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陽光,儘早走出親人離世的陰霾

心向陽光,儘早走出親人離世的陰霾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唐·元稹《遣悲懷》

人的一生,往往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在追求理想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很多的失去。至親之人的離世,被稱為喪親之痛。悲傷體驗不僅僅是身心本能的反應,悲傷和哀悼體驗本身也是心理上自我排遣、自我療傷的過程。這個過程短則數月,長則兩三年,大部分人能從悲傷中慢慢走出來恢復正常的生活,也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不能完全放下。如果久久都走不出離世的陰霾,那就需要依靠心理醫生的專業輔導和診治。

她是一名普通的文員,有一個三口之家:兒子在讀小學,丈夫是公司銷售骨幹,兒子從小就和父親的關係特別好,一起游泳、爬山、放風箏,還經常就父子倆外出旅遊。這次,父子倆又約好了,等這次父親出差回來,就要一起去埃及看金字塔。

可是,她上週突然收到消息,丈夫在出差中,遇到事故,不幸逝世了。她忍著傷痛,沒有在兒子面前表露,因為,她還沒有想好,要如何告知兒子,接受這樣的事實。

"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呀?"

"爸爸在忙,再過些日子就回來了。"

一個月後,兒子意外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震驚暈厥,醒來後,卻似一片平靜,沒有哭也沒有鬧。她以為兒子已經走出父親離世的陰霾。

可是,卻意外發現,兒子常常會一個人講電話。

"爸爸,今天是我小學畢業,你怎麼還在出差,沒來參加呢……"

像這樣的情況,如果只是短暫的數日,可以是兒子為了走出悲傷情緒的消化方式,但是,如果發展為長期情況,就需要及時的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及診治

重要的人離世,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震驚與逃避反應;第二階段:面對與瓦解;第三階段:接納與重整。對於還活著的人,最好的祭奠方式,不是沉浸在傷痛中,而是更加積極樂觀的生活,代替那個至親的人,好好的繼續生活。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靈北(北京)醫藥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醫學慕課聯合出品的"士代陽光——中國心身教育聯盟抑鬱講堂"第18期:

心向陽光,儘早走出親人離世的陰霾。本期在線科普講座由廣州市惠愛醫院的何紅波教授作為主持人,並邀請了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黎雪松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院的崔立謙教授兩位嘉賓,共同探討:遇到家庭變故後的情緒表現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

歡迎觀看!

視頻加載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