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2018-09-11 06:5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芭蕉绿了

又一个教师节来了。教育是一条淙淙流淌的河流,撑一支竹篙在这条河上慢溯,我们发现,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河流并不太长,不过是一百多年时间。江山近现代教育的萌动,是在1905年,此时,一个名为“江山中学堂”的学校横空出世了,这是江山近现代教育河流的源头。从此,江山才有了一所所新式学校,才有了一批批现代“老师”。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人们在人们欢庆节日、感念师恩的时候,不能忘却当年那些筚路蓝缕、披肝沥胆的教育先贤们。没有他们,江山教育的步伐可能会迟缓;没有他们,江山教育的河流可能会改路。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让我们也捧上一瓣心香,把景仰、缅怀和感恩献给他们,回溯并致敬他们奋斗不息的峥嵘过往,让一代代逝去的先贤们,被时光温柔以待。

百年江山现代教育,名师名人群星璀璨。这里就选取民国时期的几位“老教师”作为他们的代表。

毛云鹏

开拓新学第一人,剑胆琴心侠义风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毛云鹏先生 图片由作者从相关资料提供

毛云鹏(1875—1943),字酉峰,出身于城关太平坊书香门第。少年时就聪慧好学,博览经史子集,尤擅姚江理学。清光绪年间廪贡生,曾任过广西南宁类似知府司法助理的官职。

1904年初冬,一个重视教育的山东人李钟岳出任江山县令。一天,他在阅览县衙卷宗时,看到毛云鹏早年拟写的“统筹全邑学务一案”,捋须长笑,拍案称绝,于是顶着寒风登门拜访其父亲,旋即从上海召回了云鹏,委托云鹏筹划兴办新学。

现在回望这段历史,毛云鹏的确是个有眼光、善开拓的教育家,1905年10月,他把小学性质的官办文溪书院“改制”为官立江山中学堂,设小学、初中、师范三个科,首届拟各招一个班级,做事一步到位,绝不拖泥带水。环顾浙闽赣周边县邑,此举遥遥领先于他人。而李知县也知人善任,照本全收,并率先个人捐资五百银元,官府再拨两千大洋,并以书院田产租金作为校产办学,以示竭诚支持。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图片由江山中学提供

毛云鹏的高起点的超前意识还不仅于此,他赴沪杭置备全新的教材教具,特别是聘请外乡饱学之士来任教师。这就有了日后名满天下的龙游人余绍宋、余杭人马叙伦等,“皆以青年积学,翩然来主教席”的佳话传世。民国司法部代理总长、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曾是江山中学堂堂长毛云鹏的左膀右臂,曾是我江山一代学子的师尊。新学堂于1906年初开学,提倡新学,一扫科举陋习;响应康有为、熊希龄的女子“不缠足”运动,学堂组织成立“天足会”,倡导妇女解放,宣传民权思想,邑里风气为之一新。

革故鼎新、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由于文溪书院的“改制”,致使原有资产利益格局大变,当时有周渠清为首的书院旧派恃机倒算,这就有了“慈禧肖像案”的发生。原来,毛云鹏与余绍宋去上海购买教材时,偶然买了慈禧和光绪图像各一张,云鹏是性情中人,蔑视皇权,一时兴起便在慈禧像后戏题小令—首,中有《西厢记》 “我见了也消魂”的词句。此图被周渠清收买的捡纸工从纸篓中捡到,周渠清便向知县指控毛云鹏大逆不道,是革命党,县若不究,就上告府衙。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图片由江山实验小学提供

这件事马叙伦在《我在六十岁以前》一书中有详细记载,余绍宋也在1944年重游文溪高小诗序中云:“忆初兴学时,事属新创,持一端者互致毁誉,几成大狱”。当时马、宋二人与李知县均竭全力上下斡旋,最后以毛云鹏用一百担稻谷换回了那张纸片而告案结,但导致毛云鹏仅任职一年,就无奈辞去堂长,流落他乡;马、宋与江山情深缘浅,先后返乡另图前程。马叙伦“拂袖迳去”时,有“学生送者数十人,鲜不泣下者”。更严重的后果是,江山新学遭受了严重挫折。此后,学校改称文溪高等小学堂,由毛翚继任任堂长。这所学校,就是今实验小学的源头。

