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地王波:我們對「龍熙台」的打造對得起「匠心」兩個字

最近幾年,整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莫名陷入了一種浮躁的情緒當中,不少房企喊著“高週轉”衝進了市場。某大型房企文件稱,設計院接到需求後,要通宵出圖;三四五線項目實現摘牌即開工、3個月內開盤。就在各大房企淋漓“快戰”的時候,在長沙地產界,一家房企卻默默遠觀,不悲不喜。別人生怕慢、他們生怕快,他們秉承的原則是“慢工出細活”-----用心打造自己的產品,少宣傳,少推廣,把營銷費用節省下來花在產品品質的打造上。這家抱著一顆匠心仔細打磨項目的房企就是致地置業--長高控股旗下地產開發公司。為什麼致地置業會選擇“慢創作”?『致地·龍熙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項目?今天《百房大咖說》請到的就是致地置業的總經理王波,看看他對自己一手打造的項目有什麼看法。

一、家春秋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家的情結還是非常重的,非常喜歡睦鄰友好的感覺,所以一直想打造一個有庭院的家、一個睦鄰友好的家、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家,打造一個能夠作為傳承的家。

記者:我們『致地·龍熙臺』選址可以說非常講究,就在大王山旅遊度假區的旁邊,緊鄰文正書院,還三面環山,當初拿下這塊地不容易吧?

王波:『致地·龍熙臺』位置非常好,在大王山風景區裡,三面環山,朝東南方向上打開。大的方向上,配套依託湘江歡樂城、大王山風景區的核心。而且規劃中未來這裡也不會再有別的項目,所以比較稀缺。項目緊鄰文正書院,同時還配備一個博物館,人文氛圍非常好。因為項目佔地只有110畝,只有108套別墅,一畝一套,所以非常稀缺。

記者:我們也是全長沙唯一配備書院和博物館的別墅社區,您當時規劃時想要打造一個什麼樣的社區氛圍?

王波: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家的情結還是非常重的,非常喜歡睦鄰友好的感覺,所以一直想打造一個有庭院的家、一個睦鄰友好的家、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家,做一個能夠作為傳承的家。我們想把『致地·龍熙臺』打造成業主的傳承,在之後打造成整個片區的傳承。我們之前就發現了一個現象,出人才的地方一般不是一個,而是一群人才,就是因為這個地方有著共同的特點、文化、精神,這就是傳承,所以我們『致地·龍熙臺』我就想要打造這樣一個小的傳承的聚落。

致地王波:我們對「龍熙臺」的打造對得起“匠心”兩個字

(『致地·龍熙臺』主入口:文正書院)

記者:聽說我們還依託文正書院,為業主打造了一個交流平臺,能跟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平臺嗎?

首先我們『致地·龍熙臺』還是有一個文化底蘊在的,首先就是曾國藩的文化。曾國藩出湘之前在大王山待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地方原來叫桐溪寺,曾國藩與這邊的大和尚交情很好,當時他們發現了一塊風水寶地,就約定誰先過世誰就埋到這裡,後來曾國藩先去逝就葬在這裡。

我們『致地·龍熙臺』前面就是桐溪寺。雖然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但是在湖南,曾國藩在儒釋道這方面還是非常出名的,我們『致地·龍熙臺』希望去挖掘這個精神。所以我們把營銷中心放在文正書院,就是想借用它的文脈,打造一個有文化底蘊的項目。所以我們組建了『龍熙雅集』。

『龍熙雅集』的會員在國學、文化、教育、醫療、企業運營等等方面都是比較有名的,比如唐浩明是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還有一位是朱漢民,原來是是嶽麓書院的院長,在國學這方面是有非常高的造詣的。還有一位就是顏愛民,他是中南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導,現在大學人力資源教材就是他參與編寫的,這些都是『龍熙雅集』的成員。我們這裡可以說聚焦了一批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二、大工匠

可能對我們來說,掙多少錢跟我們沒多少關係,我們國企更多的追求的是一種品質,一種責任。第二個呢住在『致地·龍熙臺』的都是一些有思想的人,或者是一些有追求的人,我們把我們最好的東西來替別人考慮,儘量減少別人的麻煩。

記者:聽說您是學設計的,對工程也很考究,『致地·龍熙臺』在設計上有一些什麼創新?

王波:我自己是學設計的,我們公司之前是做高新區這邊的保障性住房的,量比較大。從09年到14年做了200多萬平方,這方面國企有國企的擔當。另一方面我個人主張用戶體驗。用戶體驗這個詞在互聯網上用的比較多,但是我覺得這四個字應該掛在所有服務性行業的嘴邊。這也是我們項目當時的定位,儘量讓客戶住得最好。所以我一直覺得『致地·龍熙臺』是我們的作品而不是產品,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個創作人。

致地王波:我們對「龍熙臺」的打造對得起“匠心”兩個字

(『致地·龍熙臺』內景)

記者:『致地·龍熙臺』在設計、用材上是非常考究的,可以用“匠心”兩個字了,您怎麼看?

