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有原罪嗎?

最近看了騰訊的節目《和陌生人說話》,裡面有期聊到了幣圈眾生態。

採訪到的一個小哥,說自己加入了一個QQ群,那個群的名字叫做億空,群裡的人或多或少跟幾個億擦肩而過的。

小哥拿自己舉例:當時二十多塊錢賣掉以太坊,大概損失了20多億,群友們都會拿他的話截圖下來,開他少賺幾個億的玩笑。

區塊鏈有原罪嗎?

但他聊天的開頭提到的是兩個人的自殺。

一個人借了高利貸炒幣,價格跌了,扛不住了,跳樓了。

區塊鏈有原罪嗎?

還有一個是炒幣虧損,老婆捲走了家裡最後的錢消失了,凌晨兩點還在跟朋友講話,第二天家人確認自殺了。

“很多人其實抗不過來的”。

區塊鏈有原罪嗎?

當下的區塊鏈,其實處於一個相當混沌的狀態,這個行業想要發展起來,還應有難度的。

它的難度點在於:很多人其實是扛不住的。

很多人扛不住真是區塊鏈的原罪嗎?未必。

難道是人的問題嗎?也不是。

區塊鏈應該做的不是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做法,誰都不許幹,而是可以模仿美國電影類似的分級制度做法,把區塊鏈中隱形的門檻,變成顯性。

想不變韭菜,投資者教育就要搞起來,首先從大學開始,從白皮書講起,再繼續深化到經濟學、博弈論、密碼學等各個細化的領域。

一個行業,既沒有底層技術沉澱,也沒有入場資質的基本把控,也沒有一個成熟有序的市場秩序,那麼它發展的失控,不是成為一種必然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投資者教育。

微博上有個叫區塊鏈威廉的博主放出的兩組數據:

美國頂尖高校已經開設了區塊鏈的相關專業課,開課最多的是耶魯大學,有10門。

美國大學生擁有加密幣的比例,也已經高達的18%。

區塊鏈有原罪嗎?

在這18%裡面,除了商學院的,還有法學院生、計算機科學、醫學院的學生……這些擁有加密幣的美國頂尖學校畢業生,毫無疑問就是區塊鏈的未來勢力了。

所以很多人說中國會引領未來的區塊鏈行業,幣少一直都覺得大家太樂觀了。

比特幣作為區塊鏈最成功地應用,你仔細一琢磨就知道,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政府產物,如果它要崛起,必然是從落後的經濟體、監管最弱的地方發展起來。

百度區塊鏈負責人肖磊有句話總結得特別到位:願意被區塊鏈改變的,一定不是領先者,而是落後者。

離開了百度之後的陸奇說:2018年百度的技術研究,擺在第一的就是區塊鏈。我對區塊鏈技術長期看好,它的特性帶來很多好處。

但問題是區塊鏈不是神蹟,只是眾多手段之一,屬於有用者用之,無用者棄之的範疇。

它確實能帶來改變,但目前來看,改變的也有限,所有在區塊鏈上押注的人,也需要看到這一點。

很多人把區塊鏈像得神乎其技,只能說大家都傾向於把自己不懂的事情想得過於浪漫。

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目前大多數人對於區塊鏈都處於混沌的狀態,所以大家一時之間難以分清,是誰在在領跑、又是誰在趁亂打劫。

但是想要深入學習,又談何容易,那又是一條被所謂大佬們把持、賣點注水課割韭菜之旅。

幣少(ID:bikebushao)以前就提過,區塊鏈行業最大的危機,不是外部框架沒有搭好,而在於許多魚龍混雜的人,以大佬自居,端起鍋吃飯放下碗罵娘,在有限的時間窗口裡,沒有做出點基礎價值的東西來,只顧得上撕逼與站隊。

當圈地跑馬成為一種生存策略的時候,那麼所有的行為都會讓身處其中的人有危機感。

最近看火幣的李林談到未來區塊鏈的發展方向:公鏈、有實體應用的場景以及投資會成為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

這話從構架上看完全沒問題:公鏈是底層技術、實體項目是發展目的、投資是催化器。

說這話的火幣,剛剛成功收購了港股上市公司,打算借殼上市。

監管趨嚴下的區塊鏈要如何破局呢?

在高風險的市場裡,隨時做好準備迎接寒冬,保存實力謹慎出擊,大概是目前能給出的最佳生存策略了。

來源:幣可不少(ID:bikebush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