当然,毛云鹏与教育与江山的故事还在继续。离江即赴杭主办金衢严三府旅杭公学,后又与马叙伦再度携手,创办《慧星报》并任主笔。因回乡守父丧,1908年,出任江山首任学务公所总董,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捐资支持兴办培养了民国才女毛彦文的西河女校等新学,举荐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杨文洵继任文溪高小堂长,此君1913年即成为衢州省立第八中学早期的校长。两年后云鹏也受命创办衢州初级师范学并任堂长,咱江山骄子还是百年衢中、衢师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图片由江山实验小学提供

一个真正的教育人,必是个心怀天下的人。云鹏是同盟会老会员,省首届议员,在辛亥革命期间的“衢州光复”、反袁斗争中的“浙江独立”等重大事件中,体现了侠肝义胆。此后还随屈映光北上山东任省政府公署秘书,受外交部长王正廷之聘任外交部秘书科长,受老乡戴笠推荐当过福州市警察局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江山沦陷后,云鹏避难大陈,以自已的号召力,组织民众奋勇抗击侵略者。据第三战区《前线日报》战地记者徐里平《不可侮的江山民众》一文称:江山民众武装,特别是老绅士毛云鹏所领导的一队,最为强劲有力。遗憾的是,倭寇未灭,英雄先逝,1943年春天,江山一代奇人毛云鹏先生辞世。

顺便说一句,云鹏先生一家高知,满门鸿儒。如其弟毛云鹄在“五四运动”前后,曾任台州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国军空军司令周至柔上将,就是他的学生并对之有指导举荐之恩。

徐志澄

我用一世烟火 许你千年书香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徐志澄先生 图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徐志澄(1891-1942),又名缙琛,茅坂双溪徐氏后人,民国初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即在由江山中学堂改名的文溪高等小学任教,后来成为名人的姜绍谟、姜超岳、王蒲臣、王庚白、毛松友、毛春翔和徐伦等都是他的学生,戴笠其时也在读,周邦英时任校长。

文溪时期的徐志澄是一位怎祥的老师?后任国民党总统府首席参事的姜超岳在《杂记文溪》有记载:“徐先生亦绩学之士,为人颇认真,督教国文甚严;知予清寒,关爱逾恒”;后任江中校长的徐伦在《杂忆文溪》中也说:“最严肃的是徐志澄先生,他不高兴时嘴一歪就叫人害怕。朗读古文,抑场顿挫,声调铿锵”。均廖廖数笔,一位传统标准的教书先生形象跃然纸上。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慈巷蓝田坊王祠 图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徐志澄在文溪任教时间有十余年,但他一生的得意之作,当然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志澄中学。那么问题来了,他一介书生,非富非贵,怎么会去办一所民办中学呢?

这里有两个版本。正史的说法是,1923年,他在任县视学时看到本县小学生日多,外出求学愈益困难,于是邀集周邦英、叶德魁、姜志纯等学界名人筹商办学事宜,自己倾其所有,并向社会募捐,租借城关慈巷蓝田坊王祠办起了私立志澄初级中学。民间也有一个接地气的版本,说在文溪后期,志澄与当时的校长意见不一,一天为一事竟然闹翻,校长说“你要干就干,不想干就请另谋高就”,志澄一听火气也上来了:“你做个小学校长了不起吗,我办个中学给你看看”。两个版本两种说法,或许是兼而有之,无论怎样,当年9月,一个有34名学生的中学开学了,三省周边县最早的私立初中在江山破土而出了。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图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以志澄为名且穷其毕生心血的志澄中学,徐志澄自己并没有出任校长。第一任校长是周邦英,此前他已离开文溪去衢州省立八中任教。请他这个获过“大总统奖”的资深名师出任校长,是为了“以孚众望”,抬高起点。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志中在茅坂的教工宿舍 图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志澄中学的历史,就像徐志澄的人生一样,是一个百折不挠、奋力向前的历史。志中的故事曲折离奇,孙传芳军队铁蹄践踏过,日本鬼子的炮火轰炸过,学校碾转于城关和茅坂之间。茅坂是志澄老家,烽火连三月,徐氏祠堂一度成了志中的大本营,除江山本地外,周边的衢县、常山、玉山、广丰等地的莘莘学子,也纷纷来到茅坂求学。双溪河畔,一时人影幢幢,弦歌声声,书香阵阵。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茅坂徐氏宗祠--志中茅坂时期的主校址 图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此后,学校分设城区、茅坂两地,于1949年10月才全部搬回城区,毕业学生35届共1547人。直至1956年9月,学校转为公办,是为“江山县第一初级中学”。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茅坂时期学校食堂 图片由江山二中提供

