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南亞次大陸鑿石開窟約開始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7~8世紀逐漸衰微。在釋迦摩尼圓寂幾百年後,犍陀羅(現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受到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影響開始雕刻佛像,佛教以及佛像雕刻藝術沿著絲綢之路翻越喀喇崑崙帕米爾來到西域(現新疆區域),通過河西走廊傳播到中土大地,在這個時間與空間的過程中,佛教融合了各種文明,與華夏文明相互碰撞,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也留下了燦爛的佛教石窟藝術瑰寶。

北魏滅北涼之後,隨著眾多僧侶來到了首都平城,大規模的開窟造像運動隨即在平城興起,當時規模最為宏大的雲岡石窟誕生,雲岡石窟的佛教造像被蘇白先生成為“平城模式”。雲岡石窟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也是明顯能在一個石窟內看出佛教東進過程的經典之作。早期開鑿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這是曇曜為北魏的五位皇帝開鑿的,具有質樸單純的西域風格,但人物形象已經不是歐羅巴人種了,已經是北方少數民族男像,其中有一窟身披千佛袈裟,極為罕見。中期石窟的特色在於精雕細琢裝飾華麗,顯示出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晚期由於孝文帝遷都洛陽,雲岡的大規模造像活動就停止了,只有小規模的民間活動,所以窟室規模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脫離了那種皇家的大氣滂沱的造像特色,是中國北方民間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曹衣出水”的源起之作。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由於由民間自發開鑿,更加突出地展現了非常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中國化的不斷深入。雲岡石窟是少有的,完成於一個朝代一個民族下的大型石窟建築。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雲岡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雲岡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雲岡石窟


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遷都到洛陽,另一個大規模的石窟群龍門石窟誕生。早期的龍門石窟建造藝術風格,體現著天梯山石窟和雲岡石窟特點,具有強烈的北魏與中原傳統漢文化色彩,又有濃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後歷經唐代等各朝代開鑿,逐漸的石窟藝術完成了中國化即漢化的過程。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清秀、溫和。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自然流暢。而同時期在洛陽周圍開鑿的還有鞏義的鞏縣石窟,由於龍門石窟賓陽洞非常精美的帝后禮佛圖已被盜鑿流入美國,鞏縣石窟的帝后禮佛浮雕為國內現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彌足珍貴。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龍門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龍門石窟,IICC-X攝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龍門石窟,IICC-X攝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龍門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龍門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鞏縣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鞏縣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藝術由於戰爭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沒有從涼州近距離的傳往中原,而是先到了北方平城雲岡,再南下到了洛陽龍門,後又經過絲綢之路西去,影響了麥積山、須彌山等眾多優秀的石窟風格。

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著稱。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的古代壁畫博物館的話,那麼,麥積山石窟就是一座大型古代雕塑博物館。這裡的雕像,大小各異,形態多樣,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從最小的10多釐米到最大的16米之巨,無一不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具有和藹可親的面容,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面容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幾乎完全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麥積山石窟,IICC-X攝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麥積山石窟,IICC-X攝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麥積山石窟,IICC-X攝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麥積山石窟,IICC-X攝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麥積山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麥積山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麥積山石窟


在這一地區還有須彌山石窟,水簾洞石窟,彬縣大佛寺石窟,南北石窟等優秀的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彬縣大佛寺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彬縣大佛寺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彬縣大佛寺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須彌山石窟

中國石窟藝術之中原石窟

須彌山石窟


圖文來源——絲路遺產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