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的遊子總是報喜不報憂

在外的遊子總是報喜不報憂

昨天看了電影《後來的我們》,在我腦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男女主人公多麼無奈的愛情故事,而是他們與父親的一場對話。

過年的時候,井柏然飾演的見清與周冬雨飾演的小曉在黑暗的家中與父親通話,父親問他們大過年的吃的好嗎,還說自己在家有很多人陪著一起過年特別熱鬧,而電話那頭的見清也騙父親說他們吃的非常好什麼火鍋啊烤肉啊,但實際情況卻是什麼都沒有,只有落寞的兩個人。這裡作為親人的雙方都在互相欺騙,但是卻是為了自己愛的家人。

這不禁讓我想到在外求學的時候,每次爸媽打電話過來問過得怎麼樣,我都會說很好很好,即使有時候不好。記得有一次,因為吃壞了東西,上吐下瀉了一個晚上,急性腸胃炎,當時只想死在床上,哪都去不。正好是十一爸爸打電話過來笑著問:“怎麼樣,過節有沒有和同學出去玩玩吃吃?”我對爸爸說:“有啊,這不吃完了在床上躺著休息嗎。”因為怕爸爸要視頻什麼的,我就說要和同學去玩了,不說了。但是掛完電話後就很難受了,那個時候真的想有一個人能陪著我,尤其是在生病的時候格外想家。

之後工作的時候每次給奶奶外婆打電話,總是會告訴他們我現在能賺多少錢了,過得很好叫他們不用擔心,只要他們身體好就行了。再後來去讀研究生了,他們又擔心我學習太累,沒有錢花,畢竟這麼大了,我又從來不跟他們說要錢。每次給他們電話就說你不用擔心,讀研究生學校還會不貼錢呢,我做個兼職補個課,每個月的錢都夠花的。你們要保重自己的身體,等著我畢業賺錢給你們花。

其實每一個在外的遊子不論是上學或是工作,不都是這樣嗎,報喜不報憂,即使自己吃著苦還得瞞著父母長輩因為怕他們的擔心。父母也總是說著生活的好,不想讓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我們都是相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