造福桑梓,是徐志澄一生的追求。后人评价其有三大功绩:首先,当然是创办志中;其次是倾情江山区域教育。他没当过校长,却于1927年春担任教育局长,年余时间为筹措经费,常在四乡奔走呼号,筹得办学基金逾万元,办学业绩颇为显著。第三,徐志澄于1929年主抓交通,会同姜绍谟、吴显斋等至交,联合衢县、玉山和广丰等县士绅商议修路,并敢为人先,组建公司发行债券,修筑了一百公里跨省公路。其能其功,有口皆碑。

徐志澄还有一段特殊的教育经历。1932年,戴笠邀他任浙江警官学校行政科副科长,感觉这里不是他理想中的杏坛,一年后又回到志中。接替他的就是江山老乡毛人凤,日后成为炙手可热的戴笠继承人、国军上将。当然,如果不换位置,估计志澄也成不了军统枭雄,一是“三观”有异,二是天不假年。1942年1月,徐志澄病逝,戴笠、姜绍谟等为他举行了葬礼,志中师生更是无限哀痛。

从志澄中学到文溪初中,从江山一中到江山二中,倏忽间,学校行将走过百年。徜徉西塘小径,仿佛时有一个声音传来:我用一世烟火,许你千年书香!

何炯

激扬人生路,本色是诗人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何炯先生 图片由江山中学提供

何炯(1903-1997),字炳煌,是何家山农家子弟。少时就读于文溪高等小学,心灵性慧,好学上进;在衢州省立第八师范求学时,作诗填词曾得奉化毛思诚、黄岩张巨铨等先生的嘉许和指教。1922年毕业后即任县城第一小学教员,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段教育生涯。

何炯有一种天生的农村情结,他有题为《农民》的五绝:“日日耕原上,年年向陇头;饥寒千古事,温饱一生愁”。开始与共产党人朱曜西交往,他们有机会联袂创造了关于农村可资铭记的教育佳话。

1928年何炯任县教育局督学,与局长朱曜西一道,奋力在各乡村创办小学和师范讲习所。 1929年,何炯与朱曜西、何增俊和何树德等在何家山创办私立农科职业学校,何炯任校董会董事长,聘朱曜西任校长,江山又一所在三省边际有地标意义的学校异军突起。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图片由作者从相关资料提供

能够培养新一代农家子弟,直接为父老乡亲尽点绵薄之力,何炯十分高兴,一时诗兴大发,作词一阙抒发欢快欣慰心情:

浪淘沙·桃李

个个正青年,正入田园,得栽桃李乐无边;

灌溉栽培尘外种,值得流连。

今日我挥鞭,追逐前贤,南塘讲学续遗篇;

霁月春风争结实,把艺相传。

词中的“南塘”指宋理学家徐存创办位于何家山的南塘书院。当时,陶行知致力乡村教育,与何炯的理想十分契合。于是,他请来了毕业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戴伯韬来校执教。戴伯韬笔名白桃,是陶行知晓庄学校首批十三“弟子”之一。白桃应约来江,何炯兴奋异常,当日赋《迎白桃》诗四首,其二:

仙根能变化,蟠实可长生;

