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化石老師」的恐龍探索之旅

民间“化石老师”的恐龙探索之旅

民间“化石老师”的恐龙探索之旅
民间“化石老师”的恐龙探索之旅

查布恐龍博物館內景。魏婧宇攝

“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是在河邊活動的恐龍遺留下的。我們生活的地區在7000萬年前曾經河流縱橫,是恐龍的家園。”59歲的巴特爾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查布恐龍博物館內講解著,他的聽眾是幾名來自周邊草原的牧民。

查布恐龍博物館位於中國西北部鄂爾多斯草原深處的一個鄉鎮,博物館只有3間展室,有古生物化石1800餘件,都是館長巴特爾在過去20多年間收集起來的。

巴特爾的家位於鄂托克旗陶利嘎查(村),這裡是一處恐龍化石集中區。他小時候在野外玩,總能在河床邊看到大大的腳印,家中長輩告訴他那是天上的吉祥鳥飛落人間留下的腳印。小巴特爾每次看到這些“吉祥鳥的腳印”,從不敢跨過去,總是滿懷敬畏地繞著走。

1985年,一群考古隊員來到陶利嘎查。當時擔任基層電影放映員的巴特爾,因為熟悉野外路況,被考古隊請來做嚮導。他帶著考古隊來到小時候常去的河邊,看著隊員們激動地蹲在地上測量那些大腳印,第一次知道“吉祥鳥的腳印”原來是恐龍足跡化石。

“這些腳印不是神鳥的遺蹟,而是遠古歷史的見證,展現了我的家鄉在人類出現前的樣子。”有感於此,巴特爾開始了自己的恐龍探索之旅,希望通過保護和收集恐龍化石,還原出家鄉的遠古風貌。

民间“化石老师”的恐龙探索之旅

巴特爾在檢查植物標本。魏婧宇攝

工作之餘,他騎著摩托車翻山越嶺尋找恐龍化石,將發現的化石群一一標記在地圖上。每到夏季山洪暴發,巴特爾總是擔心得睡不著覺,等到水稍稍退下,就立刻趕到河邊檢查恐龍足跡化石有沒有被洪水沖毀,遇到脫落的化石,就把它們馱回家保存。小到三葉蟲、恐龍糞便,大到硅化木、恐龍骨骼,各種古生物化石在十幾年間堆滿了巴特爾的家,這些化石不僅是研究古生物種群分佈和生態習性的珍貴實物,也是恢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環境的依據。因為對化石的熱愛與研究,他被當地人稱為“化石老師”。2000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國際著名恐龍足跡學家馬丁·洛克利和中國恐龍足跡研究專家李建軍等人組成聯合考察隊,對陶利嘎查所在的查布地區進行恐龍足跡考察。巴特爾又一次為考察隊擔任嚮導,這時的他比15年前擁有更豐富的古生物化石知識,因此參與了18個考察點的標記測量工作。

民间“化石老师”的恐龙探索之旅

巴特爾在整理古生物化石。魏婧宇攝

巴特爾在測量中,看到一串以前從未見過的恐龍足跡化石,他向恐龍足跡學家請教,大家也覺得這串足跡很陌生。經過鑑定,這是屬於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新種屬。恐龍專家們和巴特爾將新屬種恐龍足跡化石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中國著名古生物學核心期刊《古生物學報》上。發現了新屬種恐龍足跡化石,給了巴特爾很大的自信,他更加樂此不疲地投入到化石收集和研究中去。他到山區採集化石標本,經常一走就是三四天,晚上在牧民家過夜,和牧民講“吉祥鳥腳印”的來歷,告訴他們曾經有哪些恐龍在這裡生活。牧民們會將草原上看到的奇怪石頭告訴巴特爾,那裡又成為他下一次考察的目的地。

民间“化石老师”的恐龙探索之旅

巴特爾為觀眾講解展品。魏婧宇攝

隨著收集的化石標本越來越豐富,巴特爾將村裡的一間活動室佈置成展室,供周邊牧民參觀。2002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查布恐龍博物館建成開館,上千件古生物化石、植物標本和歷史民俗類展品有了新家。依託查布恐龍博物館,巴特爾開展了一系列古生物科普活動。今年兒童節,他帶著200餘件化石、植物標本和鳥類圖片來到鄂托克旗蒙古族實驗小學,為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自然課。學生們看到課本中畫著的恐龍化石和標本出現在教室裡,激動地圍著“化石老師”問東問西。巴特爾說,新學期他要將博物館進校園活動繼續下去,計劃為小學生們講解如何採集標本,教大家認識植物和鳥類,培養孩子們關注大自然的興趣。(記者魏婧宇)

民间“化石老师”的恐龙探索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