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農業」——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思考

“中醫農業”——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思考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總結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的經驗,鄉村振興戰略將為新時代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中醫原理、技術與方法在農業中的應用(簡稱“中醫農業”),將為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應有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下,我國農業現代化成果顯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提升。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

但要清醒認識到: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主要是通過體制改革和惠農政策推動,現在到了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的新階段。二、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更加凸顯,1.消費結構升級與農產品供應結構性失衡、2.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與發展方式粗放、3.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與農業競爭力不強、4.經濟增速放緩與農民增收渠道變窄、5.發展動力轉換與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等。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所處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所面臨的的任務更加繁重。我們要緊緊把握機遇,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以下是兩點關於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思考,供參考:

“中醫農業”——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思考

(一)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要重視傳統科學的傳承和融合創新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新動能的產生應當樹立創新思維,將與農業相關的傳統領域和現代科技融合,產生新的發展動能,可以帶來農業發展新契機。

中醫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的科學體系,強調以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自然、認識生命。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轉型升級、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集中在供給側方面等問題,如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並努力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意義十分重大。在此基礎上,將中國特色的中醫理念引入農業生產,將帶來特效。因此,要適時應勢推行“中醫農業”。

所謂“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中醫農業”可為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汙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提供新的思路,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中醫農業”將成為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手段。

中醫農業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運作機理

1、基於中草藥配伍原理生產農藥獸藥、飼料肥料以及天然調理劑。

目前,這方面已經研製成功的產品已廣泛應用於水果、茶葉、水稻、瓜果和蔬菜等種植業和養羊、養牛、養豬、養雞、養魚等養殖業。例如,植物保護液既可以提供作物營養,又可以防控病蟲害,其有效成分為全新的生物活體,可以使作物恢復到健康生長狀態,減少有害生物對作物的侵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力和調節作物健康生長的作用,能增強作物的抗逆性,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連續使用不會產生抗性,不破壞生態環境。

2、基於中醫健康循環理論集成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

例如動植物生態鏈環轉化技術將全域營養源經過多重生物轉化,藉助多種生物體自身純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積作用等,轉化形成綜合營養素體系。再如,應用新型高效活性生物技術生產無激素、無抗生素的生物飼料進行畜禽養殖,加上農業廢棄物秸稈膨化發酵飼料的配合餵養,可以形成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種養良性循環高效模式。

3、基於中醫相生相剋機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間交互作用提升農業系統功能。

當前,大面積單一作物種植是造成農田病蟲害和土壤養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過帶狀種植,既不影響機械化操作,又可以實現農田生物多樣化並提升農業系統功能,從而達到減輕病蟲害、自然培肥土壤的目的。目前,“中醫農業”基地在這方面有成熟的模式。例如,在“中醫農業”基地的茶園裡,採用喬灌草立體種植,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驅蟲、殺蟲、引蟲、吃蟲;茶園種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抑制雜草生長,無需使用除草劑;利用茶葉的吸附性和喜歡適度遮陰特點,種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為茶葉增香,又可以為茶樹適度遮陰,為茶樹創造一個適宜的健康的生態環境。

目前來說,“中醫農業”可以在農用藥物、飼料和肥料三個領域廣泛應用,即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製成農藥及獸藥、飼料和肥料。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特別是在藥用植物多倍體育種和物理、化學及生物方法處理藥用植物提取液以增加藥效等領域,及其在改善農作物和畜產品的品質和提高產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一些產品已經形成規模化生產。

發展中醫農業的政策建議:

1、政府主導,統一認識,高度重視。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後,環境和健康問題相伴而生,食品安全問題成為近年來社會的焦點。“中醫農業”產品作為安全係數最高的食品,具有廣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中醫農業”生產過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強調可持續發展。政府在推動“中醫農業”的發展中應發揮引領作用,將“中醫農業”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普及教育和宣傳,制定國家層面的“中醫農業”發展規劃,引領和推動“中醫農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2、制定“中醫農業”行業標準,構建統一認證監管平臺。加快制定“中醫農業”生產規範及產品標準,設立專門機構對“中醫農業”的生產、物流、加工、銷售和檢測進行監管;嚴格產品認證標準和規程,構建統一的產品認證平臺和溯源體系,實現產品的可追溯,規範處罰和退出機制。

3、科技部門和農業部門協調管理,多學科協同攻關。科技部門和農業部門要協調一致,促進多學科聯合協同攻關,推進大學及相關科研院所“中醫農業”的學科體系建設,加深“中醫農業”關鍵領域和作用機理研究,培養後備人才。加強產品研發,對接“中醫農業”全產業鏈和市場需求,開發出一系列實際效果顯著的“中醫農業”肥藥產品,並提升為國內外著名品牌。

4、結合原農業部化學肥藥“雙減”措施,在全國開展“中醫農業”肥藥替代化學肥藥行動。大力發展林下種植中草藥,在不佔用耕地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藥供給量,按照特定配方製作“中醫農業”肥藥,以設施蔬菜、水果為主大面積推廣應用;突出區域重點,聚焦優勢產區,以縣為單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產大縣以及生產基地,試點先行,梯次推進。

5、制定“中醫農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對“中醫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國家和地方充分發揮農業專項資金的作用,對“中醫農業”項目予以重點扶持,設立“中醫農業”肥藥購買補貼政策,對從事“中醫農業”生產的農戶和企業給予補貼,並鼓勵和扶持“中醫農業”肥藥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政府要積極對接養生保健的社會需求,培育“中醫農業”產業鏈,並在普遍關注的關鍵領域促進形成產業集群。

6、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突出典型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以“強、優、精、特”為標準,以體現“中醫農業”建設的核心內容為重點,以能夠引領“中醫農業”的發展為方向,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形成各類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

(二)新時期科技創新要重視老、中、青科研人員的結合,建立符合國情的創新團隊

要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創新隊伍建設,人才是農業創新的核心要素。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發展均衡、優勢明顯的人才隊伍。農業科研院所是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中央、省、地三級農業科研機構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這一平臺,已形成一個富有效率的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公益性、長期性等基本屬性決定了要優化投入結構,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水平,確保科研人員安心於科技創新。當前,要重視發揮農業老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中的積極性,鼓勵退休專業技術人才依託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幹部院校、各類智庫、科技園區、專家服務基地、農民合作組織等開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技術推廣和志願服務,特別是要圍繞著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課題調研、建言獻策、發揮餘熱。要重視科研團隊體系建設,以農業領域的科學家、學科帶頭人、拔尖人才為主體,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卓越創新團隊,當前,特別要重視發揮有經驗的老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創新團隊建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章力建 (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博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