春风桃李化,霁月师友情。

白桃的到来,为农科职校和何家山农村带来了清新的风气。他与何炯把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建造人格长城等教育理念,植根到农校并加以融会贯通。白桃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后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曾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学校后期迁到西山目莲洞程公祠办学,遗憾的是,后因经费绌支等原因而停办,但这是江山职业教育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实践。

何炯的第三段教育情缘,是1949年以后的事了。当年7月,何炯被任命为江山县立中学解放后第一任校长,承前启后,激浊扬清,这一阶段对学校对他个人都意义非凡。何炯登校旁仰止亭时有词记录当时的心情:

江城子·仰止亭

晓波秋色片心倾,窥河河水清,景星迎;

共载桃李,今日我登亭;

隔岸倚栏有景,同得道,可传经。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仰止亭 图片由江山中学提供

王朝林老师当时作为学生,在《回忆江山县中几位难忘的老师》中有一段话:“上学第一次看到何校长,是在和清华大学地质系师生的联欢会上,他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辞的时候…声音不洪亮,把‘我们’说成‘我门’,微笑着,一脸的真诚。我以为解放初期,江山县中朝气蓬勃,政治热情高涨,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内开展勤工俭学,创办农场工厂等,成绩斐然,这与他的领导有方是分不开的”。对送学生参加抗美援朝,何炯作有竹枝词一阙:

送学生参军

短亭长路别离心,保家卫国入枪林;

投笔从戎千里志,自今只待凯歌吟。

由于福建地下党“城工部”事件的影响,何炯两年后就离开了江中,先后去衢州农校、卫校和常山中学担任普通教师,一九五八年划为“右派”解教归里,连普通教师也当不成了,其跌宕起伏的教育生涯,至此也戛然而止。抱憾离别教坛,憧憬仍在心间:

回心院·过常山塔山

宿庙堂,桃李满门墙;

天近地高千里运,塔山踪迹客他乡;

宿庙堂,待朝阳。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何炯先生晚年 图片由江山中学提供

让诗人没有想到的是,“待朝阳”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79年才给他平反。此时,这位老教师已年逾古稀,让人唏嘘不已。

何炯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过洋留过学,二十多岁当上了江山国民党县党部组织部长,又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创办过《衢江日报》,抗战时主编桂林行营《建军半月刊》,《西南日报》社长,更神奇的是出任过第二绥靖区少将督察员,后又当过芷江、黔阳两地的县长。江山解放前与中共福建城工部派到江山工作的高展取得联系,以律师身份开展地下工作,为江山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江山解放是五月六日,恰是立夏时节,何炯有诗纪念:

四九年立夏节

暑至春归赤帝来,长天修景一声雷;

梅黄麦熟莺犹在,解放江山花又开。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左一为何炯,左四为高展 图片由作者从相关资料提供

作为诗人,何炯有《葵花集》、《何炯诗选》、《何炯诗词选》等问世。

汪汉滔

仁心惠泽桑梓 萃文儒风习习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汪汉滔先生 图片由大陈村汪衍君书记提供

1960年12月16日中午,台北市西门町的花园大酒店。室外凉风袭人,宴会大厅内却温暖如春,气氛热闹祥和。从满室的匾联书画可知,这是一位老人的寿宴在这里举行。出席者达150余人,细心的宾客还发现其中有几位重量级人物,如孔祥熙夫妇、王正廷夫妇等,均是民国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后面鱼贯而出的,是浙江江山来台的熟悉面孔,其中有毛子水、毛彦文、姜超岳、姜绍谟、姜毅英等几十人。这时,一位皓首长须老者出场了,引起孩子们的一片欢呼声。那么,这位寿星是谁呢?原来,他叫汪汉滔,是一位秉性仁厚、德高望重的长者。

汪汉滔(1891-1963),字纪南,大陈村人。在上海神州法政大学上学期间,就加入了同盟会,也是南社湘集社员。曾任上海《大生报》主笔、北京中俄督办公署秘书长、青岛鲁案督办公署秘书长。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东路军军法处长。1933年任浙江省第一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从小受大陈萃文文化熏陶,擅书画、通金石,工诗文,与于右任、沈均儒、余绍宋等名流雅士有深交。一生阅历虽广,但以深耕财经为主,1935年就担任财政部参事,去台后为台湾政府财政部高级顾问,是孔祥熙长期的得力助手。

