,8月份軍事委員會改組成國防部,軍統改組為二,不斷分化。

其中,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併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出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由毛人鳳擔任局長。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軍統和中統都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一批黃埔軍校的學生建立了寓意為復興中華的“復興社”。但是他們主張按照意大利黑手黨和德國法西斯的政黨方式來促進國民黨發展。

復興社裡有特務處,特務處戴笠(黃埔軍校第六期學員)表現尤為出色,曾經仔細觀察和發現當時軍校內的共產黨員,並及時彙報。後來他得到了蔣介石的重視。



蔣介石把復興社特務處合併到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由戴笠領導,戴笠擔任副局長。


紅雨說歷史


軍統是國民黨軍事調查統計局的簡稱,是大名鼎鼎的特務機構。但這個特務機構,怎麼取了個統計局的名稱?是為了掩人耳目嗎?

下面探討一下,軍統名稱的由來。歡迎指正。

國民黨北伐勝利後,北洋政府倒臺,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東北易幟,蔣介石、馮玉祥、張學良、閻錫山、李宗仁公祭中山陵為標誌,得到了全國各省和各派系軍閥的認可,實現了表面上的全國統一,實質上全面仍處於軍閥割據狀態。


蔣介石提出全國軍隊統一編制,統一管理,並縮編,反而引起馮玉祥等的反對,進而發生中原大戰。雖蔣介石在張學良支持下很快打贏了這場戰爭,但割據格局並無大的改變。

蔣隨後奉行攘外安內政策,借追擊紅 軍之機,收拾地方軍閥,也還是在為他成為真正的天下共主而努力。

西安事變後,達成全國抗日統一戰線,各地武裝皆表示為抗戰“聽調聽宣”,同意整編軍隊,承認蔣之領袖地位,內戰方才停止。

由政府統一指揮,當然得由政府統一發餉,統一配給武器彈藥,以及後勤補給。而舊式軍隊“吃空餉、喝兵血”之事為各部隊之常態,為糧餉而隨時倒戈之事時時發生,更重要的是,部隊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戰力都不明的情況下,如何打仗?


37年4月,蔣介石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俗稱“老軍統”)下設兩個處,一處負責黨務調查,二處負責軍事調查,(隨後增設三處,負責郵電通訊)。二處隨即向各部隊派出人員,設立辦事機構,調查統計各部隊的實際兵員、編制等情況,向軍事委員會提供報告。並監督物資補給的發放和部隊的軍紀執行情況。

設想一下,軍統之報告,直接影響著各部隊的糧餉,軍官的職位等級,人員彈藥的補給,部隊有無走私軍需販大煙等等,這些都是最要命的事,軍統在各部隊的威懾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為調查衛立煌供給八路軍彈藥之事,戴笠親赴河南,因為這是軍統的本職工作。


隨著全面抗戰爆發,對敵情報工作突顯,38年老軍統分家,成立中統和軍統,軍統除原職能延續外,不斷被加強,成了令人膽寒的最大特務機關。


淨月暖陽


軍統局全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它的前身是中國國民黨黨團組織“復興社”下屬的特務處。“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當時是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央政府的權力,和國家統一,日後全面抗戰做準備而成立的。

“復興社”又下屬兩個組織,一個是核心組織力行社,一個是專門進行諜報活動的特務處。特務處由戴笠負責。


後來在一九三八年,力行社和特務處與特工總部(特工總部前身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合併。統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

軍統局在很多地方設有集中營,秘密監獄和看守所。專門以監視,暗殺,綁架,逮捕等手段進行活動。早期的領導人是戴笠,後來戴笠死後由毛人鳳接任。

軍統局分內外勤組織,下設有八處,六室,一所。分佈在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機構,以及駐外使領館等地方。在各地重點城市還設有各種站點,特別班的機構。軍統局特工人員最多時達到了五萬多名。



抗日戰爭期間,軍統局從事一些秘密情報工作,也有不少軍統人員後來投靠了日本,做了漢奸。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退後,軍統局機構撤離到了臺灣,從此軍統在大陸地區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