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帝玉璽,是為慶祝其八十壽辰,用和田玉製作的。
▼
中國至今沒有正式、明確地評選出“國石”,然而許多國人心中都藏著不言而喻的答案——玉。玉,作為中華民族先民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的“石之美者",它究竟有何魅力?都說”玉石難辨“,可,是誰能有一眼穿石的本領?千年文明更迭中”玉“又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2018年8月18日,由河南省文化廳、河南博物院舉辦的中原國學講壇第242講《溫其如玉——中國古代玉文化賞析》特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孫慶偉為大家精彩講解玉器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下面,跟隨小編一起回顧一下都講了什麼——
中原國學講壇第242講
第242講嘉賓:孫慶偉教授
在古代,玉的界定非常寬泛,很多“石之美者”都可以稱為玉,後來的珠寶界和地質礦物界,將它們做了更為精細的分類。不論稱謂和化學成分如何,它們有著共同的屬性:溫潤、堅韌、含蓄雋永,指向中華民族的君子美德。
數千年來,這些玉石在不同領域,用不同的方式代表著中國。
然,究竟什麼是“玉”?為什麼玉會在我們文化或日常生活中有如此深遠的影響?
講座一開始,孫慶偉首先用《說文解字》對玉的定義概括,即“石之美有五德”。故玉之於漢代人應該是特殊之石,提出玉為上古文化交流演變之載體,而它和人之間因豐富的文化因素才有了密切的關係。
從這些文化因素延伸出的內容幾乎囊括了中國早期文明中用玉的方方面面。
01
伯樂相馬 猗頓相玉:從和氏璧說起
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兩千多年前,楚人和氏,懷著忠誠、虔誠的心,將寶貝青石獻給楚厲王,卻因為宮裡的玉石匠不識貨而先後被砍去雙腳。
賭石的故事大概也有好些人略有所知,那些表面看似露著點翡翠肌理或者只有黑黑的外皮的所謂翡翠原石,一刀下去,要麼讓人一夜暴富,要麼讓人頓時傾家蕩產。
這兩個例子說明:玉石難辨。
都說“玉,石之美者”,可是誰能有一眼穿石的本領呢?
其實,相玉和相馬是一樣難的事情,古代說相馬要找伯樂,相玉要找猗頓,即古代相馬和相玉皆需要專業人士。
在戰國時期,馬和玉、絲織品一樣都是商品。《屍子·治天下篇》中就說:“智之道,莫如因賢。譬如猶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也。”
誰能最瞭解玉這種材質?就是當時的珠寶商人猗頓,包括河南的呂不韋。呂不韋也是做珠寶生意的,只不過後來才從政。
那麼,古人到底對玉瞭解到什麼程度呢?
考古發掘的墓葬證明:等級越高的墓葬裡出土的玉越好,等級越低,像老百姓的墓出土的玉就特別差。
那他們的標準是什麼?後來我讀到《說文解字》裡的“玉部”,就124個字,我敢斷言,如果能認識24個字就是高手。裡邊基本上100個字你都不認識,為什麼?說明兩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對於玉的理解遠超於我們今天。
所有跟玉有關的——玉的顏色,玉的表皮,玉的光澤,玉的紋理,玉的名稱……經過兩三千年以後,我們現在大概只知道玉。
但是當事人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得多。
反過來,大家不信的話可以去查馬部的字,你可以發現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字不認識,馬對古人太重要了。
《說文解字》“玉部”裡對玉有很明確的等級劃分。它分了六等:第一,美玉;第二,玉;第三,惡玉;第四,石之次玉……
美玉,今天很多女孩子取的名字基本上跟玉有關係,比如瑾、瑞、琳、球……這些字是第一等“美玉”類;
玉,像璙、瓘、璥、玒、琜、瓊、珦、珣、璐這些是第二等——“玉”;
惡玉,像璑,惡玉沒人用。
這十幾種,今天你看著這些字兩眼摸黑,只能讀出來讀音,說這肯定跟玉有關。但兩三千年前,古人讀到瑾這些字時,他們就知道是什麼顏色的玉。我們今天就遠遠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當我們說中國古代玉文化淵源流長時,實際上大量的歷史信息已經隨著時代而被淘汰,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徒具其表,而它背後的文化內涵已然喪失。
所以做考古研究是很重要的工作,挖出了這件器物那不是你的本事,那是你祖先的本事,因為他埋了這些文物。
我們作為研究者,應該把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重新發掘出來,這才是我們研究者應盡的責任。
02
流光溢彩 朱芾斯皇:玉與服飾
人類在實踐中對玉產生興趣,創造了玉的文化,玉也是最早的人類“服飾”之一,起到了裝飾作用。
內蒙古興隆窪遺址的墓葬中隨葬玉玦,這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玉器,從這一現象來看,距今上萬年前人類就為了追求美付出了大量的社會價值,這種追求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內在動力。
內蒙古興隆窪遺址居室葬出土玉玦。
我們知道了古人對於玉的基本判斷後,再回到玉這種材質本身的使用上面。
如果玉只是單純的物理材質的話,它斷然無法誕生出中國古代的玉文化。因為我們知道,在這個地球上除了中國產玉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產玉,比如俄羅斯、新西蘭等。
為什麼只有中國變成了玉文化呢?
