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凯锋:兴也争霸,亡也争霸,吴国因争霸而被越国所灭教训深刻

吴国和越国,都是春秋末期先后崛起于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国在当今的江苏地界,定都姑苏(今江苏苏州)越国相当于当今的浙江地界,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吴国是晋国为与楚国争霸而扶持起来的,从下游牵制楚国;而越国则是楚国制衡吴国而扶持起来的。吴越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境地。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逃亡到吴国的楚国贵族伍子胥,逃自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扩充军队,企图争霸中原。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建议,制订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率3万大军,深入楚国境内,柏举之战打败楚军,占领楚国首都郢,迫使楚昭王逃往属国随国(今湖北随县)。

在破楚之后,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时,率军攻越。越国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阵在吴军阵前自杀,导致吴军大惊失色,越军趁机进攻,导致吴军大败,吴王阖闾大败而死,其子夫差继位,继续执行“南服越人”的战略,加紧练兵,准备攻越。

得到吴王夫差准备攻越,越王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越国准备得还不充分,攻吴时机不成熟,不主张攻吴。但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坚持出兵。吴王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越军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由于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损失巨大,只剩五千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国都城会稽,包围了会稽山。

越王勾践在危急存亡关头,听取了大夫范蠡的屈辱求全的策略,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向吴王夫差求和。吴国存在两派:一派主张存越,吴太宰伯嚭收受了越国的财物、美女,所以主张存越。一派主张灭越,伍子胥是灭越派,认为争霸中原与灭越比较,灭越有利。灭越收为本国国土,可以壮大吴国;争霸中原,难以占领,无法壮大自己。吴王夫差急于北上同齐争霸,许越求和。

越王勾践因此卧薪尝胆,对内争取民心,奖励生育,选贤纳谏,训练军队,做好灭吴准备。对吴国则极力腐蚀,送财物,表示忠心臣服,消除吴王夫差对越国的戒备;送美女西施、郑旦给夫差,使其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用高价收买吴国粮食,使其粮价高涨,造成吴国粮食困难;选派能工巧匠,送给夫差,使其大兴土木,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同时战略上,听取大夫逢同的建议,“结齐、亲楚、附晋”,通过齐、楚、晋,消耗吴国力量,然后趁机灭吴。

龙凯锋:兴也争霸,亡也争霸,吴国因争霸而被越国所灭教训深刻

吴王在破楚、服越之后,领土得到扩展,势力日益强盛。夫差因此更加骄横,穷兵黩武,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夫差趁齐景公之死,北上攻齐并击败齐军。夫差更加骄傲轻敌,认为只要压服了晋国,就可以称霸中原,并逼迫屡次劝谏的伍子胥自杀。周敬王三十八年七月七日,夫差自率精兵3万,约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于黄池会盟,仅留太子友率一万老弱军队一万人留守姑苏。给了越王勾践可乘之机,勾践于六月十二日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分兵两路,一路围点姑苏,一路打援黄池吴军归路。越军歼灭了吴国守军一万多人,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获得了这次战争胜利。吴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越王勾践自知无法灭吴,答应求和,撤兵回国。

六年后,越王勾践利用吴国大旱,仓储空虚,饥民多的时机,发起笠泽之战,大举攻吴,最终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而亡,吴国也被越国所灭。

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吴国本是小国,因争霸而兴,最后也因争霸而亡,给后人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总结吴国灭亡的教训,有三点:

一、“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争霸战略设计有问题,导致吴国四面树敌。

相对于楚国、齐国、晋国来说,吴国是小国。而为了争霸天下,伍子胥和孙武为勾践设计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争霸战略。这个战略本身就有巨大的问题,因为这个战略执行之后,必然导致吴国四面树敌,如何能安全发展?事实证明,最终吴国四面树敌,在面临越国灭国时,没有一个国家出手相救。连曾经的晋国,也袖手旁观,不能不说是这个争霸战略设计有问题。

龙凯锋:兴也争霸,亡也争霸,吴国因争霸而被越国所灭教训深刻

柏举之战,吴国打败楚军,占领楚国国都郢,使楚王逃跑到属国随国。吴国不乘胜追击,杀死楚昭王,而是在郢烧杀抢掠,遭到楚国军民反抗。同时楚国大臣搬来秦国救兵,吴国被战败而退。也就是说,如果吴王夫差不是骄傲自负,盲目与晋国争霸,在越王灭吴时,晋国是可能出手相救的,因为吴国一直是晋国扶持用来牵制楚国的。

在军事评论员龙凯锋看来,吴国的争霸战略,应该修改为:西破强楚,北和齐晋,南灭越国。这样吴国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楚国和越国,而不得罪齐晋,避免四面树敌。

二、在执行“南服越人”的战略时,吴王夫差存在重大失误,给了越王勾践绝地反击的机会。

即使吴王夫差继续“南服越人”的战略,在攻占越国都城会稽,将越王勾践围在会稽山时,不该同意议和。即使同意议和,不灭越国,也应该逼迫越王勾践自杀,以绝后患。可见,吴王的争霸战略重在虚名而无实利。西破强楚,占领楚国都城郢,却没有使楚国臣服,也没有获得楚国割让土地和财富。南服越国,攻占了越国都城会稽,却没有削弱越国,获得越国割让土地,而被越王勾践的财物、美女迷惑,最终导致被越国灭国。北威齐国,打败齐军,但没有获利。黄池会盟,与晋国争夺霸权虽然成功,但与晋国从此结仇,使自身孤立无援。

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争霸的目的是争利。这个利,必须使我强,而使敌弱。吴国在争霸过程中,战略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导致四面树敌。在战略执行时,缺乏战略目标,而使争霸沦为虚名,穷兵黩武,耗费巨大国力,最终在越国的反击下,一败涂地最终被灭,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给现代的国家也有深刻的战略启示。

三、吴国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吴王夫差不能用贤纳谏,而是自毁臂膀,缺乏战略纠错能力。

一个国家战略从制定到执行,是需要贤臣能将的辅佐,及时谏言,确保战略执行过程中能够根据形势来纠错,才能使战略符合形势需要,最终使国家强盛。

我党在最初借鉴苏联的革命成功经验,执行的是苏联“城市包围农村,最后夺取政权”的战略路线,在执行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发现这条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当时的战略形势,最后更正为: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路线。及时的战略路线纠错,确保了我党革命的胜利。

龙凯锋:兴也争霸,亡也争霸,吴国因争霸而被越国所灭教训深刻

吴王夫差刚愎自用,虽有伍子胥这样的贤臣辅佐,孙武这样的能将练兵,却沉溺越王送的西施、郑旦等女色,不能重用贤臣能将,不能虚心纳谏,而是逼迫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自杀,导致孙武归隐,吴王夫差自毁臂膀,不但缺乏战略纠错能力,而且在危难之际,却没有能够担当的贤臣能将,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最终身亡国灭。反观越王勾践,在战败之后,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先后听取了大臣文种、范蠡、逢同等的计谋,使吴国四面树敌、穷兵黩武、内部争斗、民心疲惫,最终自败。

吴国短短时间,因为争霸而兴;短短时间,因为争霸而亡。在历史的长河中,吴国可谓昙花一现,但其经验教训,却值得我们后人探讨、深思和启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