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得病时就预防疾病。它充分说明了医学的两个重要任务,即治病与防病,而且指出了后者更为重要,这句话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

近几十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增加,病死率明显上升,已对人类生命与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慢性病医学研究表明,尽管在临床上上述疾病多出现在中老年人当中,但危险因素水平的增长趋势常在青少年时代就已出现。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其治疗有一定限度,不仅病死和病残率很高,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因此,预防措施应从青少年开始实施。为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至关重要,让中医学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深入人心。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

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中医学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病的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