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人不能忘記這幾位「老教師」……

2018-09-11 06:5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芭蕉綠了

又一個教師節來了。教育是一條淙淙流淌的河流,撐一支竹篙在這條河上慢溯,我們發現,現代意義上的教育河流並不太長,不過是一百多年時間。江山近現代教育的萌動,是在1905年,此時,一個名為“江山中學堂”的學校橫空出世了,這是江山近現代教育河流的源頭。從此,江山才有了一所所新式學校,才有了一批批現代“老師”。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人們在人們歡慶節日、感念師恩的時候,不能忘卻當年那些篳路藍縷、披肝瀝膽的教育先賢們。沒有他們,江山教育的步伐可能會遲緩;沒有他們,江山教育的河流可能會改路。在這個屬於教師的節日裡,讓我們也捧上一瓣心香,把景仰、緬懷和感恩獻給他們,回溯並致敬他們奮鬥不息的崢嶸過往,讓一代代逝去的先賢們,被時光溫柔以待。

百年江山現代教育,名師名人群星璀璨。這裡就選取民國時期的幾位“老教師”作為他們的代表。

毛雲鵬

開拓新學第一人,劍膽琴心俠義風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毛雲鵬先生 圖片由作者從相關資料提供

毛雲鵬(1875—1943),字酉峰,出身於城關太平坊書香門第。少年時就聰慧好學,博覽經史子集,尤擅姚江理學。清光緒年間廩貢生,曾任過廣西南寧類似知府司法助理的官職。

1904年初冬,一個重視教育的山東人李鍾嶽出任江山縣令。一天,他在閱覽縣衙卷宗時,看到毛雲鵬早年擬寫的“統籌全邑學務一案”,捋須長笑,拍案稱絕,於是頂著寒風登門拜訪其父親,旋即從上海召回了雲鵬,委託雲鵬籌劃興辦新學。

現在回望這段歷史,毛雲鵬的確是個有眼光、善開拓的教育家,1905年10月,他把小學性質的官辦文溪書院“改制”為官立江山中學堂,設小學、初中、師範三個科,首屆擬各招一個班級,做事一步到位,絕不拖泥帶水。環顧浙閩贛周邊縣邑,此舉遙遙領先於他人。而李知縣也知人善任,照本全收,並率先個人捐資五百銀元,官府再撥兩千大洋,並以書院田產租金作為校產辦學,以示竭誠支持。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圖片由江山中學提供

毛雲鵬的高起點的超前意識還不僅於此,他赴滬杭置備全新的教材教具,特別是聘請外鄉飽學之士來任教師。這就有了日後名滿天下的龍游人餘紹宋、餘杭人馬敘倫等,“皆以青年積學,翩然來主教席”的佳話傳世。民國司法部代理總長、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曾是江山中學堂堂長毛雲鵬的左膀右臂,曾是我江山一代學子的師尊。新學堂於1906年初開學,提倡新學,一掃科舉陋習;響應康有為、熊希齡的女子“不纏足”運動,學堂組織成立“天足會”,倡導婦女解放,宣傳民權思想,邑里風氣為之一新。

革故鼎新、揚才露己向來招人忌恨。由於文溪書院的“改制”,致使原有資產利益格局大變,當時有周渠清為首的書院舊派恃機倒算,這就有了“慈禧肖像案”的發生。原來,毛雲鵬與餘紹宋去上海購買教材時,偶然買了慈禧和光緒圖像各一張,雲鵬是性情中人,蔑視皇權,一時興起便在慈禧像後戲題小令—首,中有《西廂記》 “我見了也消魂”的詞句。此圖被周渠清收買的撿紙工從紙簍中撿到,周渠清便向知縣指控毛雲鵬大逆不道,是革命黨,縣若不究,就上告府衙。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圖片由江山實驗小學提供

這件事馬敘倫在《我在六十歲以前》一書中有詳細記載,餘紹宋也在1944年重遊文溪高小詩序中雲:“憶初興學時,事屬新創,持一端者互致譭譽,幾成大獄”。當時馬、宋二人與李知縣均竭全力上下斡旋,最後以毛雲鵬用一百擔稻穀換回了那張紙片而告案結,但導致毛雲鵬僅任職一年,就無奈辭去堂長,流落他鄉;馬、宋與江山情深緣淺,先後返鄉另圖前程。馬敘倫“拂袖逕去”時,有“學生送者數十人,鮮不泣下者”。更嚴重的後果是,江山新學遭受了嚴重挫折。此後,學校改稱文溪高等小學堂,由毛翬繼任任堂長。這所學校,就是今實驗小學的源頭。

