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滬劇團70周年系列丨一個人的 · 天荒地老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寶山滬劇團70週年系列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他是第一批考進寶山(勤藝)滬劇團的學員,

他是楊飛飛先生唯一的男徒弟,

他是“陳化成”、“漁港新歌”、“赤道戰鼓”、“茶花女”、“龍鳳花燭”、“孤島血淚”、“絕處逢生”、“母與子”等寶山(勤藝)滬劇團明星劇目的導演,

他是楊派第一號“鐵粉”,

他是 -- 江建平先生,

他最好的朋友都稱呼他小名,“阿方”。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1952以前,阿方愛的是話劇,

1952年以後,他便最愛滬劇了。

1952年,阿方考進了勤藝滬劇團,

從此,不管順流逆流,人前人後,

他都再沒變過自己心裡“滬劇人”的顏色。

從此,其餘都只是他山之石了,

只是拿來琢磨那塊玉的器具而已了。

因為他得了一位恩師,楊飛飛老師,

為他今後的人生座標,重新定了個原點,

於是無論再如何縱橫馳騁,

總清楚來處,

知道去處,

斷是不會迷路的了。

剛進團時的他,

年輕、主動、聰穎、靈敏,

什麼都願意參與,

什麼都願意學習,

趙春芳、丁國斌兩位滬劇大家,

都開始打起了這個小青年的“主意”。

面對如此沉重的兩根橄欖枝,

阿方也一時慌了神。

兩位老師分別私下找了他,

聊聊近況,談談人生,

收徒之意懇切,

傳藝之情真誠。

阿方突然有一種一女難嫁二夫的窘迫,

好在他是機靈百變的,

大而化之,用江湖語氣說:

“我實在不想拜一個男師傅”

他實在捨不得兩位先生感到失落,

就讓我做個狂小子...

“哦?不想拜男師傅啊,那做我徒弟你願意嗎?”

楊飛飛先生的介入,真正化解了趙、丁兩位先生“搶徒弟”的小尷尬,

阿方真正鬆了一口氣,

更何況,楊飛飛先生,才是他內心無可取代的老師。

進團以來,雖日子不長,

可阿方卻早已經被楊派迷倒,

一場“搶徒弟”的趣事,卻成了楊飛飛先生收下人生中唯一一位男徒弟的契機,

阿方對這位師傅,也由此,從崇拜,多了一份感激。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楊飛飛先生、江建平先生師徒合影)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死記硬背總還是簡單的,學以致用方才見功夫,楊飛飛先生是慧眼獨具的,她曉得她這個徒弟,平日裡涉獵甚廣,不光是演唱表演,那燈光、道具、舞美、臺詞劇本,都因為個人的性格和興趣,在團裡的日常演出過程中,玩了一個遍。

“我們團要自己培養一個導演!

一個對滬劇事業有熱情,業務上有能力,思路開闊的導演!”

在楊飛飛先生的一力舉薦下,在團裡馬志傑指導員的運作下,阿方得以進入了戲劇學院導演專業深造學習。

他也的確不負眾望,系統的學習以及深刻的思考,都逐漸積累出一個出色戲曲導演的底蘊。

我師投我以桃,自當報之以李。

阿方整天為如何提升演出效果,如何更進一步調動觀眾情緒,如何將滬劇敘事的節奏,進行調度變化,為整體效果服務,絞盡腦汁。

當時,傳統滬劇的演出,舞臺以平面為主,而其他一些更具衝擊力的演出形式中,舞臺更立體,更錯落有致,於是阿方嘗試將“派洛枋”(Platform音譯)引入滬劇演出,營造整體舞臺更豐富的層次感,多次嘗試後,大獲好評,被同事、朋友們戲稱為“派洛枋導演”。

“派洛枋導演”,阿方其實是接受並喜歡這個稱呼的,它代表了一種不斷嘗試、摸索的實踐精神,代表了一種敢於突破,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阿方對劇團事業的責任心,和對恩師楊飛飛先生的感激之情,他也在這孜孜不倦的探索嘗試中,形成了自己注重細節、注重合理性,注重氛圍營造和舞臺節奏的個人風格,將滬劇表演的唯美、真實融洽結合。

隨著一系列漂亮答卷的呈現,“徒弟”的技藝和信心都在不斷提升,“師傅”的滿意的笑容愈發燦爛,“絕處逢生”在美琪大戲院上演,一個懷著感恩的心導,一個懷著扶持的心演,師徒倆齊心合力,為觀眾奉上了一臺高質量的滬劇戲碼,觀眾們甚至拋下了家裡電視機裡的“姿三四郎”不顧,趕到劇院觀賞,造成當時連續演出,連續客滿的場面,成為劇團激動人心的一次勝利。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絕處逢生劇照)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阿方一直陪伴著他心愛的劇團和老師,起起落落,

甚至在退休後,

仍傾心於滬劇藝術,

仍傾情於楊派表演,

這份對滬劇藝術的愛,

他一直沒有變過,

這份對師傅的感恩之情,

他一直沒有變過。

退休前,

他用票房和各類獎項,

回報自己心愛的事業,

回報自己敬重的恩師。

退休後,

他用默默,

但從不間歇的關注,

回應自己的這份堅持,

回應自己不變的愛。

縱使好友相邀出遊,

縱使子女歸來探望,

每週四下午,

都是他打開電視關心滬劇動態的時間,

或搖頭晃腦一番,

或品頭論足一番,

或歡欣讚歎,

或頓足感慨,

都是他念茲在茲,

無一日或忘的情懷。

阿方斷斷續續,

花了近十年時間,

蒐集了老勤藝的資料,

尤其,

蒐集了與他恩師相關的資料,

自己整理,自己篩選,

自己制定成冊,

沒有出版,

只做了幾本,

與他最要好的幾位朋友分享珍藏,

他自己也經常翻看,

隨著這一張張劇照慢慢展開,

隨著這一份份說明書慢慢展開,

隨著這一幅幅劇團生活掠影慢慢展開,

他,

他的老師,

他幾十年的滬劇事業,

也慢慢展開,

展開成這一本“申江遺珠”,

重現一段消失的記憶,

他固執著自己的固執,

在他一個人的天地裡,

愛著,

持守著

到天荒地老。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江建平先生編輯整理的《申江遺珠》)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一个人的 · 天荒地老

從左邊這張照片開始,到右邊這張照片,他的愛,沒有變過...

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