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說,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得病時就預防疾病。它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兩個重要任務,即治病與防病,而且指出了後者更為重要,這句話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

近幾十年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增加,病死率明顯上升,已對人類生命與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慢性病醫學研究表明,儘管在臨床上上述疾病多出現在中老年人當中,但危險因素水平的增長趨勢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出現。這些疾病一旦形成,其治療有一定限度,不僅病死和病殘率很高,而且治療費用昂貴。因此,預防措施應從青少年開始實施。為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大力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至關重要,讓中醫學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念深入人心。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

我們通常說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疾,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中醫學稱“未病”。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病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