當然,毛雲鵬與教育與江山的故事還在繼續。離江即赴杭主辦金衢嚴三府旅杭公學,後又與馬敘倫再度攜手,創辦《慧星報》並任主筆。因回鄉守父喪,1908年,出任江山首任學務公所總董,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捐資支持興辦培養了民國才女毛彥文的西河女校等新學,舉薦早稻田大學畢業的楊文洵繼任文溪高小堂長,此君1913年即成為衢州省立第八中學早期的校長。兩年後雲鵬也受命創辦衢州初級師範學並任堂長,咱江山驕子還是百年衢中、衢師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圖片由江山實驗小學提供

一個真正的教育人,必是個心懷天下的人。雲鵬是同盟會老會員,省首屆議員,在辛亥革命期間的“衢州光復”、反袁鬥爭中的“浙江獨立”等重大事件中,體現了俠肝義膽。此後還隨屈映光北上山東任省政府公署秘書,受外交部長王正廷之聘任外交部秘書科長,受老鄉戴笠推薦當過福州市警察局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江山淪陷後,雲鵬避難大陳,以自已的號召力,組織民眾奮勇抗擊侵略者。據第三戰區《前線日報》戰地記者徐裡平《不可侮的江山民眾》一文稱:江山民眾武裝,特別是老紳士毛雲鵬所領導的一隊,最為強勁有力。遺憾的是,倭寇未滅,英雄先逝,1943年春天,江山一代奇人毛雲鵬先生辭世。

順便說一句,雲鵬先生一家高知,滿門鴻儒。如其弟毛雲鵠在“五四運動”前後,曾任台州省立第六中學校長,國軍空軍司令周至柔上將,就是他的學生並對之有指導舉薦之恩。

徐志澄

我用一世煙火 許你千年書香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徐志澄先生 圖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徐志澄(1891-1942),又名縉琛,茅坂雙溪徐氏後人,民國初從浙江高等學堂畢業後,即在由江山中學堂改名的文溪高等小學任教,後來成為名人的姜紹謨、姜超嶽、王蒲臣、王庚白、毛松友、毛春翔和徐倫等都是他的學生,戴笠其時也在讀,周邦英時任校長。

文溪時期的徐志澄是一位怎祥的老師?後任國民黨總統府首席參事的姜超嶽在《雜記文溪》有記載:“徐先生亦績學之士,為人頗認真,督教國文甚嚴;知予清寒,關愛逾恆”;後任江中校長的徐倫在《雜憶文溪》中也說:“最嚴肅的是徐志澄先生,他不高興時嘴一歪就叫人害怕。朗讀古文,抑場頓挫,聲調鏗鏘”。均廖廖數筆,一位傳統標準的教書先生形象躍然紙上。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慈巷藍田坊王祠 圖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徐志澄在文溪任教時間有十餘年,但他一生的得意之作,當然是後人津津樂道的志澄中學。那麼問題來了,他一介書生,非富非貴,怎麼會去辦一所民辦中學呢?

