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微信群、qq群的存在十分普遍,小至小托班,大到高中班级,班主任都免不了建立一个群聊来保证和家长之间的联系。的确,班级群为家长和学校的信息发布带来了便利,但也有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抱怨群聊给自己带来了负担和压力。

轰炸式回复 "家长群"成老师隐形负担

北京一初中班主任刘明称自己最近得了"手机恐惧症":"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有时候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一会儿一条,微信一直蹦。"

一名幼儿园老师赵娟说,老师每天都要在群里把小朋友吃饭的照片、学校通知等内容发送到家长群里。家长们看到消息后,就会在下面回复"谢谢老师"、"老师辛苦"等客套话。"我很感谢家长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但每个家长都发一句,反而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了,所以我希望家长们少发。"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好的收到谢谢" 无意义回复不想回也要跟风回

对于家长而言,当老师在群里发布消息时,紧接着群里就会被家长们的各类日常问候与附和刷屏,也让人"苦不堪言"。看到大多数的家长都在群里附和"好的收到谢谢",一般家长都会跟着回复一句,这样一来群里几十个家长的消息必然会导致刷屏。然而要是不回复,家长这时又该担心老师是否会责怪自己对发布的消息不上心,这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每天看群提心吊胆 家长压力大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说:"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班里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作为家长能不提心吊胆吗?"

如今不少学校通过微信等形式群发消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这无疑有助于密切家校联系,但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添了块儿"心病"。"尤其当在群里发布孩子学习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的时候,简直是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刘女士说。

除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外,群里发布的各类学校作业也对家长造成压力。家长沈先生说,孩子虽然只是上小学,但每天各种课外作业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家长手中,做完后再通过微信群上传,相当于公开了每个人的作业,所以家长们都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把作业做得漂亮,甚至直接代劳。

"负担群"变异"马屁群" 家长群内"写作文"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除了大量没有意义的回复之外,还有家长反映,有爱"拍马屁"的家长喜欢在群里"写作文"。孩子开学入园第一天,为了拉进老师和孩子的关系,有些家长开始写起了一个个长达800多字的大作文!动辄霸满整个手机屏幕的大段文字,堪比某宝好评返现的复制粘贴。有的家长对老师献上溢美之词,浮夸造作;有的家长搬出某某老师的金句名言,阿谀谄媚;有的引发其他家长的连锁反应,形成刷屏之势。

一些家长反映,群里家长经常会动用各种资源讨好老师,比如,文艺活动时主动提供服装;课外实践时主动提供场地等等,给其他家长无形的压力。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家长群”成隐形负担 家长教师齐抱怨

难怪有老师家长抱怨家长群成"隐形负担",要是所有的家长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多关照自己的孩子都曲尽谄媚,这样也太累了。不但上班要关心工作群,而且还得时不时在家长群"演演戏"。其实,微信群里只需讨论孩子的学习生活,减少无意义赞美之辞和攀比,大家都能轻松许多。同时,减少无意义的刷屏,不要不断的回复"收到",避免真正有用的信息无法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