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滆村漁民如何擺脫「無形網」,站上「食物鏈」頂端?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漁民有一句老話:

“7天看一年!”

9月6日起

漁民可以使用高踏網等大型捕撈工具作業

497條漁船將在整個9月相繼出港打魚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在大開捕之後的這一週,漁民可能會捕到幾十萬斤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報酬有多豐厚。因為一條魚從出水到餐桌,要經過層層的中間環節,而漁民處於這些環節的最底層。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如何站上“食物鏈”頂端

進一步增加收入?

今年產量大致與去年持平

9月6日下午3點的避風港碼頭,陣陣湖風夾雜著魚腥味,撲鼻而來的是一股收穫的味道。一輛輛大卡車緩緩駛入碼頭,有序地排成一行。這些車輛來自全國各地,都是奔著即將上岸的魚來的。

碼頭旁的水產市場早已熱鬧了一天,從9月1日小開捕以來,來這邊買魚的市民就絡繹不絕。“到這來就圖個新鮮,都是剛剛從湖裡上來的魚。”來自宜興的趙海全已不是第一次前來買魚,等著漁船歸來的他已摸透了買魚的門道,“一定要在對的時間買對的魚。漁民都是凌晨撒網,中午起網,魚到這邊岸上最起碼也得4點左右,所以這邊買魚不像菜市場要趕早,下午買到的才是好魚。”撈魚、控水、裝袋、稱重、收錢、找錢……水產市場水產店鋪老闆謝小兔的動作一氣呵成。隨著太湖開捕,他也迎來了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候。“白蝦活的40元/斤,死的20元/斤,白魚、銀魚20—25元/斤,黃長條20元/斤,花鰱10元/斤……”雖然每天湖鮮的價格都有所波動,但他都熟記在心。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下午4點半,隨著當天第一艘運輸船靠岸,遊客、村民、水產經紀人、貨車司機紛紛湧上碼頭邊緣,早就守在岸邊的幫工立刻拿起抄網跳上船,麻利地將船艙裡的魚抄到吊網中,再利用吊車裝到放著冰塊的卡車車廂。

大型高踏網捕撈的大多是鳳尾魚,也就是當地村民所說的梅鱭魚。太滆村497條漁船中,42條有高踏網,今年第一天的產量和去年持平,每艘船的產量在3—5萬斤左右。這些魚會被水產經紀人收走,拉到全國各地,或作為飼料,或加工成產品。

看似掙錢 實則身處“食物鏈”最底層

“梅鱭魚的收購價是多少?”面對記者的提問,很多人都擺了擺手。

原來,漁民在結賬前根本不知道收購價是多少,他們手中的賬本上只記錄著水產經紀人每天收走了多少魚。最終能拿到多少錢,都是水產經紀人說了算。

“往年的價格在1.2元/斤左右。”有人給了一個答案,記者腦中迅速算起了賬。每天3萬斤,捕撈20多天,就算收穫40萬斤魚,1個月的收入就能達到近50萬元?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太滆村黨總支書記單小兵卻說了這樣的話:“漁民並不一定每天都能捕到上萬斤魚,而且他們身處‘食物鏈’最底層,是最辛苦也是掙錢最少的人。”他解釋道,一條魚從漁民到消費者,要經過3道環節——第一道是水產經紀人,第二道是市場或飯店,最終賣給消費者。

每經過1道環節,價格就要上漲一次,如果可以直接賣給消費者,漁民的利潤可能翻幾番。但現實是,在9月份的捕撈作業高峰期,他們幾乎沒日沒夜地在湖上捕魚,既沒有時間也沒有渠道直接把魚送到市場上去銷售,而且捕到的魚必須在第一時間賣出去,所以,他們只能坐等水產經紀人上門收購。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單小兵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使用高踏網必須兩艘漁船通力協作,每艘漁船需請4—5名工人,由於工作強度高,每名工人每天的工資在300元左右。一個高踏網的購買費用在10萬元左右,每年的維修費用在近萬元,一條船的簽證8000元,還有燃油費、運輸費等。即便一個開捕季掙上40萬元,兩艘船平分後再除去各類費用,收入也僅在10萬元左右。

不斷嘗試 爭取擺脫中間環節“網”

部分漁民正在嘗試跨過中間的兩道環節,沈建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0年前開了飯店,規模一再擴大,並在今年搬到了避風港碼頭旁,租下了一個600平方米的3層門面,能容納30桌客人。“家裡就有船,捕到的湖鮮直接上餐桌,市場上還有水產攤,少了各種環節,利潤也能多些。”沈建明說道。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據瞭解,太滆村的農家飯店已經有23家,其中80%是當地漁民開的。即便如此,在捕撈季,無論是經營飯店還是水產攤,這兩個銷售渠道的銷量和巨大的捕撈量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為了增加漁民的收益,村委也在努力。近年來,太滆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莊環境,併成立常州市太滆漁家樂休閒觀光生態園有限公司,把太滆村作為農家樂旅遊項目進行整體包裝,在58同城、趕集網等平臺推廣,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帶動魚產品的銷售。同時,打造“創客中心”平臺,鼓勵漁民“漁網+互聯網”,實現部分自產自銷。今年開捕季前,村裡的合作社還聯手常州果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藉助果優公司在常州擁有的實體店和近百個社區配送網點,為漁民的水產品銷售增加渠道。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我們還有很多規劃,比如指導鼓勵村民打造有特色的民宿,建設漁文化博物館,延伸魚產品產業鏈條等。不過很多還停留在紙上,因為實施起來難度很大。”單小兵坦言,太滆村的發展路、漁民的致富路還需不斷摸索,更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不斷努力。

太滆村渔民如何摆脱“无形网”,站上“食物链”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