這裡有兩個版本。正史的說法是,1923年,他在任縣視學時看到本縣小學生日多,外出求學愈益困難,於是邀集周邦英、葉德魁、姜志純等學界名人籌商辦學事宜,自己傾其所有,並向社會募捐,租借城關慈巷藍田坊王祠辦起了私立志澄初級中學。民間也有一個接地氣的版本,說在文溪後期,志澄與當時的校長意見不一,一天為一事竟然鬧翻,校長說“你要幹就幹,不想幹就請另謀高就”,志澄一聽火氣也上來了:“你做個小學校長了不起嗎,我辦箇中學給你看看”。兩個版本兩種說法,或許是兼而有之,無論怎樣,當年9月,一個有34名學生的中學開學了,三省周邊縣最早的私立初中在江山破土而出了。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圖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以志澄為名且窮其畢生心血的志澄中學,徐志澄自己並沒有出任校長。第一任校長是周邦英,此前他已離開文溪去衢州省立八中任教。請他這個獲過“大總統獎”的資深名師出任校長,是為了“以孚眾望”,抬高起點。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志中在茅坂的教工宿舍 圖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志澄中學的歷史,就像徐志澄的人生一樣,是一個百折不撓、奮力向前的歷史。志中的故事曲折離奇,孫傳芳軍隊鐵蹄踐踏過,日本鬼子的炮火轟炸過,學校碾轉於城關和茅坂之間。茅坂是志澄老家,烽火連三月,徐氏祠堂一度成了志中的大本營,除江山本地外,周邊的衢縣、常山、玉山、廣豐等地的莘莘學子,也紛紛來到茅坂求學。雙溪河畔,一時人影幢幢,絃歌聲聲,書香陣陣。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茅坂徐氏宗祠--志中茅坂時期的主校址 圖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此後,學校分設城區、茅坂兩地,於1949年10月才全部搬回城區,畢業學生35屆共1547人。直至1956年9月,學校轉為公辦,是為“江山縣第一初級中學”。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茅坂時期學校食堂 圖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造福桑梓,是徐志澄一生的追求。後人評價其有三大功績:首先,當然是創辦志中;其次是傾情江山區域教育。他沒當過校長,卻於1927年春擔任教育局長,年餘時間為籌措經費,常在四鄉奔走呼號,籌得辦學基金逾萬元,辦學業績頗為顯著。第三,徐志澄於1929年主抓交通,會同姜紹謨、吳顯齋等至交,聯合衢縣、玉山和廣豐等縣士紳商議修路,並敢為人先,組建公司發行債券,修築了一百公里跨省公路。其能其功,有口皆碑。

徐志澄還有一段特殊的教育經歷。1932年,戴笠邀他任浙江警官學校行政科副科長,感覺這裡不是他理想中的杏壇,一年後又回到志中。接替他的就是江山老鄉毛人鳳,日後成為炙手可熱的戴笠繼承人、國軍上將。當然,如果不換位置,估計志澄也成不了軍統梟雄,一是“三觀”有異,二是天不假年。1942年1月,徐志澄病逝,戴笠、姜紹謨等為他舉行了葬禮,志中師生更是無限哀痛。

從志澄中學到文溪初中,從江山一中到江山二中,倏忽間,學校行將走過百年。徜徉西塘小徑,彷彿時有一個聲音傳來:我用一世煙火,許你千年書香!

何炯

激揚人生路,本色是詩人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何炯先生 圖片由江山中學提供

何炯(1903-1997),字炳煌,是何家山農家子弟。少時就讀於文溪高等小學,心靈性慧,好學上進;在衢州省立第八師範求學時,作詩填詞曾得奉化毛思誠、黃岩張巨銓等先生的嘉許和指教。1922年畢業後即任縣城第一小學教員,開啟了人生的第一段教育生涯。

何炯有一種天生的農村情結,他有題為《農民》的五絕:“日日耕原上,年年向隴頭;飢寒千古事,溫飽一生愁”。開始與共產黨人朱曜西交往,他們有機會聯袂創造了關於農村可資銘記的教育佳話。

1928年何炯任縣教育局督學,與局長朱曜西一道,奮力在各鄉村創辦小學和師範講習所。 1929年,何炯與朱曜西、何增俊和何樹德等在何家山創辦私立農科職業學校,何炯任校董會董事長,聘朱曜西任校長,江山又一所在三省邊際有地標意義的學校異軍突起。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圖片由作者從相關資料提供

能夠培養新一代農家子弟,直接為父老鄉親盡點綿薄之力,何炯十分高興,一時詩興大發,作詞一闕抒發歡快欣慰心情:

浪淘沙·桃李

個個正青年,正入田園,得栽桃李樂無邊;

灌溉栽培塵外種,值得流連。

今日我揮鞭,追逐前賢,南塘講學續遺篇;

霽月春風爭結實,把藝相傳。

詞中的“南塘”指宋理學家徐存創辦位於何家山的南塘書院。當時,陶行知致力鄉村教育,與何炯的理想十分契合。於是,他請來了畢業於陶行知創辦的南京曉莊鄉村師範學校的戴伯韜來校執教。戴伯韜筆名白桃,是陶行知曉莊學校首批十三“弟子”之一。白桃應約來江,何炯興奮異常,當日賦《迎白桃》詩四首,其二:

仙根能變化,蟠實可長生;

