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鋒:興也爭霸,亡也爭霸,吳國因爭霸而被越國所滅教訓深刻

吳國和越國,都是春秋末期先後崛起於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國在當今的江蘇地界,定都姑蘇(今江蘇蘇州)越國相當於當今的浙江地界,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吳國是晉國為與楚國爭霸而扶持起來的,從下游牽制楚國;而越國則是楚國制衡吳國而扶持起來的。吳越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處於你死我活的鬥爭境地。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即位後,任用逃亡到吳國的楚國貴族伍子胥,逃自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擴充軍隊,企圖爭霸中原。吳王闔閭採納了伍子胥、孫武等人的建議,制訂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率3萬大軍,深入楚國境內,柏舉之戰打敗楚軍,佔領楚國首都郢,迫使楚昭王逃往屬國隨國(今湖北隨縣)。

在破楚之後,吳王闔閭趁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踐繼位時,率軍攻越。越國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陣在吳軍陣前自殺,導致吳軍大驚失色,越軍趁機進攻,導致吳軍大敗,吳王闔閭大敗而死,其子夫差繼位,繼續執行“南服越人”的戰略,加緊練兵,準備攻越。

得到吳王夫差準備攻越,越王勾踐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范蠡認為越國準備得還不充分,攻吳時機不成熟,不主張攻吳。但勾踐不聽范蠡勸阻,堅持出兵。吳王夫差盡發吳國精兵,迎戰越軍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由於吳軍實力較強,越軍戰敗,損失巨大,只剩五千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國都城會稽,包圍了會稽山。

越王勾踐在危急存亡關頭,聽取了大夫范蠡的屈辱求全的策略,一面準備死戰,一面派文種向吳王夫差求和。吳國存在兩派:一派主張存越,吳太宰伯嚭收受了越國的財物、美女,所以主張存越。一派主張滅越,伍子胥是滅越派,認為爭霸中原與滅越比較,滅越有利。滅越收為本國國土,可以壯大吳國;爭霸中原,難以佔領,無法壯大自己。吳王夫差急於北上同齊爭霸,許越求和。

越王勾踐因此臥薪嚐膽,對內爭取民心,獎勵生育,選賢納諫,訓練軍隊,做好滅吳準備。對吳國則極力腐蝕,送財物,表示忠心臣服,消除吳王夫差對越國的戒備;送美女西施、鄭旦給夫差,使其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用高價收買吳國糧食,使其糧價高漲,造成吳國糧食困難;選派能工巧匠,送給夫差,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吳國人力物力。同時戰略上,聽取大夫逢同的建議,“結齊、親楚、附晉”,通過齊、楚、晉,消耗吳國力量,然後趁機滅吳。

龍凱鋒:興也爭霸,亡也爭霸,吳國因爭霸而被越國所滅教訓深刻

吳王在破楚、服越之後,領土得到擴展,勢力日益強盛。夫差因此更加驕橫,窮兵黷武,急於以武力威脅齊、晉,稱霸中原。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夫差趁齊景公之死,北上攻齊並擊敗齊軍。夫差更加驕傲輕敵,認為只要壓服了晉國,就可以稱霸中原,並逼迫屢次勸諫的伍子胥自殺。周敬王三十八年七月七日,夫差自率精兵3萬,約晉定公和各國諸侯於黃池會盟,僅留太子友率一萬老弱軍隊一萬人留守姑蘇。給了越王勾踐可乘之機,勾踐於六月十二日調集越軍四萬九千人,分兵兩路,一路圍點姑蘇,一路打援黃池吳軍歸路。越軍殲滅了吳國守軍一萬多人,攻佔了吳國都城姑蘇,獲得了這次戰爭勝利。吳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越王勾踐自知無法滅吳,答應求和,撤兵回國。

六年後,越王勾踐利用吳國大旱,倉儲空虛,饑民多的時機,發起笠澤之戰,大舉攻吳,最終滅吳,吳王夫差自殺而亡,吳國也被越國所滅。

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吳國本是小國,因爭霸而興,最後也因爭霸而亡,給後人的啟示是非常深刻的。總結吳國滅亡的教訓,有三點:

