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聲燭影,歷史謎案,趙匡胤弟弟即位,是名正言順還是謀朝篡位?

《雪中駕幸敝廬恭紀》這首詩主要寫了宋太祖趙匡胤甘冒大雪,夜間到趙普家裡詢問統一天下之事。在詩中作者對宋太祖高度讚揚,極盡吹捧之能事,說趙匡胤“神威殷地軸,御指落天花”,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受到寵幸而沾沾自喜的心情。實際上,宋太祖的統一方略也正是趙普提出來的。

斧聲燭影,歷史謎案,趙匡胤弟弟即位,是名正言順還是謀朝篡位?

政權鞏固以後,宋太祖就想著如何統一中國。在平定“二李之亂”後,一天夜裡,天降大雪,太祖與其弟光義來到趙普家裡。太祖對趙普說:“我夜難入眠。我的床榻旁邊有他人酣睡。所以我來向你問計。”他接著又說要先滅北漢,收回太原。趙普說:“太原現獨擋西北邊防,取太原也並非難事。不過,若一舉拿下太原,我們就會獨自抵擋邊防之患。不如暫留太原不取,先平南方。”宋太祖然後笑著說:“我亦是此意。”這一方略早在後周世宗時,比部郎中王樸於《平邊策》中即提出“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後周世宗亦按此引議進行南征北伐。於是宋太祖就與趙普定下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即先用兵南方,攻滅荊湖、後蜀、南漢、南唐各個小國,再回兵北擊北漢,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初的用兵大致就是用這一方略進行的。

乾德元年(963)正月,宋朝趁派出慕容延釗率軍助周保權平定叛亂之機,進軍湖南,收服了荊南節度使高繼衝。接著,俘虜周保權,平定湖南。宋軍佔領湖南,取得了統一南方的有利條件,使南方的幾個割據王國直接暴露在宋軍的進攻之下,統一戰爭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宋軍手裡。

斧聲燭影,歷史謎案,趙匡胤弟弟即位,是名正言順還是謀朝篡位?

孟昶是後蜀末帝,荒淫無度,殘酷剝削人民,農民不斷起義。他因怕宋朝來伐,即在乾德二年約北漢發兵南下,打過黃河;蜀軍則從黃花谷、子午谷北上,佔領潼關(陝西潼關)以西的地方,讓宋在中原腹背受敵,無暇南征北討。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於十一月兵分二路伐蜀。一路由王全斌、崔延、王仁贍等率領,從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南下,攻打四川北邊的門戶劍門(今四川劍閣北)。另一路由劉光義、曹彬領兵從歸州(今湖北秭歸)沿長江西上,直進四川東大門夔州(今四川奉節縣)。次年正月,王全斌由劍門直逼成都,後主孟昶不得已投降。

開寶三年(970)九月,宋太祖命潘美率行營前軍討伐南漢。四年正月,宋軍攻佔英州(今廣東英德)等地,逼近廣州。南漢主劉調集大軍在廣州城外編竹木為柵欄,用來抵擋宋軍。潘美等以火攻取勝,攻入廣州,迫使劉投降。

斧聲燭影,歷史謎案,趙匡胤弟弟即位,是名正言順還是謀朝篡位?

開寶七年,太祖命曹彬、潘美率軍十萬,從荊南乘戰船沿長江而下,欲攻取南唐。南唐李後主李煜派大臣徐鉉到開封,請求太祖緩些時日進攻。太祖厲聲說道:“但天下一家,臥榻一側,豈容他人酣睡耶?”八年十一月,宋兵破金陵城,李煜出降。開寶九年二月,吳越王錢俶到開封朝見太祖。臨走時,太祖把宋朝將相要扣留他的奏章送給他。太宗繼位後,割據漳、泉一帶的陳洪進獻出漳、泉二州十四縣,史稱陳洪進“納土”。錢俶見大勢已去,便獻出吳越十州、一軍、八十六縣,史稱“吳越歸地”。

這樣,北宋就完成了統一南方各國的戰略任務。太平興國四年(979)二月,宋太宗親征北漢,到五月北漢主計窮力盡,只得出降。至此,北宋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原與南方的統一,在北方仍與遼朝、西北與黨項對峙,在西南還有統治著洱海地區的大理政權。

斧聲燭影,歷史謎案,趙匡胤弟弟即位,是名正言順還是謀朝篡位?

在北宋統一的過程中,北宋皇權繼承問題給後人留下了幾個不解之謎。據記載,建隆二年(961),宋太祖的母親杜太后年事已高,且得了重病,就召太祖和宰相趙普到病榻前。她以後周恭帝年幼失國為鑑,囑咐太祖百年之後,把帝位傳於其弟趙光義,然後再由趙光義傳於趙廷美,趙廷美傳於趙德昭,並且命令趙普寫下誓書,藏於金匱之中,秘密置內廷之中。然而,開寶九年太宗繼位時,並未公佈誓書。後來太祖之子趙德昭、趙德芳相繼死於非命,太宗也沒有把帝位傳給趙廷美。直到太平興國六年(981),始傳有人發現金匱,得到誓書。可見金匱誓書極可能是宋太宗與趙普合謀偽造的皇位繼承文件。當然,宋太宗的弟侄相繼而死,也應該與宋太宗的策劃大有干係。

另有關於宋太祖之死的“燭光斧影”的故事。《湘山野錄》稱:開寶九年十月十二日夜,宋太祖病,趙光義於宮中探問。此夜天降大雪,趙光義入太祖寢室,太祖屏退宦官宮妾,擺酒宴與光義對飲。遠遠望去,燭影之下,趙光義不時地離席躲避。太祖皇帝用柱斧斫擊雪地,對趙光義說:“好自為之,好自為之”,然後就去睡覺了,並聽見他鼾聲如雷。那天夜裡趙光義也住在宮中。更至五鼓,太祖皇帝駕崩。《續資治通鑑長編》採用了這一說法,流傳很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