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多見於溫熱病,起初發熱、微惡風寒、頭痛

無論外感內發,辨別病證的六淫屬性都非常重要,並且這種思路的拓寬無疑使中醫診斷更加深入,治療也更加有效。比如八綱辨證的(脾)陽虛寒證,如果僅僅從陽虛寒證論治,只是溫中散寒。實則陽虛寒證很多伴有水液停滯,因此僅僅溫中還不夠,需要溫中與燥溼(以燥性藥物祛溼)兼顧;而且脾性喜燥惡溼,溫中的同時加以燥溼治療,往往事半功倍。

(1)風:外風常發症狀為發熱、惡風、自汗、瘙癢、痛無定處等;內風常發症狀為頭目眩暈、四肢抽搐、麻木、強直,乃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內風諸證多與肝相關。

外感多見於溫熱病,起初發熱、微惡風寒、頭痛

(2)寒:外寒常發症狀為惡寒發熱、無汗、身痛、骨節痛(得熱則舒,遇冷加重)、肢體拘急、脘腹冷痛(得熱則舒,遇冷加重)、喜熱飲、腸鳴腹瀉、食少納呆等;內寒則主要由於陽虛所致,因此又稱為“虛寒”,常見症狀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甚至手足逆冷、嘔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倦怠嗜臥等。虛寒證多發於脾腎。

(3)暑: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獨見於夏令。常見症狀為頭暈噁心、胸悶嘔吐、多汗心煩、口渴喜飲、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大便稀溏、食少納呆等。即通常所謂“中暑”。

外感多見於溫熱病,起初發熱、微惡風寒、頭痛

(4)溼:外溼常見症狀為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汗出而熱不解、痛處固定不移、有沉重感等;內溼主要是脾病的表現,多為脾陽虛導致水液不化,聚而為飲,常見症狀為食慾不振、口膩不渴、胸悶嘔惡、痰涎清稀、頭重身沉、便溏或瀉、小便渾濁、婦女帶下等。

(5)燥:外燥常見症狀為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乾嚥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吐不爽等;內燥證主要是津液損耗,起因或由陰虛,或由陽亢,或由年老久病致精血虧損等。臨床常見症狀為口燥咽乾、皮膚乾澀粗糙、毛髮乾枯不榮、肌肉瘦削、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治則以滋陰養血為主。

外感多見於溫熱病,起初發熱、微惡風寒、頭痛

(6)火:外感多見於溫熱病,起初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喉腫痛、口乾而渴,繼則但惡熱不惡寒、大渴引飲,待熱入血室則心煩不寐,甚則動血生風;內傷實火多為心、肝、肺、胃等病變反應,如口舌糜爛、口苦目赤、咽喉幹疼、咳吐黃痰或膿血、齒齦腫痛、口渴喜冷飲、心煩急躁、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內傷虛火則多屬肺、腎、心、肝的病變,症見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咽乾、目澀、頭暈、耳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