春風桃李化,霽月師友情。

白桃的到來,為農科職校和何家山農村帶來了清新的風氣。他與何炯把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建造人格長城等教育理念,植根到農校並加以融會貫通。白桃是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後任山東省教育廳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曾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

學校後期遷到西山目蓮洞程公祠辦學,遺憾的是,後因經費絀支等原因而停辦,但這是江山職業教育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探索實踐。

何炯的第三段教育情緣,是1949年以後的事了。當年7月,何炯被任命為江山縣立中學解放後第一任校長,承前啟後,激濁揚清,這一階段對學校對他個人都意義非凡。何炯登校旁仰止亭時有詞記錄當時的心情:

江城子·仰止亭

曉波秋色片心傾,窺河河水清,景星迎;

共載桃李,今日我登亭;

隔岸倚欄有景,同得道,可傳經。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仰止亭 圖片由江山中學提供

王朝林老師當時作為學生,在《回憶江山縣中幾位難忘的老師》中有一段話:“上學第一次看到何校長,是在和清華大學地質系師生的聯歡會上,他作為東道主致歡迎辭的時候…聲音不洪亮,把‘我們’說成‘我門’,微笑著,一臉的真誠。我以為解放初期,江山縣中朝氣蓬勃,政治熱情高漲,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運動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校內開展勤工儉學,創辦農場工廠等,成績斐然,這與他的領導有方是分不開的”。對送學生參加抗美援朝,何炯作有竹枝詞一闕:

送學生參軍

短亭長路別離心,保家衛國入槍林;

投筆從戎千里志,自今只待凱歌吟。

由於福建地下黨“城工部”事件的影響,何炯兩年後就離開了江中,先後去衢州農校、衛校和常山中學擔任普通教師,一九五八年劃為“右派”解教歸裡,連普通教師也當不成了,其跌宕起伏的教育生涯,至此也戛然而止。抱憾離別教壇,憧憬仍在心間:

迴心院·過常山塔山

宿廟堂,桃李滿門牆;

天近地高千里運,塔山蹤跡客他鄉;

宿廟堂,待朝陽。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何炯先生晚年 圖片由江山中學提供

讓詩人沒有想到的是,“待朝陽”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79年才給他平反。此時,這位老教師已年逾古稀,讓人唏噓不已。

何炯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過洋留過學,二十多歲當上了江山國民黨縣黨部組織部長,又是早期的共產黨員,創辦過《衢江日報》,抗戰時主編桂林行營《建軍半月刊》,《西南日報》社長,更神奇的是出任過第二綏靖區少將督察員,後又當過芷江、黔陽兩地的縣長。江山解放前與中共福建城工部派到江山工作的高展取得聯繫,以律師身份開展地下工作,為江山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江山解放是五月六日,恰是立夏時節,何炯有詩紀念:

四九年立夏節

暑至春歸赤帝來,長天修景一聲雷;

梅黃麥熟鶯猶在,解放江山花又開。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左一為何炯,左四為高展 圖片由作者從相關資料提供

作為詩人,何炯有《葵花集》、《何炯詩選》、《何炯詩詞選》等問世。

汪漢滔

仁心惠澤桑梓 萃文儒風習習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汪漢滔先生 圖片由大陳村汪衍君書記提供

1960年12月16日中午,臺北市西門町的花園大酒店。室外涼風襲人,宴會大廳內卻溫暖如春,氣氛熱鬧祥和。從滿室的匾聯書畫可知,這是一位老人的壽宴在這裡舉行。出席者達150餘人,細心的賓客還發現其中有幾位重量級人物,如孔祥熙夫婦、王正廷夫婦等,均是民國炙手可熱的大人物。後面魚貫而出的,是浙江江山來臺的熟悉面孔,其中有毛子水、毛彥文、姜超嶽、姜紹謨、姜毅英等幾十人。這時,一位皓首長鬚老者出場了,引起孩子們的一片歡呼聲。那麼,這位壽星是誰呢?原來,他叫汪漢滔,是一位秉性仁厚、德高望重的長者。

汪漢滔(1891-1963),字紀南,大陳村人。在上海神州法政大學上學期間,就加入了同盟會,也是南社湘集社員。曾任上海《大生報》主筆、北京中俄督辦公署秘書長、青島魯案督辦公署秘書長。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任東路軍軍法處長。1933年任浙江省第一特區行政督察專員並加入中國國民黨。從小受大陳萃文文化薰陶,擅書畫、通金石,工詩文,與于右任、沈均儒、餘紹宋等名流雅士有深交。一生閱歷雖廣,但以深耕財經為主,1935年就擔任財政部參事,去臺後為臺灣政府財政部高級顧問,是孔祥熙長期的得力助手。