王波:我們確實在非常用心的打造產品。在項目規劃之初,我們對全國包括江浙、成都等類似項目進行了一個調研考察,最終決定做符合當代中國人生活習慣的新中式,打造成一個四合院的別墅。

因為我們沒那麼大的用地,我們就做了一個內院,做了一個前院、一箇中院、一個後院,形成一個幾進的院,這是外空間。因為家庭這兩個字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庭就是庭院。內空間的話我就從進門、會客、起居等等這樣的層層疊疊的佈局,這樣保證內空間不亂。

另外一個就是從材料上面。『致地·龍熙臺』的外窗應該說是長沙最好的。因為我覺得每一戶再去改造,改造費用在30萬到50多萬,浪費的是一個社會資源。我寧願把我的成本增加一點,但是業主以後會用,所以這個社會資源沒浪費。再一個就是外牆。我們採用的是新疆的卡麥技術。我記得當時那一年開剛開始做外牆的時候,正好那年下雪,起步都很艱難,但我們還是堅持下來了,現在呈現的效果非常好。

我們9月份交房交完以後,我可能還會調整,一直調整到今年年底。可能對我們來說,掙多少錢跟我們沒多少關係,我們國企更多的追求的是一種品質,一種責任。第二個呢住在『致地·龍熙臺』的都是一些有思想的人,或者是一些有追求的人,我們把我們最好的東西來替別人考慮,儘量減少別人的麻煩。

致地王波:我們對「龍熙臺」的打造對得起“匠心”兩個字

(『致地·龍熙臺』內景)

記者:我們『致地·龍熙臺』三面環山,屬山體別墅。大家知道山體別墅打造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們是怎樣做到的?

王波:山地建築太難了,但我們基本沒有畏懼。

我們總共是61棟房子,基本上可能有50個標高。住山旁邊的人都知道,就比較會怕泥石流,或者山體滑坡。涉及到這些林邊的地方,山體的防護都很重要,我們不抱僥倖心理。我們做山體擋牆工程,採用了最先進的鋼索結構架加固,有效隔離滑坡風險。在這一塊我們投入大概有6000萬。

記者:其實您在工程上是用心做了非常多的事情。

王波:我們項目原來可以說是四面環山,或者是三面環山。原來只有東南面有一個百來米寬的口子,因為我們的主導風向是東南風,開口相對比較小。我們找了地質專家,給我們專門來處理。把入口的小山包填到社區裡面的低地,填出了幾個臺地。大概我們這裡動了60萬方地。最後結果還不錯,東南開口大了,一來是空氣對流了,另外也避免潮溼。住在『致地·龍熙臺』,真會有一種紫氣東來的感覺。

致地王波:我們對「龍熙臺」的打造對得起“匠心”兩個字

(『致地·龍熙臺』全景)

記者:我們項目除了三面環山之外,水資源的處理也是很有特色的,我聽說我們有一個內部完整循環的水系,當時是如何設計如何落地的?

王波:本身『致地·龍熙臺』所處的地方就有山、有水,我們是看怎麼樣把它組織起來。水的流動,能夠擾動氣流,比較靈動。我們建造了補水系統跟循環水系統,通過循環水系統,我們把一部分的水從現有的地方,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面,讓它循環下來。第二個是我們湖南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我們打了兩個深井,提升到最高端的那個地方,然後再把它不斷的釋放下來。當然這個系統對成本會有一定的影響。我們現在也這個考慮怎麼降低這個運行成本,做到節約能源。

三、德之行

從內心深處來講,我很熱愛長沙這個城市,也希望能為這座城市做點事。其實人活一輩子需求量只有那麼多,吃不過三頓,睡不過一張床,房子如果過大你氣場可能還HOLD不住。對社會的貢獻,對責任的堅守,就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部份。

記者:關於項目這塊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我們這個項目就是從國學建築風水來講的話,其實還是蠻有考究的。我們項目三面環山,而且山的名字都有龍:臥龍山、伏龍山。當時在選擇這塊地的時候,是不是有相關的一個考量?

王波:因為本身我是學建築學的,建築學它也是一個風水。風水並不是一個迷信,風與水,實際上就是水,它有不同的形態形成:一個是液態,昇華後變成氣態,一流動就變成風,而形成風水。是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對它的流動,就把濁氣帶走。我們『致地·龍熙臺』項目三面環山,所以在風水這一塊,它有一個聚寶盆的味道。由於我們自身的理解,對這塊用地的改造,把一些淤積的地方去掉。就像我的A區為什麼做兩層地下室?而不是做一層也是考慮這個原因。長沙市有名一點的風水大師當時都到這個項目來看過了。我估計每一戶業主也都請了風水師。從目前來說,因為我自己請了風水師看了,這個地方從風水上面確實是一個保障。但是說反過來說,風水養人也養風水,風水還是靠我們自己,要靠我們的德行,多行善、多做好事、與人為善。

致地王波:我們對「龍熙臺」的打造對得起“匠心”兩個字

王波總與百房網記者張進智親切合影

記者:聽說您是老長沙人,您精工細作龍熙臺是不是也有作為一個老長沙人的情結在裡面?

王波:從內心深處來講,我很熱愛長沙這個城市。也希望能為這座城市做點事。其實人活一輩子需求量只有那麼多,吃不過三頓,睡不過一張床,房子如果過大你氣場可能還HOLD不住。對社會的貢獻,對責任的堅守,就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部份。拿到『致地·龍熙臺』這塊地,我就在想,我能做什麼可以更多的產生一些價值。我以我自己可以住在龍熙臺的標準來打造項目,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工程標準,都花功夫去思考,去雕琢。我希望住在『致地·龍熙臺』的人,可以在這裡找到歸宿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