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故事会》失智不失爱


《暖心故事会》失智不失爱

暖心窝


甲奶奶

刚刚入职时,要到服务现场实习,我的带教老师说“她痴呆越来越重了,你这几天就专职照护她吧”。就这样我第一周上班就成了坐在轮椅上的甲奶奶的“专护”。走近失智老人很自然的成了我的第一课,虽然那时公司并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什么是失智?该如何去照护(后来我才知道,准确的说失智应该是“认知症”,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对部分或是全部的记忆的丧失)。

甲奶奶86 岁,身高 1.55 米左右,100 斤多一点样子。骨质疏松严重,走路不便。原在医院做专业麻醉师,非常讲卫生,操着一口宁波话,比上海话难懂多了。凭着做为儿女应有的孝心,我更多想到的就是满足她的要求,我能做到的尽量按她要求去做。对失智这个概念我是模糊的,我本能想到的就是失智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都说不清楚,对外界大概也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照护她几天下来,感觉真的不是这样。

说几个小的关注点与大家分享

——情商高:我觉得她情商还比较高,第一面见她,我对她笑,与她打照呼。她打量着我,也笑了,示意我把她推进她房间(她住单人间),打开床边的小柜子,拿出饼干和桔子,“吃,吃!吃吧,不吃我不高兴啊!”“你什么时候来的,以前没有见过你”,“我刚进公司,今天第一次到您这” ... ...就这样我两聊起来,这是很独特的聊天,因为我多数是猜她在说什么,看她的表情、口型和肢体语言等去猜,我说我听得懂宁波话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沟通的真挺好,气氛很友好。

——配合度高:每天移乘对我来说是比较新鲜的尝试。下床——移乘到轮椅——由轮椅移到马桶,再移回来,一天内还要从轮椅到椅子上有几次往返,这些环节的移动,对初入养老行业的我,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平时我是比较注重锻炼的,力气有一点的,但是移动老人经验几乎是空白,凭着自己工科的知识,移动中作为施力的我和被移动的甲奶奶,身体那些位置受力,我是有点概念的。每次我都会找下角度,并会告诉她,我的方法,我们要共同做什么,我在她身体上施力的位置,尝试一下,问她“这样可以吗?”她说好,我们再一起用力。在施力的那一刻,我们会一起喊:“1、2、3!”,她的配合,让我会省力些,她也安全些、舒服些。

——体贴人:这是让我感动到几乎流泪的一件事,也是我一生难忘的记忆。我在照护甲奶奶的第二天下午,不小心自己腰扭了一下,下班前我示意她,告诉她说,腰扭了有点痛。第三天一早我去上班,她坐在活动大厅不时向后看通道,我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我,不停的说“好了没有,好了没有”,还伸出手拉住我的手,那一刻,我好感动,一个晚间过去,她竟然还记得我的事。

后来,我实习结束了,工作忙了,但是还是会隔上个月去看看她,她说“你人好好的,好细心的,经常来”... ...

乙奶奶

乙奶奶是我接触比较多的另外一位失智老人,91 岁,认识她记住她,是源于一次康乐活动,每位老人都在涂鸦做画,其实就是在已经有了边框的动物或形体上,用彩色蜡笔涂上自己想要的颜色,再签上自己的名字。我走了一圈,在乙奶奶那里停下来,她名字写的歪歪扭扭,看不大清楚是什么字,我问她“您这里写的是什么字啊?”,她见我和她搭话,很开心的,回复我说:“我姓乙,叫乙珍珍,珍珠的珍”,从那天起,我就记得她了。那天我临走前,轻轻抱抱她说“我下次再来看您了”,她竖起大拇指说:“好个,好个,来玩来玩”。

后来我经常会在她房间遇到她,她应该是不记得我了,但是我提到她的名字“乙珍珍,珍珠的珍”时,她是很高兴的,指着她床旁边的一把老旧的椅子,“坐!坐!这椅子是我妈妈留给我的,坐”。再以后我在她房间见到她,她就会再说“坐!坐!是我妈妈留给我的,坐”。这句话几乎每次都会重复。

《暖心故事会》失智不失爱

暖心窝


丙奶奶

丙奶奶是个看上去蛮漂亮的奶奶,86 岁,有一个女儿,女儿女婿偶尔会来看她。皮肤光滑,肤白带红,只是不大笑,经常会叫“阿姨,阿姨”。我花了好多次接近她与她聊天,起初,我是本能的问她,“您有什么事吗?叫阿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没有,没有”。其他老人或是家属会打断我说,她每天都这样的,很吵的,不用理她。可我却把这事放在心上,突然我想到一句话,“会叫的孩子有奶吃”,那她是不是也是因为想吸引别人的注意,想让别人关注她,和她聊聊天呢。

有一次,我试着和她聊起她的工作和孩子。“您原来从事什么工作?”,“不记得了”,“是坐办公室呢还是在外面做活”,“坐办公室”,我好开心,她还是有点记忆的。“您孩子经常来看您吗”,“不经常来”,“叫她们来吧,她们应该经常来陪您” ,“不用,她们有她们忙!”... ...聊着聊着她轻轻拉住我的手,那一刻她手指的柔弱和温暖传给了我,那一刻我想我们彼此熟悉了对方,尽管这种熟悉不会象正常人一样是可持续的,但至少那一刻她是开心的。

例子还有很多,不再多说了,我想有更多的朋友有过类似的经历。从甲奶奶对我小小病痛的体贴、乙奶奶对妈妈的怀念、丙奶奶对女儿的理解,不难看出,这些已经失去记忆,甚至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做过什么,儿女叫什么,但是她们还是懂爱的,爱着正在关心她的人、爱念曾经爱过她的人、体贴她们爱过的人。尽管已经不会有太多完整的有修饰的语言,只是简单的几个字,那份爱意,我想我们已经可以深切体会到。挖掘老人内心深处的爱,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我想也会是减轻护理人员压力、提升护理安全的一种方式吧。

有句老话叫“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其实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希望有机会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想无一例外。而我们作为照护老年人的工作人员,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一个人老去的最终结果,不过也许我们可以改变某段过程,结果是过程的累积,一个个过程符合心愿了,结果也应该就达成心愿了。

《暖心故事会》失智不失爱

暖心窝


在分享的结尾,我想说下三位奶奶的现状,甲奶奶,实实在在的进入到比较重的认知障碍阶段,她目光呆滞,几乎感觉不到周围的变化对她会产生什么影响,她呆坐在餐桌前,吃饭也吃的很少,一口饭很久都不咽下去,好象是忘记了口里还有饭一样。乙奶奶已不幸离世,一次床边的摔倒,让她股骨颈粉碎性骨折,考虑到老人身体情况不适于做手术,决定回家自养,结果事发后的一周就去世了。丙奶奶倒是还没有变化,有的时候会安静些,望着天花板,静静的,护理人员有给她吃精神类药物,效果还不错,叫“阿姨、阿姨”的时候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