1942年春,汪漢滔辭去福建省稅務局長一職,回到故鄉大陳隱居,本想悠遊山水,閒雲野鶴,侍奉跌傷的老母。他自己都沒想到,卻做了兩件惠澤鄉里、流芳千年的美事。一件是幫助支持大陳抗日自衛隊,打擊侵略者,這裡不細述。另一件就是創辦萃文中學。

原來,當時正值抗戰之時,他看到家鄉少年小學畢業後,小小年紀即留家務農,外出求學無門,大陳一脈書香已難以為繼,感到十分痛心。汪漢滔少時,也是受益於祖上“萃文會”資助讀書而走出家門的。於是,他召集汪展、汪作霖、汪國書、汪澄、汪施仁等一干本族鄉賢商議,建議在有萃文小學的基礎上籌辦一所初級中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在汪漢滔率先表態捐出一筆款項後,其他人也紛紛慷慨解囊。徵得鄉親的同意,決定辦學支出主要以汪氏宗祠由370畝田每年12.75萬斤租谷作為主渠道,再整合其他族產,輔之以集資捐贈。借用汪氏宗祠、文昌閣、達屋三處為校舍。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圖片由作者從相關資料提供

一字文星排甲弟,周圍秀氣毓丁男。1943年2月,又一所浙西周邊獨一無二的鄉村民辦私立中學誕生了,當年8月即獲省教育廳批准,名為“大陳私立萃文中學”,與萃文私塾、萃文小學一脈相承。當年秋季,即招收新生150人,學生來源分佈衢州五縣和鄰近的玉山、廣豐等地。汪漢滔親任校董會董事長兼校長,聘請姜宗仁為教務主任,汪施仁為事務主任,先後有省市知名教師胡定、李仁、朱開仁等加盟萃中。開始階段,汪漢滔還親自執教過國文和書法美術課程。1946年9月又設高中班,錄取學生54人。萃文中學鼎盛時有12個班級,學校沿襲萃文傳統助學與獎學制度,師生教學積極性很高,教學質量可與周邊縣立中字媲美,一時名揚三省邊際地區。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汪漢滔為祝陳立夫父陳其業七十壽辰而作 圖片由作者從相關資料提供

後面的故事我們已經很熟稔了,因學校佈局調整等原因,萃文中學校園演變為江山師範、鹿溪中學、大陳初中等。如今,新萃文小學依然沿襲一脈書香,儒風浩蕩。萃文中學舊址與汪氏宗祠、汪漢滔故層等,仍然是凸顯大陳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的主要載體。

舀得回龍溪中水,研成墨香頌大恩。大陳人穿行於村中的巷陌時,不會忘記汪膏、汪乃恕、汪展、汪漢滔、汪新士等前輩先賢。微風拂過,萃中舊址那個高懸的校鍾,彷彿偶而還會叮璫作響,好像是在警示、告誡後人學子們點什麼似的。

周仁貴

抗戰烽火連天時 縣中擊楫中流人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周仁貴先生 圖片由江山中學提供

1938年夏天的一個下午,一個梳著西發、眉目清秀的書生,提著行囊在達河溪邊踽踽獨行,面部的表情透露了他內心的焦慮,心裡唸叨著:這該死的日本侵略者。他叫周仁貴,是中山大學地質系助教,本來返校的日子到了,可學校卻不知遷到哪兒去了,傳說是遷到雲南澄江去了,但信息模糊,山高水遠,且戰火頻仍,看來回校是不可能了,只得先回達河老家繼續待著去。

幾天後,鄰居水根急匆勿地跑來告訴他,說縣裡要辦補習初中了,正在招聘教師,你是大學老師肯定行的。就這樣,仁貴去城關縣河頂參加應聘,接待他的是縣黨部書記長徐景清,一看履歷聊了幾句,就一切搞定。一個偶然,周仁貴由中山大學的助教轉身為家鄉縣中的教師,開啟了他跌宕起伏的中學教學生涯,也成為走過80個春秋的江山中學首批教師之一。