1942年春,汪汉滔辞去福建省税务局长一职,回到故乡大陈隐居,本想悠游山水,闲云野鹤,侍奉跌伤的老母。他自己都没想到,却做了两件惠泽乡里、流芳千年的美事。一件是帮助支持大陈抗日自卫队,打击侵略者,这里不细述。另一件就是创办萃文中学。

原来,当时正值抗战之时,他看到家乡少年小学毕业后,小小年纪即留家务农,外出求学无门,大陈一脉书香已难以为继,感到十分痛心。汪汉滔少时,也是受益于祖上“萃文会”资助读书而走出家门的。于是,他召集汪展、汪作霖、汪国书、汪澄、汪施仁等一干本族乡贤商议,建议在有萃文小学的基础上筹办一所初级中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在汪汉滔率先表态捐出一笔款项后,其他人也纷纷慷慨解囊。征得乡亲的同意,决定办学支出主要以汪氏宗祠由370亩田每年12.75万斤租谷作为主渠道,再整合其他族产,辅之以集资捐赠。借用汪氏宗祠、文昌阁、达屋三处为校舍。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图片由作者从相关资料提供

一字文星排甲弟,周围秀气毓丁男。1943年2月,又一所浙西周边独一无二的乡村民办私立中学诞生了,当年8月即获省教育厅批准,名为“大陈私立萃文中学”,与萃文私塾、萃文小学一脉相承。当年秋季,即招收新生150人,学生来源分布衢州五县和邻近的玉山、广丰等地。汪汉滔亲任校董会董事长兼校长,聘请姜宗仁为教务主任,汪施仁为事务主任,先后有省市知名教师胡定、李仁、朱开仁等加盟萃中。开始阶段,汪汉滔还亲自执教过国文和书法美术课程。1946年9月又设高中班,录取学生54人。萃文中学鼎盛时有12个班级,学校沿袭萃文传统助学与奖学制度,师生教学积极性很高,教学质量可与周边县立中字媲美,一时名扬三省边际地区。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汪汉滔为祝陈立夫父陈其业七十寿辰而作 图片由作者从相关资料提供

后面的故事我们已经很熟稔了,因学校布局调整等原因,萃文中学校园演变为江山师范、鹿溪中学、大陈初中等。如今,新萃文小学依然沿袭一脉书香,儒风浩荡。萃文中学旧址与汪氏宗祠、汪汉滔故层等,仍然是凸显大陈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的主要载体。

舀得回龙溪中水,研成墨香颂大恩。大陈人穿行于村中的巷陌时,不会忘记汪膏、汪乃恕、汪展、汪汉滔、汪新士等前辈先贤。微风拂过,萃中旧址那个高悬的校钟,仿佛偶而还会叮珰作响,好像是在警示、告诫后人学子们点什么似的。

周仁贵

抗战烽火连天时 县中击楫中流人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周仁贵先生 图片由江山中学提供

193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个梳着西发、眉目清秀的书生,提着行囊在达河溪边踽踽独行,面部的表情透露了他内心的焦虑,心里念叨着:这该死的日本侵略者。他叫周仁贵,是中山大学地质系助教,本来返校的日子到了,可学校却不知迁到哪儿去了,传说是迁到云南澄江去了,但信息模糊,山高水远,且战火频仍,看来回校是不可能了,只得先回达河老家继续呆着去。

几天后,邻居水根急匆勿地跑来告诉他,说县里要办补习初中了,正在招聘教师,你是大学老师肯定行的。就这样,仁贵去城关县河顶参加应聘,接待他的是县党部书记长徐景清,一看履历聊了几句,就一切搞定。一个偶然,周仁贵由中山大学的助教转身为家乡县中的教师,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中学教学生涯,也成为走过80个春秋的江山中学首批教师之一。

