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多见于温热病,起初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无论外感内发,辨别病证的六淫属性都非常重要,并且这种思路的拓宽无疑使中医诊断更加深入,治疗也更加有效。比如八纲辨证的(脾)阳虚寒证,如果仅仅从阳虚寒证论治,只是温中散寒。实则阳虚寒证很多伴有水液停滞,因此仅仅温中还不够,需要温中与燥湿(以燥性药物祛湿)兼顾;而且脾性喜燥恶湿,温中的同时加以燥湿治疗,往往事半功倍。

(1)风:外风常发症状为发热、恶风、自汗、瘙痒、痛无定处等;内风常发症状为头目眩晕、四肢抽搐、麻木、强直,乃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内风诸证多与肝相关。

外感多见于温热病,起初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2)寒:外寒常发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骨节痛(得热则舒,遇冷加重)、肢体拘急、脘腹冷痛(得热则舒,遇冷加重)、喜热饮、肠鸣腹泻、食少纳呆等;内寒则主要由于阳虚所致,因此又称为“虚寒”,常见症状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甚至手足逆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倦怠嗜卧等。虚寒证多发于脾肾。

(3)暑: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常见症状为头晕恶心、胸闷呕吐、多汗心烦、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大便稀溏、食少纳呆等。即通常所谓“中暑”。

外感多见于温热病,起初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4)湿:外湿常见症状为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汗出而热不解、痛处固定不移、有沉重感等;内湿主要是脾病的表现,多为脾阳虚导致水液不化,聚而为饮,常见症状为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呕恶、痰涎清稀、头重身沉、便溏或泻、小便浑浊、妇女带下等。

(5)燥:外燥常见症状为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吐不爽等;内燥证主要是津液损耗,起因或由阴虚,或由阳亢,或由年老久病致精血亏损等。临床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瘦削、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治则以滋阴养血为主。

外感多见于温热病,起初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6)火:外感多见于温热病,起初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口干而渴,继则但恶热不恶寒、大渴引饮,待热入血室则心烦不寐,甚则动血生风;内伤实火多为心、肝、肺、胃等病变反应,如口舌糜烂、口苦目赤、咽喉干疼、咳吐黄痰或脓血、齿龈肿痛、口渴喜冷饮、心烦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内伤虚火则多属肺、肾、心、肝的病变,症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