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爲先,而這個民族卻把「棄老」民俗作爲傳統,代代相傳

“孝”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尊重、愛護老人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然而,在古代貧窮落後的日本,有一個地方卻相反,他們可以為了生存和繁衍,拋棄父母,並且這種風俗還形成了一種傳統,代代延續。

在日本有一部著名的電影,幾乎囊括了當年日本所有電影的獎項,名字叫《楢山節考》,講的就是古代日本駭人聽聞的“棄老”民俗。

百善孝為先,而這個民族卻把“棄老”民俗作為傳統,代代相傳

電影講述的是:在古代日本信州的一個貧苦山村,由於生存環境落後,生產力低下,人口和糧食成反比,尤其是冬天一到,青黃不接,糧食短缺,就要挨餓受凍,這裡的人們為了減輕糧食供應,便有了“棄老”風俗,因為老人上了年紀,沒法幹活,但每天還是要吃飯。所以凡是一到70歲,還沒有過世的老人,就要被兒女背到荒山上去,美名其曰“供奉山神”,其實就是將老人遺棄等死。

百善孝為先,而這個民族卻把“棄老”民俗作為傳統,代代相傳

然而這並不是電影,而是日本真實的古代歷史,電影導演今村昌平,是根據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才拍攝了同名電影。楢山是日本長野縣一座山的名字,節,是指風俗,考,是指考證,楢山節考是指楢山(棄老)風俗考證。在日本長野縣,有座著名的“姨舍山”,日文翻譯過來就是“棄母山”。

百善孝為先,而這個民族卻把“棄老”民俗作為傳統,代代相傳

古代日本的長野地區很貧窮,老人上了年紀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就被子女遺棄到深山等死。關於“棄母山”、“棄老山”的民間傳說、和歌、謠曲等遍佈了除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百善孝為先,而這個民族卻把“棄老”民俗作為傳統,代代相傳

關於古代日本的棄老風俗, 日本的現代學者分析其原因有兩點。其一,古代日本的資源匱乏,又常常有天災人禍,饑荒是常常有的事情,而且老人喪失了勞動能力,就會成為家庭的累贅,為了生存,才會出現遺棄老人的民俗;其二,日本人有樸素的神道觀,認為萬事萬物自有因果循環,“棄老”不但沒有道德問題,而且出於集體利益的出發點考慮,也是順應了自然。在《楢山節考》電影中,裡面的主角阿玲婆知道自己快上山了,還自豪地跟村裡的人說起這件事,讓人唏噓。

百善孝為先,而這個民族卻把“棄老”民俗作為傳統,代代相傳

電影結束,最後的鏡頭是阿玲婆坐在漫天大雪裡,靜靜的等待著死亡的到來。

百善孝為先,而這個民族卻把“棄老”民俗作為傳統,代代相傳

日本的古代社會是一個野蠻、貧窮落後的國家,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不知有多少家庭迫於生活的壓力拋棄至親,《楢山節考》通過阿玲婆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人間的苦難,人性的扭曲,和社會的殘酷。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這樣殘忍的風俗已經根絕,如今的日本養老服務業十分發達,是世界範圍內最適宜養老的國家之一。小編在這裡也祝天下父母健康長壽,願“棄老”永成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