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想不出點什麼寫的,湊巧看到有人在悟空問答中提問安史之亂平定的原因,既然不是邀請我的,那便在此嘮嗑一番,也算完成今日的頭條作業了。
一、民心所向
開元盛世讓百姓獲得實惠不多,但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還是有所提高。而李唐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百姓均以大唐子民的身份自豪,心理上對李唐王朝認同感、歸宿感很強。感情上不支持不接受造反之舉。
二、造反的行為完全不合理法
雖然皇朝統治腐靡,各種矛盾積累很深。但安史之亂的領頭人安祿山也知道師出無名,只是勉強找了一個為國除奸的理由就打起了反旗。於理於法都說不過去。特別是玄宗對安祿山恩重如山,寵信無比,讓他的造反顯得格外突兀絕情,忘恩負義。
三、叛軍的行為暴戾恣睢,兇殘無道
安史叛軍從造反第一天開始,根本沒有戰略遠圖,更談不上取李唐而代之的宏偉抱負。只是象地獄的鐵門突然掙破,湧出了無數的惡魔,一味在人間屠戳和掠奪,而且對忠良官兵和平民百姓的無情虐殺激發了淪陷區官民的深惡痛絕和不斷反抗。連最初打下的河北諸地也無法正常管控,就別說兩京之地會對這些亂臣賊子真心臣服了。
四、保住了江淮和江南地區,有堅實的後勤保障和錢糧供給
由於來瑱、魯炅在南陽,張巡在雎陽的巨大努力和犧牲,阻擋了叛軍南下之路。而田神功在江淮的平叛也撲滅了唯一可能波及的戰火苗頭,使得李唐皇朝的大後方未受多大影響。正是有了南方地區充足的資源補給,官軍的戰略反攻源源不斷,進退有據。
五、官軍將士大面積的快速成長
承平日久的廣大內地軍府將士在天寶年間早已不知戰爭為何物,是以安祿山所統二十萬飽戰之士的滾滾鐵碲過處,不是投降便是潰散,全無抵抗之力。而正是成千上萬被殺軍士的鮮血澆醒了剩下的官軍:不反抗死得快,還不如拼命找個墊背的。搞得好還可以為死去的兄弟戰友報仇雪恨,甚至立功升官。這就是非常時期普通軍士的代表想法。有了這點話糙理不糙的想法,才慢慢重新找回戰鬥慾望和戰鬥意志。戰爭教訓人,也教育了人。隨著戰爭經驗的增強,戰鬥力的提高,戰況的好轉自然出現。而隨著戰事不斷地深化發展,血與火不斷地澆焠鍛打,官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也必然湧現出許許多多傑出將領。這些軍事人材進步得越快,仗就打得越順,平叛也就時間問題了。
六、外蕃軍力的支持
安祿山的鐵騎不怕吃空餉的府兵,也不怕各邊塞要地遠歸勤王的邊軍。因為兩個字:太熟。畢竟兵法上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一鐵律並不會因為人家是非正義方的就失效不靈了。反而是安史叛軍早就有針對性的練習戰法,碰上他們是手到擒來,百試百靈。但有一支部隊完全免疫,那就是回紇的四千精騎。別看人家人數不多,但戰力真不是蓋的。這支精銳不打別的,就愛找叛軍戰力最強的曳落河軍死磕,而且是越打越有心得。叛軍主帥史思明是越看越悚,實在是奈之如何!同樣奈之如何的還有掛主帥名的太子李豫,雖說人家可汗跟他搞了八拜之交,可該給人家的報酬人家可一點不含糊,所以該搶的女人要搶,該搶的錢財也不手軟。估計那會郭子儀他們是恨得牙齒都碎了幾顆。可又有什麼法子呢?這都約好的條件。還好後來太子爺想了個理由:你們這樣擄掠,我的平叛工作肯定完成不了,搞不好這太子也做不成了。要不我讓人弄上萬匹羅錦相送好了。雖然如此恥辱難堪,但想到沒有回紇精騎的鼎力相助,香積寺一戰李嗣業能反敗為勝,又能滅掉叛軍多少有生力量?長安何時才能收復?更別提洛陽了。
七、唐玄宗徹底歇菜交權
這一點很關鍵。沒有這位長壽皇帝的放手,你說各地的平叛將領該聽誰的?總不能讓肅宗和玄宗一個在靈武一個在成都的兩父子皇帝通個電話,商量完了再下令怎麼打吧。這個問題不解決,官軍就只有繼續吃敗仗,李唐江山改姓也是必然之事。這裡必須說句公道話,李隆基不想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是人之常情,而且低下的幾個兒子也確實不太成器。李亨要沒有李泌、郭子儀、李光弼的輔弼也玩不開,撐不住大局。但李隆基因為永王璘之死逐漸認清了現實,打心底承認了君權交割,終於避免了更多問題的衍生,官軍才能統一調度,達成戰略目的。
八、安祿山之死造成叛軍集團內部出現巨大裂痕,內耗不止
安慶緒幹掉了他老爸實在不合時宜。因為安祿山再怎麼瞎,他還是一眾強梟惡獍的老大,是能鎮住各股力量的總刀把子。他一完,安慶緒雖有嚴莊、高尚等謀臣相助,但正在各地和官軍拼命的驕兵捍將可就來想法,各謀出路了。而史思明這位可與安祿山並稱“二聖”的一代梟雄更不是安慶緒可以拉攏制服的。隨著戰事逐漸不利,史思明與安慶緒之間的明爭暗鬥在叛軍內部扯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最後一消一亡也是無可避免了。儘管如此,以史思明的精明神勇,用兵之能,及在叛軍集團極高的人望,他收拾完安慶緒這個不知高低的傢伙後,完全可以組織軍力與官軍殊死搏鬥。坦白說,我甚至覺得郭子儀都不是他的對手。可後來,還是內耗,史思明竟然也讓自己的兒子幹掉了。再加上前後或死或降的眾多能人干將,如蔡希德、安守忠、李歸仁、田承嗣、崔乾佑等人已不在,叛軍再無戰力可與官軍一搏了。
注:感謝圖片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閱讀更多 南海裕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