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爭霸戰略設計有問題,導致吳國四面樹敵。

相對於楚國、齊國、晉國來說,吳國是小國。而為了爭霸天下,伍子胥和孫武為勾踐設計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爭霸戰略。這個戰略本身就有巨大的問題,因為這個戰略執行之後,必然導致吳國四面樹敵,如何能安全發展?事實證明,最終吳國四面樹敵,在面臨越國滅國時,沒有一個國家出手相救。連曾經的晉國,也袖手旁觀,不能不說是這個爭霸戰略設計有問題。

龍凱鋒:興也爭霸,亡也爭霸,吳國因爭霸而被越國所滅教訓深刻

柏舉之戰,吳國打敗楚軍,佔領楚國國都郢,使楚王逃跑到屬國隨國。吳國不乘勝追擊,殺死楚昭王,而是在郢燒殺搶掠,遭到楚國軍民反抗。同時楚國大臣搬來秦國救兵,吳國被戰敗而退。也就是說,如果吳王夫差不是驕傲自負,盲目與晉國爭霸,在越王滅吳時,晉國是可能出手相救的,因為吳國一直是晉國扶持用來牽制楚國的。

在軍事評論員龍凱鋒看來,吳國的爭霸戰略,應該修改為:西破強楚,北和齊晉,南滅越國。這樣吳國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楚國和越國,而不得罪齊晉,避免四面樹敵。

二、在執行“南服越人”的戰略時,吳王夫差存在重大失誤,給了越王勾踐絕地反擊的機會。

即使吳王夫差繼續“南服越人”的戰略,在攻佔越國都城會稽,將越王勾踐圍在會稽山時,不該同意議和。即使同意議和,不滅越國,也應該逼迫越王勾踐自殺,以絕後患。可見,吳王的爭霸戰略重在虛名而無實利。西破強楚,佔領楚國都城郢,卻沒有使楚國臣服,也沒有獲得楚國割讓土地和財富。南服越國,攻佔了越國都城會稽,卻沒有削弱越國,獲得越國割讓土地,而被越王勾踐的財物、美女迷惑,最終導致被越國滅國。北威齊國,打敗齊軍,但沒有獲利。黃池會盟,與晉國爭奪霸權雖然成功,但與晉國從此結仇,使自身孤立無援。

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爭霸的目的是爭利。這個利,必須使我強,而使敵弱。吳國在爭霸過程中,戰略設計上存在重大缺陷,導致四面樹敵。在戰略執行時,缺乏戰略目標,而使爭霸淪為虛名,窮兵黷武,耗費巨大國力,最終在越國的反擊下,一敗塗地最終被滅,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給現代的國家也有深刻的戰略啟示。

三、吳國滅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吳王夫差不能用賢納諫,而是自毀臂膀,缺乏戰略糾錯能力。

一個國家戰略從制定到執行,是需要賢臣能將的輔佐,及時諫言,確保戰略執行過程中能夠根據形勢來糾錯,才能使戰略符合形勢需要,最終使國家強盛。

我黨在最初借鑑蘇聯的革命成功經驗,執行的是蘇聯“城市包圍農村,最後奪取政權”的戰略路線,在執行過程中,毛澤東主席發現這條路線不符合中國國情,不符合當時的戰略形勢,最後更正為:從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路線。及時的戰略路線糾錯,確保了我黨革命的勝利。

龍凱鋒:興也爭霸,亡也爭霸,吳國因爭霸而被越國所滅教訓深刻

吳王夫差剛愎自用,雖有伍子胥這樣的賢臣輔佐,孫武這樣的能將練兵,卻沉溺越王送的西施、鄭旦等女色,不能重用賢臣能將,不能虛心納諫,而是逼迫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自殺,導致孫武歸隱,吳王夫差自毀臂膀,不但缺乏戰略糾錯能力,而且在危難之際,卻沒有能夠擔當的賢臣能將,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最終身亡國滅。反觀越王勾踐,在戰敗之後,選賢任能,虛心納諫,先後聽取了大臣文種、范蠡、逢同等的計謀,使吳國四面樹敵、窮兵黷武、內部爭鬥、民心疲憊,最終自敗。

吳國短短時間,因為爭霸而興;短短時間,因為爭霸而亡。在歷史的長河中,吳國可謂曇花一現,但其經驗教訓,卻值得我們後人探討、深思和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