中華文明發展出來玉文化,首先玉的使用都是很切合實際的使用,最早玉的使用跟和“美”有關。
就是人類對於美的追求是推動人類文明向前進步的一個根本動力。這與人的生活都是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契合。
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馬家浜文化為例,在五千年前的中國遠古社會,玉就深受社會頂層人物喜愛,大型玉器陸續出現、演變。
無論是西周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陝西韓城梁帶村出土的組佩,還是信陽楚墓、荊州紀城等地組佩形象的發現,都凸顯了玉的特殊地位。
馬家浜文化浙江湖州塔地遺址M56
山西芮城清涼寺遺址
河南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隨葬組玉佩
陝西韓城梁帶村M27芮公墓隨葬玉器
中國文化它有個特點,它會把日常的東西昇華。一個普通的東西,它就會變成身份地位的標誌,甚至於上升到種族的區別。
《禮記·玉藻》中講:“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
天子配什麼,諸侯配什麼,士大夫配什麼……這個等級差別是很明顯。
除了華夏民族內部的標準以外,玉石和服飾就變成了種族的標誌物。什麼叫華?什麼叫夏?什麼叫華夏?有服飾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時代和服飾的改變會導致佩玉方式的改變。
到了春秋戰國,西周人穿衣服都穿的什麼呢?上衣下衫,下面像個裙子一樣,那會沒有褲子。
到了春秋以後開始變成像現在的連衣裙。因為腰帶的出現,所以佩玉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原來佩在脖子上,改成了佩在腰帶上。
服飾的變化、佩玉方式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到玉器的形狀,你可以看戰國以後的玉,它和之前是不一樣的。
玉就從簡單的服飾會變成了禮制性的禮玉。
03
巫玉之光 文明曙光:玉與早期信仰
玉在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在給我們享受這種美好的同時,它也奉獻給神靈。
這又是玉文化裡面一個顯著的特點。如果不是這個特點,依然沒有發展出中國古代的玉文化。
所以這就是玉和早期的信仰。
牛河梁第一地點女神廟及玉睛人像(女神)
玉在早期文明信仰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早到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發現的玉睛人像、第二地點積石冢的玉龍,或是後來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龜玉版、餘杭良渚古城的神像紋玉琮,均表明玉無疑深入了人類的精神層面,是當時精神最重要的反映物。
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龜
良渚文化玉琮
04
玉帛云乎哉 鐘鼓云乎哉:玉與禮儀
祭祀的發展變成了禮。
在中國古代禮最重要的行為就是給神獻禮物,那獻的最重要的禮物是什麼?就兩種東西。孔子說過的“玉帛云乎哉 ,鐘鼓云乎哉。”
給神靈獻的就是:玉和絲綢。所以孔子覺得,他認為當時人喪失了對玉的解讀。但反而折射出玉和絲綢是禮最根本的兩種載體。
《說文解字》中的玉部有一個字大家可能沒想到,就是:“靈”!
靈,今天來看,它跟玉沒有半點關係,這是簡化字的原因。“靈”是從“玉”的,今天變成從“火”了。
“靈”是誰呢?
就是中國古代的祭司,巫師,我們今天講靈媒。他們在侍神的過程中,玉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我們今天的禮儀可能喪失殆盡了,比如清明節你去祭祀祖先,誰給祖先獻一塊玉,最多弄點飯菜,燒點紙錢。
所以,王國維就說,“禮”是什麼?“盛玉以奉神人之器”。禮的本意是裝玉的器物,禮和玉是不密不可分的。
為什麼會有禮的產生呢?禮的產生是為了什麼?荀子解釋了它。
《荀子-禮論》中講:“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所以禮是滿足人的基本慾望。
後來荀子就講,禮是分。分的什麼?分的就是設定的社會等級。然後根據你相應的社會等級,讓你佔有相應的社會資源,說白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看天子是九鼎,諸侯是七鼎,不同的社會階層,各安其位,你也別爭,給你設定好。
所以禮是分別,禮就是秩序。
山西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被推測為傳說中的堯都平陽,從其中發現的隨葬玉鉞分析,象徵王權的玉鉞肯定是一種重要禮器。
而大禹建立王朝的重要標誌“玄圭”,應該就是牙璋類的玉器。
襄汾陶寺遺址龍盤
玄圭
四川廣漢三星堆持圭銅人
玄圭分佈圖
通過牙璋的分佈研究,我們可以一窺文明的擴散以及文明的“多元一體”。《尚書·禹貢》之“九州”探討了“中國”的概念,即自夏代開始就出現的中國古代歷史的“地理正統”觀念。
05
以玉事神,溝通神人:玉與祭
玉會用作禮器怎麼去祭祀?為什麼要祭祀?