學校成立後,縣長丁琮為名譽校長,徐景清兼任校長。1939年秋,為避日寇空襲,學校遷到長臺朱氏祠堂,不久,徐景清因事忙而辭職,學校公推周仁貴直接出任第二任校長。學校創立伊始,又值戰亂之秋,但補中在周仁貴的帶領下,師生共度時艱,抗戰和辦學熱情高漲。奔赴的是一場劫難,卻就像去赴一場盛宴。1941年,省督學金學儼來長臺視察,對學校稱讚有加,當年省教育廳頒發訓令嘉獎。第一屆畢業生參加全省抽考,奪得全省“補中”魁首,學校名聲大振,四鄰學子慕名紛至沓來。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獲救飛行員日後與救護群眾合影 圖片由作者從相關資料提供

1942年春天,周仁貴無意間見證並參與了一個名垂千秋的重大事件。4月18日美國杜立特轟炸機隊突襲東京,第二天有兩名飛行員跳傘落在長臺賀陳村,因無人能與之語言交流,保長和村民就把他們送到朱氏祠堂,還好仁貴懂點英語,連寫帶比劃,終於搞清了原委。周仁貴還與鎮公所一起僱了兩輛黃包車把曼斯克和特魯洛夫兩人送到城裡,後又輾轉送到衢州十三航空總站,周仁貴還墊付了32元車轎費,在浙江省檔案館,還可以查到這張收條。這個舉動,把周仁貴和江山中學與杜立特行動這一壯舉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夏天,日軍竄犯江山,校舍被毀,周仁貴帶領師生苦苦支撐,與當地軍民一道與日寇進行周旋。1943年春,學校流落到石門重新開課,當年又參加全省抽考,再次名列榜首而獲嘉獎,學校即被省教育廳正式批准命名為“江山縣立初級中學”。在這期間,北邊滬杭一帶各類單位和人才南遷的很多,周仁貴吸收了毛皋虔、王祖昌、朱開仁、餘智潮、葉柏村等有較高學養的青年教師加盟縣中,如葉柏村後來是浙師大著名教授。在石門,還有皖南事變突圍的兩名新四軍戰士尹恪、史倩來到縣中,周仁貴安排他們分別教音樂和體育,學校抗戰宣傳氛圍更加濃厚。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城區南徐堂校舍原扯 圖片由江山中學提供

1946年春,周仁貴協調把學校從石門遷回城內,租當店巷汪氏大宅和南徐祠堂為校舍。前一年增設的高中班,已借城東江西會館上課。這時,倔強內斂的仁貴,噙著淚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是啊,學校終於完整地回家了。

學校在外磨難了八個年頭,卻被江山持別是江中人惦念了八十年。那是一代人的青春歲月,是無數人仰止的高峰。一舉一動,擲地有聲,讓人肅然起敬。

1947年1月,省教育廳令準高中立案,學校改名為“江山縣立中學”。學校連續高歌猛進,仁貴居功至偉。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江西會館高中分部 圖片由江山中學提供

這一年,蔣介石為紀念戴笠,在衢州十三航空總站舊址創辦了“雨農中學”,並親自擔任校董會名譽董事長,宋子文、孔祥熙等捐款,梅樂斯、胡宗南、湯恩伯和楊虎等捐款並任校董,姜紹謨、戴藏宜分別任校長、校務主任。這個班子人人名聲顯赫,但沒有一個能到校專心辦學的。江山縣中和周仁貴的名氣,老鄉姜紹謨和戴藏宜自然是知道的。於是,當年8月周仁貴情不得已離開了江山縣中,赴雨農中學任教務主任,主抓教學工作。離江的日子正值暑假,縣中師生仍有數十人前往以淚相送。解放後雨農中學併入衢州中學,周仁貴任第三副主任委員。1950年10月,重還中山大學執教,結束了他長達12年的中學激盪歲月。

時光飛逝,斯人已遠,還好有文字與圖像,為我們記錄這些先賢的履痕,表達後人對他們的敬意。或許從文中斷斷續續的字裡行間,你還可以想象那些動盪卻激情、艱辛難忘的歲月,感受教育人胸懷家國、熱愛教育的風發意氣,向一代代知識分子的豐谷與胸襟致敬。在迷茫時叩問內心,直面當今的人間世俗。今天,我們重溫家史,感懷先人,是為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祝所有教師節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