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33年前的9月10日,新中国的教师们迎来了自己第一个教师节。节日的设立,为尊师重教赋予了一种仪式感,也让这份中华传统美德,得以铭记流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明朝东林学者顾宪成所撰的这幅千古名联,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激励着无数初入学堂的学子们,让孩子从小便接触到“读书、齐家、爱国”的精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风骨。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历史上许多名人大家、国之栋梁都曾是书院的山长、讲师或是学生。而坐落于岳麓山下,隐于茂林之中,被誉为“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更是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教育成果。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书院声声造楚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两旁便悬挂此联。

岳麓书院是为公认的千年学府,于千年之前的宋代便已达到最盛时期。直至南宋,著名学者张拭为书院山长,邀请南方理学大家朱熹来到岳麓书院讲学论理,史称“朱张会讲”。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据记载,张拭与朱熹对“中和”“太极”“仁”等理学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谈至兴起时,二人竟通宵不眠。在此期间,两人举行了公开的辩论会,引得全国各地学者云集岳麓,听讲着逾千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可见当时之盛况。

如今的岳麓书院讲堂上仍然摆放着两把椅子,便是对这一千古佳话“朱张会讲”的纪念。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在建发央著知之书院进门后的左侧,可见一套小叶紫檀木制的仿明清家具。小叶紫檀的木质细腻,如缎似玉,因其生长缓慢,故而十分稀有。

央著的这组规格的家具所用的树材树龄悠久,见证过岁月变迁与历史的更迭,将其放置与售楼部此处,承载着一种与文化相连额精神属性,既是对千百年前“朱张会讲”的致敬,亦是在探索和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屈子祠顶掩书香

回观历史,长沙自古便有“屈贾之乡”的美称。屈原的诗辞、贾谊的文章,为湖湘文化气息添了浓重一笔。然清嘉庆之前,长沙一直未有祭祀屈原的专祠。据碑文记载,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长沙知府的支持下,在岳麓书院建立了长沙第一座祭祀屈原的祠堂。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屈原行咏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岳麓书院将屈原的精神确立为书院精神之一,对这一源头进行了自觉的保护与传承,亦是自觉承担起了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建设的历史使命。

建发央著知之书院的顶部设计为“重檐卷棚悬山式屋顶”,其设计灵感便是源自岳麓书院屈子祠的卷棚顶的设计。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重檐层层相叠,线条柔秀,自带一种书院文化侵润岁月的逸群谦谦。这也正是央著向经典、向文化致敬的设计理念。

岳麓遗风现八景

岳麓书院藏八景,八景之内流淌着岳麓的千年文脉。

中式院落中的园林景致,本就当如岳麓书院中的八景一般。纵是景观似天成,亦需人觉方才好。建发央著借鉴名闻天下的岳麓八景,将景色融于园内,打造出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中式互动园林典范。

建发央著小区内部景观以曲涧鸣泉、风荷晚香、桃鸣烘霞、桐荫别径、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柳塘烟晓呼应书院八景,每处景观都拥有专属的活动区或休闲平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步移景异,环环相扣,错落有致的景观层次,如行走在山水画中。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岳麓书院被漫山的青翠掩映,藏匿于地灵物博的岳麓山中。其蕴藏了千百年间湖湘乃至中国学者的精神世界,亦将这精神化作文化传承反哺今人。

建发央著:传承书院文化,塑就中华风骨

建发央著,传承岳麓文脉,将湖湘文化结合现代美学融汇于建筑之中,展示出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精髓与风范,也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勾勒构建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