学校成立后,县长丁琮为名誉校长,徐景清兼任校长。1939年秋,为避日寇空袭,学校迁到长台朱氏祠堂,不久,徐景清因事忙而辞职,学校公推周仁贵直接出任第二任校长。学校创立伊始,又值战乱之秋,但补中在周仁贵的带领下,师生共度时艰,抗战和办学热情高涨。奔赴的是一场劫难,却就像去赴一场盛宴。1941年,省督学金学俨来长台视察,对学校称赞有加,当年省教育厅颁发训令嘉奖。第一届毕业生参加全省抽考,夺得全省“补中”魁首,学校名声大振,四邻学子慕名纷至沓来。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获救飞行员日后与救护群众合影 图片由作者从相关资料提供

1942年春天,周仁贵无意间见证并参与了一个名垂千秋的重大事件。4月18日美国杜立特轰炸机队突袭东京,第二天有两名飞行员跳伞落在长台贺陈村,因无人能与之语言交流,保长和村民就把他们送到朱氏祠堂,还好仁贵懂点英语,连写带比划,终于搞清了原委。周仁贵还与镇公所一起雇了两辆黄包车把曼斯克和特鲁洛夫两人送到城里,后又辗转送到衢州十三航空总站,周仁贵还垫付了32元车轿费,在浙江省档案馆,还可以查到这张收条。这个举动,把周仁贵和江山中学与杜立特行动这一壮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夏天,日军窜犯江山,校舍被毁,周仁贵带领师生苦苦支撑,与当地军民一道与日寇进行周旋。1943年春,学校流落到石门重新开课,当年又参加全省抽考,再次名列榜首而获嘉奖,学校即被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命名为“江山县立初级中学”。在这期间,北边沪杭一带各类单位和人才南迁的很多,周仁贵吸收了毛皋虔、王祖昌、朱开仁、余智潮、叶柏村等有较高学养的青年教师加盟县中,如叶柏村后来是浙师大著名教授。在石门,还有皖南事变突围的两名新四军战士尹恪、史倩来到县中,周仁贵安排他们分别教音乐和体育,学校抗战宣传氛围更加浓厚。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城区南徐堂校舍原扯 图片由江山中学提供

1946年春,周仁贵协调把学校从石门迁回城内,租当店巷汪氏大宅和南徐祠堂为校舍。前一年增设的高中班,已借城东江西会馆上课。这时,倔强内敛的仁贵,噙着泪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是啊,学校终于完整地回家了。

学校在外磨难了八个年头,却被江山持别是江中人惦念了八十年。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是无数人仰止的高峰。一举一动,掷地有声,让人肃然起敬。

1947年1月,省教育厅令准高中立案,学校改名为“江山县立中学”。学校连续高歌猛进,仁贵居功至伟。

江山人不能忘记这几位“老教师”……

| 江西会馆高中分部 图片由江山中学提供

这一年,蒋介石为纪念戴笠,在衢州十三航空总站旧址创办了“雨农中学”,并亲自担任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宋子文、孔祥熙等捐款,梅乐斯、胡宗南、汤恩伯和杨虎等捐款并任校董,姜绍谟、戴藏宜分别任校长、校务主任。这个班子人人名声显赫,但没有一个能到校专心办学的。江山县中和周仁贵的名气,老乡姜绍谟和戴藏宜自然是知道的。于是,当年8月周仁贵情不得已离开了江山县中,赴雨农中学任教务主任,主抓教学工作。离江的日子正值暑假,县中师生仍有数十人前往以泪相送。解放后雨农中学并入衢州中学,周仁贵任第三副主任委员。1950年10月,重还中山大学执教,结束了他长达12年的中学激荡岁月。

时光飞逝,斯人已远,还好有文字与图像,为我们记录这些先贤的履痕,表达后人对他们的敬意。或许从文中断断续续的字里行间,你还可以想象那些动荡却激情、艰辛难忘的岁月,感受教育人胸怀家国、热爱教育的风发意气,向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丰谷与胸襟致敬。在迷茫时叩问内心,直面当今的人间世俗。今天,我们重温家史,感怀先人,是为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祝所有教师节日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