這跟我們文化的特點有關,我們中國文化強調什麼?報賽之祭:報本反始!
《禮記·郊特牲》裡講:“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中國古代的祭祀多麼的複雜,你歸納起來就三個東西:天神、地祀、人鬼。
為什麼要祭天地?我們是農業文明,不光是土地,還包括土地上的飛禽走獸。
但是最重要的是什麼?祭祀人鬼,就是祖先神靈。因為中國古代是特別發達的宗法制度,祖先的祭祀遠遠超過對天神地祀的祭祀。
那問題就來了,你怎麼祭?祭祀的目的是什麼?祭祀的目的就是禮神,說的好聽就是禮神,說的不好聽就是媚神。
以玉祭祀按方式分為“燎玉”、“埋玉”、“沉玉”,分別對應“天”、“地”、“水”,這從成都金沙遺址、晉都新田祭祀遺址、唐玄宗禪地玉冊等歷代遺存中都能得到佐證。
成都金沙遺址
唐玄宗禪地玉冊
中國人的祭祀強調真誠與敬畏,重視道德修養,於神遠而於物又不迷戀。
06
視死如生,事亡如存:玉與喪葬
從紅山文化到凌家灘遺址用玉器用的更如火如荼。
為什麼中國古代要用這麼多的玉器來隨葬呢?這跟古代的觀念有關係。
我們今天還講這個人很精神,精就是氣。那麼精氣是什麼?我們人又是什麼組成?古人相信人是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魂,一個是魄。
魂是靈魂,魄就是肉體、體魄。
那麼人死了以後什麼最重要呢?靈魂最重要。
為什麼靈魂重要?因為要祭祀的話,前提是你祖先有感覺,要感覺的到,不然你不白祭祀了。祖先為什麼有感覺呢?因為他有靈魂,所以他一定要讓你的祖先去世以後能夠保持強健的靈魂。
靈魂是什麼?古代叫鬼,靈魂就是鬼。所以,在古代鬼是好東西。
一個人如果不能變成鬼這是很麻煩,不好的是厲鬼,是不能得到正常祭祀的那部分鬼,孤魂野鬼。
讓你的祖先不斷的得到營養才能變成鬼,這個營養是什麼呢?就是精氣,魂就是精。
精氣是什麼呢?古人相信精氣是留存於自然界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任何生物都可以獲取。一棵樹獲取精氣,它就可以長的更高大。一個鳥獲取精氣,它可以飛的更高。一個人獲得精氣,會變得聰明,變成聖人。一個鬼魂得到精氣,他可以溝通,可以知道你去祭祀了。
那古人就想,怎麼樣讓他得到精氣?兩方面,首先,最好在他的墓葬裡面給他放特別多的精物,讓他不斷的吸取營養。
什麼是精物?古人講兩種東西,玉帛為二精。到了漢代以後,光是放一堆玉器還是不夠,出現了漢代的五竅,徐州獅子山金縷玉衣就是這種觀念發展到極致的表現。
晉侯墓地的玉覆面
滿城漢墓劉勝和竇綰玉衣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玉枕
此外,獅子山楚王陵玉枕、南越王墓隨葬玉璧、楚王陵玉棺等重大發現無不昭示了漢代人對玉的追求。
07
食玉之英 與天地壽:玉與服食
玉可以吃嗎?除了穿戴用玉,中國古人還推崇“食玉之英”。
我們今天可能覺得不能吃,但是古人說可以吃。比如屈原,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不要覺得古人真的是把玉砸碎了往肚子裡咽,那會噎死了。
受道家外丹派理論影響,食用“玉英”除了將玉磨成粉服食之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以玉為盛器,漢代諸侯墓中發現的眾多玉器也印證了這點,例如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卮、玉杯及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承露盤。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卮
南越王墓出土承露盤
08
德比君子 溫其如玉:如玉人生
我們經常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正是在這種立德的基礎之上,才有儒家講的對道德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孔子把玉和君子聯繫在一起。
《詩·秦風·小戎》中有一句詩“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很好地概括玉能從中國古代至今保留如此突出地位的根本原因。
從孔子以後,儒家文化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玉就變成了儒家文化的典型人格的象徵物。
玉就從此擁有了其他材質所不可比擬的地位。
溫其如玉,其實“溫”是最能體現儒家文化中庸的色彩。所以看“五德”,其實是講一個君子的品德,潤澤以溫。
古人認為玉就具備了這樣的特性,所以玉和君子結合以後,玉文化才有了長遠的生命力。
備註:本文依據孫慶偉教授講座及課件整理而成。
【往期精彩目錄】
- The End -
⊙本文僅代表主講人觀點,不代表文博河南立場。
【文博河南】 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閱讀更多 文博河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